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内外的张首晟:从抗拒资本到进军硅谷大潮 2018-12-7 青野云麓 2014年夏天的一个傍晚,在斯坦福大学的一个小花园中,美国知名调酒师Randall Bertao对在场的百余位中外来宾说,”你们以前品尝的卡勃耐也许并不好喝,因为卡勃耐这种葡萄酒在运输中,会因为晃动太多,而失去了滋味,你们现在在它的产地加州再尝尝,会有意想不到的味道。“(文/王丹薇)这场品酒会由非盈利机构华源科技协会主办。华源科技协会由中国投资教父沈南鹏和享誉全球的科技学家张首晟等人联合创立,旨在促进中美两地创新和投资的发展。张首晟一直在这两地创业发展的最前线。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就是在2005年华源举办的一次聚会上,和雅虎的联合创始人杨致远重逢,饭后两人相约散步,谈话间不谋而合的意识到搜索引擎的重要性。同年,杨致远力排众议斥资10亿美元注入阿里,阿里在和eBay的酣战中如沐甘露。过去近十年,中美天使跨境投资迎来最好的时光。阿里巴巴等中国互联网巨头频频向硅谷初创公司注资,共享出行公司Lyft,阅后即焚软件公司Snapchat等美国明星公司背后都有中资的影子,张首晟本人刚刚创办的丹华资本在中国轻松完成3亿5000万美元的融资,国有背景中关村发展集团是在硅谷“采购”创业公司的常客,德勤等金融服务公司也派人前往中国,帮助更多的投资人远渡重洋。所有上述机构的代表,都出现在这场品酒会中。持续数年的中...
发布时间:
2018
-
12
-
07
浏览次数:21
霍金:世间再无霍金,但时间永留简史 2018-3-15 青野云麓 2018年3月14日全世界的一位巨星陨落他是76岁的物理学家霍金。 霍金名字的全称是斯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年1月8日出生在英国牛津,他是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患者,却是英国最著名的物理学家和宇宙学家之一。关于霍金,他的传说很多,他的贡献也很多。霍金出生的时候,纳粹德军几乎夜夜不停地轰炸英国伦敦。童年时的霍金学业成绩并不突出,但喜欢设计极为复杂的玩具。据说他曾用一些废弃用品做出一台简单的电脑。他年轻时长得很帅,而且17岁就拿到了全额奖学金,攻读牛津大学的物理和化学专业。然而,在他21岁这一年,上天给他开了一个残忍的玩笑。这一年,他不幸患上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全身瘫痪。霍金说:"在我 21 岁时,我的期望值变成了零。" 当时,医生曾诊断身患绝症的他只能活两年,可他一直坚强的活了下来。他被禁锢在轮椅上,只有三根手指和两只眼睛可以活动,疾病已经使他的身体严重变形,头只能朝右边倾斜,肩膀左低右高,双手紧紧并在当中,握着手掌大小的拟声器键盘,两脚则朝内扭曲着,嘴已经几乎歪成S型,只要略带微笑,马上就会现出“呲牙咧嘴”的样子。...
发布时间:
2018
-
03
-
15
浏览次数:29
竺可桢——滴水石穿的力量 2018-02-25 青野云麓 竺可桢(1890.3.7-1974.2.7),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现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先后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他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等,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竺可桢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 胡适说:“像他那样,一定活不过20岁。”1905年,竺可桢15岁,就读于上海澄衷学堂,同班同学胡适14岁。两人都喜爱读书,但竺可桢因为过度用功,身体极为虚弱,胡适指着竺可桢对人说:“像他那样,一定活不过20岁。”胡适想不到的是,竺可桢活得比他还长寿,而且成为中国气象学、地理学的“双科宗师”,创办中国第一个地质学系和气象研究所,培养出张其昀、胡焕庸等地理学界的“开山大师”,并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十三年。 竺可桢原本可以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阔步前行,但在1936年2月16日却走向了另一段人生轨迹。这一天蒋介石突然约见他,要他去浙江大学任校长。蒋介石是听了陈布雷、翁文灏等人的意见,认为竺可桢既有声望资历,...
