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城汉墓:深山之处的千年大墓 2018-06-17 青野龙吟满城汉墓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之墓。刘胜墓全长约52米,最宽处约38米,最高处约7米,由墓道、车马房、库房、前堂和后室组成,窦绾墓和刘胜墓的形制大体相同。两墓的墓室庞大,随葬品豪华奢侈,共出土金器、银器、铜器、铁器、玉器、石器、陶器、漆器、丝织品等遗物1万余件,其中包括“金缕玉衣”、“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等著名器物。满城汉墓的发掘(包括陵山主峰南坡18座小型陪葬墓,待发掘),为研究西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件科学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两墓内部布局完全模仿宫殿建筑,墓室庞大,随葬品豪华奢侈,出土铜、陶、铁、金、银、玉石、漆器以及帷帐、俑、五铢钱等器物共1万多件。其中有: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以及墓主人的两套完整的金缕玉衣。当年出土的文物,大部分又重新归位(少数放在国家博物馆的,制作了复制品),送入陵墓展出。中山王墓的出土文物曾多次出展世界各地,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称赞。满城汉墓中的文物还创造多项全国之最:4枚金针、5枚银针、“医工盆”,以及小型银漏斗、铜药匙、药量、铜质外科手术刀等组成了迄今发掘出土的质地最好、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整套西汉时期医疗器具;计时器铜漏壶是迄今出土的年代最早的一个古代天文学器物;一个由石磨和大型铜漏斗组成的铜、石复合磨,是我国至今...
发布时间:
2018
-
06
-
17
浏览次数:36
滇王金印:揭开古滇王国的神秘面纱 2018-06-17 青野龙吟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一天,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和国家文物局局长郑振铎来到了云南省博物馆。在这里,郭老见到了一些形制特别的古代青铜器,有的雕着牛、有的刻着鹿,还有的装饰着蛇的图案。只听身边的工作人员解释说:“这是我们去年,在云南晋宁石寨山发现的青铜器。”看着这些独特而精美的青铜器,郭老半天不做声,突然,他问道:“这些东西,是不是古滇国的?”原来,对中国历史深有研究的郭老,看到这批珍贵的发掘文物,马上联想到了两千多年前,生活在云南滇池附近的古滇国。果然,不出郭老所料,上个世纪,云南相继发掘出了晋宁石寨山和江川李家山两个大古滇王族墓葬群,出土的各种青铜器仅李家山就3000多件,在石寨山竟挖出了这件独一无二的滇国至宝——滇王金印。长期以来,代表着云南古代文明之光的古滇国,在中外历史学家的眼中,始终是一个难以解开的结。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中,除了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寥寥几百字的记载外,再也找不到可供研究的任何历史文字记载了。因此,揭开古滇国之谜,成了史学界,特别是云南史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1953年的秋天,一位汪姓古董商人拿着五六件青铜兵器想卖给博物馆。当时省博物馆的孙太初先生认真地看了这几件兵器后,发现它们的形制和文饰都不同于中原地区已经出土的古代青铜兵器,对青铜器颇有研究的孙太初马上敏感地意识到,这...
发布时间:
2018
-
06
-
17
浏览次数:50
三星堆:古蜀文化的见证 2018-06-16 青野龙吟“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四川广汉三星堆,箐华荟萃的文化宝库,神秘梦幻的艺术殿堂,充溢着中华古代文明的无穷魅力,闪烁着人类文化遗产的璀璨光彩。 三星堆古蜀先民创建的一处古蜀国中心都邑,古蜀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足以说明古蜀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时已发展到一个相当的高度。三星堆遗址文化是蜀文化的典型代表,延续时间从距今4800-2800年。三星堆古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分布面积12平方千米,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历史,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现有保存最完整的东、西、南城墙和月亮湾内城墙。三星堆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其中出土的文物是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在中国的文物群体中,属最具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和最富观赏性的文物群体之一。在这批古蜀秘宝中,有高2.62米的青铜大立人、有宽1.38米的青铜面具、更有高达3.95米的青铜神树等,均堪称独一无二的旷世神品。而以金杖为代表的金器,以满饰图案的边璋为代表的玉石器,亦多属前所未见的稀世之珍。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始于当地农民燕道诚于1929年淘沟时偶然发现的一坑玉石器。1...
