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光照——脱贫攻坚中的十八洞村 2020-09-12 青野龙吟 《人间正是艳阳天:湖南湘西十八洞的故事》是由著名作家彭学明所著,广东人民出版社于2018年11月出版。湘西十八洞是党中央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地方,本书讲述了各级领导干部与十八洞村民一道,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将大山深处积贫落后的边远村寨,逐步建设成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模范村的故事。作者彭学明五年八次实地走访,从十八洞一个个鲜活的身边事例入手,展现一系列政策措施在乡间村里的具体施行,以及十八洞村民在党中央提出精准扶贫重要论述后,实现自身命运的转变。 彭学明,土家族,湖南湘西人。著名学者、作家和文学批评家,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主任。全国第九届人大代表、全国第十届人大代表,主要代表作有轰动全国的长篇纪实散文《娘》及散文集《我的湘西》《祖先歌舞》等。 《十八洞村...
发布时间:
2020
-
09
-
12
浏览次数:22
费孝通与《乡土中国》 2020-6-30 青野龙吟人民出版社 2020-06-29 2005年的4月24日,中国社会学、人类学一代宗师费孝通先生离世。十五年过去了,“费孝通”这个名字和它所代表的学术思想、人文精神和一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依然在被我们反复叙述和书写,显示了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和生命活力。 费孝通(1910~2005年):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中国社会学学会会长、名誉会长。曾历任云南大学、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学院、北京大学教授等;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社会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等;作为社会活动家,建国后,历任国务院专家局副局长、民盟中央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费孝通著述浩繁,其作品《乡土中国》和《江村经济》...
发布时间:
2020
-
06
-
30
浏览次数:22
胡桑&丝绒陨:如何看待被“金句化”的诗歌 2020-6-4 青野龙吟近来不少“诗歌现象”颇受关注。比如英国BBC关于诗人杜甫的纪录片受到热议;某出版公司出版《大山里的小诗人》,推荐留守儿童的诗歌……“诗歌热”正在发生吗?与此同时,诗歌在互联网上以金句的形式广为传播,“转发”就是“读懂”了吗?6月3日,同济大学中文系教师、诗人胡桑和诗人丝绒陨做客“跳岛FM”第十期,就诗歌的认知、传播与阅读启示畅所欲言。“我们经常在哪里会看到诗歌?除了去买一本诗集,我们只能在朋友圈、微博上看到从一首诗里被摘出来的两段,或者一个单句,它似乎成了我们这个时代可有可无的装饰性的东西,就像一枚胸针,或者一对耳坠。”在丝绒陨看来,如今诗歌在社交媒体上的传播已具有了一定的装饰性。比如他发现自...
发布时间:
2020
-
06
-
04
浏览次数:25
《从文自传》:跨出地狱之门的沈从文 2020-5-11 青野龙吟新京报杨司奇:《从文自传》是沈从文在1931年夏秋之间为自己最初20年的人生历程所立之传,主要涵盖了沈从文在湘西老家直至赴北京之前的生活经历,甫一面世便获得文坛瞩目。1935年,林语堂主编的《人间世》开辟了一则专栏“一九三四年我所爱读的书籍”,邀请作家们选出1934年他们最爱读的三本书。结果,老舍和周作人同时选择了《从文自传》。当时,沈从文正在青岛大学教书,年龄刚及三十,“学习情绪格外旺盛”,每天都会到附近的山上或海边,去看远近云影波光的变化,接受一种对生命“具有重要启发性的教育”。应上海良友书店邵洵美所邀,他写下了这部自传。同时出版的是一套丛书系列,包括《巴金自传》《庐隐自传》《钦文自传》《资平自传》等多位作家的传记,沈从文的自传最受欢迎。这...
发布时间:
2020
-
05
-
11
浏览次数:16
葛兆光:究竟什么才是“中国的”文化? 2020-3-25 青野龙吟“我今天讲的这个题目,是一个很普通的题目——什么才是“中国的”文化。略微有一点特别的是,我把‘中国的’这三个字加了引号,因为我主要讨论的是,究竟什么才能算中国的文化。”——葛兆光,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曾任清华大学教授,现为上海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及历史系特聘资深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宗教、思想和文化史。 为什么要讨论这个问题?大家都知道,从晚清以来,一直到现在,关于中国文化的讨论是非常多的,从林则徐、魏源“睁开眼睛看世界”,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的“文化热”,我们一直在讨论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今天还要来讨论这个问题呢?这是因为我有以下几个特别的考虑,先向大家“从实招来”。第一,是我们过去对中国文化的讨论,或者给中国文化的界定,...
发布时间:
2020
-
03
-
25
浏览次数:20
我们仍对生命表达欢欣——专访复旦大学教授骆玉明 2020-3-22 青野龙吟2020年的春天如期而至。按照原计划,3月16日,复旦大学教授骆玉明应该出现在武汉,在湖北省图书馆为公众做一个讲座。而现在,讲座因为疫情延期了。骆玉明渴望能够尽快和武汉的朋友相聚,“和他们谈论经历过的一切,流过的泪,受过的伤,和不灭的梦想”。在他看来,瘟疫打击了人类世界脆弱的部分,也彰显了人性中高贵的东西:“尽管大自然不在乎人类的悲欢,但我们仍对生命表达欢欣。” 诗的本质就是多情,是从苦难、焦虑与繁乱中寻求美好解放周末:您一直专注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当您感到伤感的时候,如果可以穿越时空,您想邀请哪一位古人到现实中,和他聊聊当下?骆玉明:杜甫吧。解放周末:...
发布时间:
2020
-
03
-
20
浏览次数:15
贾平凹:沈从文为何伟大? 2020-1-12 青野龙吟“沈从文不是个使强用狠的人,不是个刻薄刁钻的人,他善良、温和、感受灵敏、内心丰富、不善交际、隐忍静虑,这就保证了他作品的阴柔性、温暖性、神性和唯美性。” 中国的作家是从来不缺乏天才的,比如李白、苏东坡、曹雪芹、鲁迅,这样的名字可以列一大串。正是因为有他们存在,中国的文学才立于世界文学之林。他们留下了一份遗产和一份光荣,才使我们作为后人的在面对着西方文学不至惶恐和自卑。学中文的人,搞汉语写作的人,我们必须了解他们的人生,熟读他们的作品,这是最基本的学业修养。 但天才作家的作品,我们只能神灵一般的敬奉他们,而无法复制和模仿,因为他们的写作无规律可寻,常常是不从事写作的人读了他们的作品感觉他也可以写作,而从事写作的人却觉得不会了写作。 今天我讲沈从文...
发布时间:
2020
-
01
-
12
浏览次数:34
复旦通识回望传统中国|陈引驰:中国文学的精神世界 2020-1-2 青野龙吟大约100多年前,胡适在北京大学开设 “中国哲学史”的课程,课程开始时,他直接从西周的周公开始讲。这种上课方式让学生非常惊讶。学生为什么惊讶呢?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在《三松堂自序》中回忆,他早年在北大哲学系读书,教“中国哲学史”的老师是从三皇五帝、开天辟地讲起,讲了一个学期才讲到周公。同学们问这位老师:您这样讲哲学史要讲到什么时候?老师回答说,哲学真理说起来就是一句话,要说,一句话也就说完了;如果不说完,就可以永远说不完。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在那样的学习氛围里,胡适突然跳过之前的时代都不讲,直接从周公讲起,肯定让学生们目瞪口呆了。大家问理由,胡适就说,西...
发布时间:
2020
-
01
-
02
浏览次数: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