邓稼先——中国原子弹之父 2018-01-05 青野云麓邓稼先(1924—1986),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邓稼先少年时光生活在国难深重的年代,七七事变以后,日本侵略军进入了北平城。不久北大和清华都撤向南方,邓稼先的父亲身患肺病,咳血不止,全家滞留下来。1940年5月,邓稼先为避迫害,未读完高二,途径上海、香港和越南的海防、老街,到达昆明。7月-9月,在昆明升学补习班学习。9月,入四川江津国立第九中学,读高中三年级至毕业。 1941年,邓稼先进入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成立于抗战极端困难时期,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合并而成,条件简陋,生活清苦。尽管如此,联大却有非常良好的学术空气,先后培养出了不少优秀人才,邓稼先受业于王竹溪、郑华炽等著名教授,以良好的成绩圆满完成了大学四年的学业。 邓稼先在北京大学教学,他想的是,要到科学水平更高的美国去,学习更先进的知识,掌握更先进的知识后,报效祖国。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获得了博士学位!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邓稼先的成...
发布时间:
2018
-
01
-
05
浏览次数:41
国内“黑”科技成就盘点2017年九大科技成果 2018-1-1 青野云麓 2017年即将结束,回首展望,在过去的一年中,新的科技成就正将我国从崛起引领至复兴。这些突出的科技成果,既是工业4.0时代与未来与他国竞争中的利器,也是提升国民辛福感和生活质量的保障基础。1.C919首次试飞2017年5月5日,中国首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喷气式干线民用飞机C919的首飞完满结束。这标志着大型民用客机的垄断市场在A(Airbus空中客车)和B(Boeing波音)之外,正式迎来了新的参与者C(C919)。从C919设计研发到总装下线,进而实现首飞,就有36所高校、200多家企业、数十万产业人员参与研发,70家企业成为C919的供应商或潜在供应商,已初步组成一条完整的飞机制造产业链。以产品促部件,最终实现产业链的跨越式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一大“套路”。以近年赢得广泛声誉的中国高铁,就是通过消化吸收外国设计、自主采购非原厂零部件组装;再逐步扩大自主范围,在新一代自主研发车型上选用国产部件,建立起一条完善的高铁产业链的。C919的诞生不是简单的组装飞机,而是配置属于自己的庞大民用航空工业体系。2.可燃冰稳定试采成功2017年5月18日,我国在南海北部海域的可燃冰试采成功。可燃冰作为一种储量惊人的清洁能源,其储量几乎可以达到煤、石油、天然气总和的两...
发布时间:
2018
-
01
-
02
浏览次数:29
世界七大数学难题 2017-12-29 青野云麓 20世纪是数学大发展的一个世纪。数学的许多重大难题得到完满解决, 如费马大定理的证明,有限单群分类工作的完成等, 从而使数学的基本理论得到空前发展。效法希尔伯特, 许多当代世界著名的数学家在过去几年中整理和提出新的数学难题,希冀为新世纪数学的发展指明方向。 这些数学家知名度是高的, 但他们的这项行动并没有引起世界数学界的共同关注。2000年初美国克雷数学研究所的科学顾问委员会选定了七个"千年大奖问题",克雷数学研究所的董事会决定建立七百万美元的大奖基金,每个"千年大奖问题"的解决都可获得百万美元的奖励。克雷数学研究所"千年大奖问题"的选定,其目的不是为了形成新世纪数学发展的新方向, 而是集中在对数学发展具有中心意义、数学家们梦寐以求而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2000年5月24日,千年数学会议在著名的法兰西学院举行。会上,97年费尔兹奖获得者伽沃斯以"数学的重要性"为题作了演讲,其后,塔特和阿啼亚公布和介绍了这七个"千年大奖问题"。克雷数学研究所还邀请有关研究领域的专家对每一个问题进行了较详细的详述。克雷数学研究所对"千年大奖问题"的解决与获奖作了严格规定。每一个"千年大奖问题"获...