发布时间:
2018
-
06
-
16
浏览次数:33
北京人:支配自然的能力 2018-06-16 青野龙吟北京人是生活在远古北京周口店,属于直立人,会使用天然火,打制工具,人类第一次取得了支配一种自然力的能力。1929年,在北京周口店的山洞里,中国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个完整的远古人类头盖骨化石,这就是名震世界的北京人。他们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打制和使用工具,会使用天然火。森林茂密,野草丛生,猛兽出没。北京人将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把树枝砍成木棒,凭着极原始的工具同大自然进行艰难的斗争。在这样险恶的环境里,只靠单个人的力量,无法生活下去。因此,他们往往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过着群居生活。这就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化石和用火遗迹最丰富的遗址,世界上内涵最丰富,资料最齐全的直立人。先后发现五个比较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和一些其他部位的化石,还有大量的石器和石片,共十万件以上。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发现于北京周口店,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使用打制石器,已会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有些学者认为,当时已会制造骨角器。除狩猎外,可食的野果、嫩叶、块根,以及昆虫、鸟、蛙、蛇等小动物也是日常的食物来源。在北京人住过的山洞里有很厚的灰烬层,最厚处达6米,灰烬堆中有烧过的兽骨、树籽、石块和木炭块。表明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和保存...
发布时间:
2018
-
06
-
16
浏览次数:38
林则徐·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2018-6-14 青野龙吟 林则徐, 福建侯官县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1839年,林则徐于广东禁烟时,派人明察暗访,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将没收鸦片于1839年6月3日在虎门销毁。虎门销烟使中英关系陷入极度紧张状态,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入侵中国的借口。尽管林则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根据文献记载,他至少略通英、葡两种外语,且着力翻译西方报刊和书籍。晚清思想家魏源将林则徐及幕僚翻译的文书合编为《海国图志》,此书对晚清的洋务运动乃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具有启发作用。1850年11月22日,林则徐在普宁老县城病逝。 一、林则徐的一生 贫苦童年林则徐从小深受妈祖的“立德、行善、”精神熏陶,他每到一个地方履职,第一件事便是拜当地的妈祖庙,如果遇到妈祖庙破旧必定会组织修缮。作为林氏的后裔要积极继续和发扬妈祖和林则徐身上所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林宾是林则徐的父亲,虽然林宾贵为私塾教师,中了秀才后又可领取公粮。但家里人口众多,僧多粥少,甚至...
发布时间:
2018
-
06
-
14
浏览次数:55
妇好墓:“母辛宗”享堂 2018-06-14 青野龙吟妇好墓位于河南省安阳市,于1976年被考古工作者发掘,是殷墟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该墓五米多长,约四米宽,七米多深,无墓道,墓上建有被甲骨卜辞称为“母辛宗”的享堂。据说享堂原是商王武丁为祭祀妻子妇好而修建的宗庙建筑,尊其庙号为“辛”。妇好墓虽然墓室不大,但保存完好,随葬品极为丰富,共出土青铜器、玉器、宝石器、象牙器等不同质地的文物1928件。妇好墓是1928年以来殷墟宫殿宗庙区内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也是殷墟科学发掘以来发现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成员墓葬。该墓南北长5.6米,东西宽4米,深7.5米,无墓道。墓室上部有一与墓口大小相似的夯土房基,可能是用于祭祀的建筑。墓内有二层台和腰坑。东、西两壁各有一个长条形壁龛。葬具为木椁和木棺,椁长5米,宽3.4~3.6米,高1.3米。椁室在潜水面下,大部塌毁,棺木也已腐朽,从残迹可知曾多次髹漆,其上还附有一层麻布和一层薄绢。墓内殉人16个,其中4人在椁顶上部的填土中,2人在东壁龛中,1人在西壁龛中,1人在腰坑中,8人在椁内棺外。另外还殉狗6只,1只在腰坑中,余均埋在椁顶上部,墓主遗骸已朽。妇好墓出土了1928件精美的随葬品,其中青铜器468件,玉器755件,骨器564件;并出土海贝6800枚。随葬品不仅数量巨大,种类丰富,而且造型新颖,工艺精湛,堪称国之瑰宝,充分反映了商...