发布时间:
2018
-
02
-
25
浏览次数:19
李四光——信仰的力量 2018-01-05 青野云麓 李四光(1889.10.26-1971.4.29),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黄冈人,蒙古族,地质学家、教育家、音乐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2009年当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李四光的科学成就,大致可分两个阶段,1949年前由于旧中国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侧重地质基础学科的研究;1949年后,在继续重视基础研究的同时,根据国家需要集中精力,积极开拓应用研究领域。提出蜓科鉴定方法1923年,李四光提出了蜓科鉴定方法,创立了十项标准,将蜓科主要特性,用若干曲线表示出来,使之既有定性概念,也有定量概念,并可以减少文字描述的繁琐,从而提高了鉴定的标准性科学性。这十条标准,一直被中国及其他国家蜓科学者所采用。李四光用这个方法,鉴定了大量的化石标本,写成了他的第一部科学巨著《中国北方之蜓科》,获得了伯明翰大学的科学博士学位。 对中国第四纪冰川的研究20世纪20年代初,李四光开始了对中国第四纪冰川的研究。他以很大的兴趣关注中国东部有关第四纪冰川作用问题,在30年代中,完成了《冰期之庐山》一书,引起中国及其他国家地学界的很大兴趣和探讨。40年代他又对贵州高原、川东、鄂西、湘西、桂北...
发布时间:
2018
-
01
-
05
浏览次数:40
邓稼先——中国原子弹之父 2018-01-05 青野云麓邓稼先(1924—1986),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邓稼先少年时光生活在国难深重的年代,七七事变以后,日本侵略军进入了北平城。不久北大和清华都撤向南方,邓稼先的父亲身患肺病,咳血不止,全家滞留下来。1940年5月,邓稼先为避迫害,未读完高二,途径上海、香港和越南的海防、老街,到达昆明。7月-9月,在昆明升学补习班学习。9月,入四川江津国立第九中学,读高中三年级至毕业。 1941年,邓稼先进入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成立于抗战极端困难时期,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合并而成,条件简陋,生活清苦。尽管如此,联大却有非常良好的学术空气,先后培养出了不少优秀人才,邓稼先受业于王竹溪、郑华炽等著名教授,以良好的成绩圆满完成了大学四年的学业。 邓稼先在北京大学教学,他想的是,要到科学水平更高的美国去,学习更先进的知识,掌握更先进的知识后,报效祖国。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获得了博士学位!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邓稼先的成...
发布时间:
2018
-
01
-
05
浏览次数:41
“稻田守望者”——袁隆平 2017-12-27 青野云麓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是享誉全球的“杂交水稻之父”。先后荣获国家发明特等奖、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世界粮食奖”等20多项国际国内大奖,并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他所发明的杂交水稻,被西方专家称之为“东方魔稻”,比常规水稻增产20%以上,每年因种植杂交水稻而增产的稻谷可以多养活7000万人口,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人吃饭难的问题。如今,杂交水稻已经推广到全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仅为解决中国人的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更为世界和平和社会进步树立了丰碑。除了“杂交水稻之父”以外,袁隆平还有很多头衔和荣誉,并且还在不断增加:“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政协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2014年被挪威议员提名诺贝尔和平奖,2015年米兰世博会中国企业联合馆以“中国种子”为主题,袁隆平还欣然出任形象大使。平日,袁隆平会在上午9点来到他位于4楼的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12点左右回到家中吃饭休息,下午4点回到办公室再工作到6点。而只要在水稻生长期,袁隆平必定每天亲自下田观察。“他去田里看水稻就像人家看儿子一样,那不就是要每天去看吗?”他的工作秘书杨耀松这样向记者解释。袁隆平的学生邓启云后来也在采访中验证了这一点...
发布时间:
2017
-
12
-
27
浏览次数: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