发布时间:
2017
-
12
-
29
浏览次数:32
医圣·张仲景 2017-12-28 青野云麓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汉族,东汉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邓州市和镇平县一带)人,中国东汉伟大的医学家、世界医史伟人。张仲景的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元朝明朝以后被奉为“医圣”,甚至有庙供奉香火。张仲景出生于公元150年正月十八日,于公元219年溘然长逝,享年69岁。他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其父张宗汉曾在朝为官。由于家庭条件的特殊,于是他从小就接触了许多典籍。他从史书上看到了扁鹊望诊齐桓公的故事后,对扁鹊产生了敬佩之情,也为他后来成为一代名医奠定了基础。汉灵帝时曾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他一生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集前人之大成,揽四代之精华,写出了不朽的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这部医书熔理、法、方、药于一炉,开辨证论治之先河,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医学思想体系,对于推动后世医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他从小嗜好医学,“博通群书,潜乐道术。”当他十岁时,就已读了许多书,特别是有关医学的书。他的同乡何颙赏识他的才智和特长,曾经对他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何颙别传》)。后来,张仲景果真成了良医,被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这固然和他“用思精”有关,但主要是他热爱医药专业,善于“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结果。年轻时曾跟同郡张伯祖学医。经过...
发布时间:
2017
-
12
-
28
浏览次数:16
2018年AI如何才能更好发展? 2017-12-28 青野云麓 “人工智能”一词最初是在1956 年Dartmouth学会上提出的。从那以后,研究者们发展了众多理论和原理,人工智能的概念也随之扩展。人工智能,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人工智能从诞生以来,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可以设想,未来人工智能带来的科技产品,将会是人类智慧的“容器”。人工智能是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人工智能不是人的智能,但能像人那样思考、也可能超过人的智能。2017年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许多显著进步,但有很多东西仍然是AI无法做到或能理解的。这里有五个比较棘手的问题,专家们将在明年重点关注它们。1.五大棘手问题 一、人类话语意义与以往任何时候相比,机器现在似乎可以更好地使用文本和语言。Facebook的AI可以为视障人士阅读图片上的描述,谷歌的AI可为回复邮件提供简短建议。然而,软件仍然不能真正理解我们话语中的意义,以及我们与之分享的想法。波特兰州立大学的梅勒妮·米切尔教授(Melan...
发布时间:
2017
-
12
-
28
浏览次数:32
数穷天地,制作造化——张衡 2017-12-27 青野云麓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南阳五圣之一,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在东汉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晚年因病入朝任尚书,于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岁。北宋时被追封为西鄂伯。张衡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誉为“木圣”(科圣),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后人为纪念张衡,在南阳修建了张衡博物馆。 一、张衡——东方的亚里士多德第一个将张衡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科学家,全面系统地介绍给西方人并引起他们重视的是英国人李约瑟。李约瑟(1900—1995),英国著名科学家,剑桥大学教授,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学术院院士。1942年,受英国皇家学会派遣,来中国援助战时科学与教育机构,在重庆建立中英科学合作馆。1946年,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科学部主任。1948年,返回剑桥,开始编写系列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1954年,他的煌煌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出版发行,轰动了当时的国际学术界。书中将张衡在...
发布时间:
2017
-
12
-
27
浏览次数:49
“稻田守望者”——袁隆平 2017-12-27 青野云麓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是享誉全球的“杂交水稻之父”。先后荣获国家发明特等奖、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世界粮食奖”等20多项国际国内大奖,并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他所发明的杂交水稻,被西方专家称之为“东方魔稻”,比常规水稻增产20%以上,每年因种植杂交水稻而增产的稻谷可以多养活7000万人口,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人吃饭难的问题。如今,杂交水稻已经推广到全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仅为解决中国人的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更为世界和平和社会进步树立了丰碑。除了“杂交水稻之父”以外,袁隆平还有很多头衔和荣誉,并且还在不断增加:“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政协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2014年被挪威议员提名诺贝尔和平奖,2015年米兰世博会中国企业联合馆以“中国种子”为主题,袁隆平还欣然出任形象大使。平日,袁隆平会在上午9点来到他位于4楼的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12点左右回到家中吃饭休息,下午4点回到办公室再工作到6点。而只要在水稻生长期,袁隆平必定每天亲自下田观察。“他去田里看水稻就像人家看儿子一样,那不就是要每天去看吗?”他的工作秘书杨耀松这样向记者解释。袁隆平的学生邓启云后来也在采访中验证了这一点...
发布时间:
2017
-
12
-
27
浏览次数: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