发布时间:
2018
-
06
-
14
浏览次数:72
乾陵:唯一没有被盗的唐陵 2018-06-13 青野龙吟乾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乾县县城北部6公里的梁山上,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建成于唐光宅元年(684年),神龙二年(706年)加盖,采用“因山为陵”的建造方式,陵区仿京师长安城建制。除主墓外,乾陵还有十七个小型陪葬墓,葬有其他皇室成员与功臣。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个,也是唐陵中唯一一座没有被盗的陵墓。1961年3月4日,乾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高宗弘道元年(683年),武则天任命吏部尚书韦待价负责乾陵的工程,次年八月李治下葬,之后乾陵工程继续进行。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5月,中宗李显下令将武则天葬入。此前一年,唐中宗还赦免了在武则天统治时期因为政治问题而被迫害致死的皇族,并且将他们重新厚葬,其中包括永泰公主李仙蕙、懿德太子李重润、章怀太子李贤三人。除此之外,神龙二年(706年),还加建了许王李素节、泽王李上金、义阳公主李下玉等陪葬墓。《唐会要》记载,唐德宗贞元十四年(798年),乾陵修葺时曾造屋378间。唐朝末年发生黄巢之乱,黄巢动用40万大军打算盗掘乾陵,但挖出一条40余米深的大沟,也没找到墓道口,只好悻然作罢,至今在梁山主峰西侧仍有一条深沟被称为“黄巢沟”。五代时,后梁崇州节度使温韬组织军队发掘所有唐朝皇陵,“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之所藏金宝。……...
发布时间:
2018
-
06
-
13
浏览次数:38
法门寺地宫:打开盛唐王朝的宝藏 2018-06-13 青野龙吟宝鸡法门寺地宫,打开了佛教和盛唐王朝的宝藏,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久远、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佛塔地宫,面积仅31.48平方米,在清幽灯光照射下,尤显神秘。 法门寺文化景区巨资建设的合十舍利塔,地宫为保全安奉佛指舍利之所在,放大百倍后的地宫,可容纳2000多人在其中活动。室内大厅建筑面积2.4万多平方米,可容纳2万多人举行活动。1987年4月3日,法门寺佛塔施工现场,人们意外地发现了一个洞口。传说洞里是一个地宫密室,而且有许多青蛇盘踞其中。手电光划过洞内密室,里面文物清晰可见。那些令人困扰又让人兴致勃勃的谜,在持续发掘中,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和人们重新见面。1981年8月25日,韩金科跟往常一样,早早来到办公室。突然电话铃响了起来,对方语无伦次地讲述,使他好一会儿才明白,法门寺那边出事了。1981年8月24日夜晚,伫立在法门寺中的唐建佛塔,因年久失修和雨水侵袭,中部出现裂缝,佛塔遭到了严重破坏。令人震惊的是,佛塔东北边的部分基本上已经完全坍塌,而剩下的西南一边虽然出现倾斜,却仍然神奇地矗立着。在普通的外表下,法门寺佛塔可谓大有来头。佛经上记载,阿育王于公元前3世纪统一印度,连年的征战,建立印度历史上第一个帝国之后,为救赎战争中的杀戮,阿育王开始力推佛教。为此,他派出了大量僧众和信徒去到国外,宣扬仁慈和非暴力,大...
发布时间:
2018
-
06
-
13
浏览次数: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