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国之重器' !江苏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迎来'丰收季' 2021-04-23 青野云麓2021-04-15 来源:我苏网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者今天(4月14日)了解到,今年以来,江苏迎来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项目建设迎来“开门红”,多个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有力支撑江苏为全国科技和产业发展探路。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是工业王冠上的明珠,研发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试验积累科学数据。前不久,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首套试验台位在连云港顺利点火,这套总投资20多亿、多项技术指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平台,将填补我国大功率燃气轮机试验装置的空白。“这个项目实施之后,将会推动航空航天以及配套领域从基础科学研究到工程科...
发布时间:
2021
-
04
-
23
浏览次数:12
近现代中国科技发展历程 2021-04-22 青野云麓中华民族的科技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曾经为人类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并且在16世纪中期以前一直处于世界科技舞台的中心。早在距今3300多年以前的甲骨文中就有有关日食的记载。距今2500年以前的战国时期问世的《考工记》准确地记载了六种不同成份的铜锡合金及其不同用途。公元1世纪初期的西汉时期,中国人发明了造纸术,公元105年左右中国科学家蔡伦又改进和提高了造纸技术,从而使造纸技术在中国迅速推广开来。公元3世纪左右,中国人发明了瓷器,这一技术在11世纪传到波斯,由那里经阿拉伯于1470年左右传到意大利以及整个欧洲。到唐朝,中国科学家发明了火药,并在公元9世纪首次将其用于战争之中。在11世纪中期的宋朝,中国科学家发明的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5世纪中期,中国医学家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成为...
发布时间:
2021
-
04
-
22
浏览次数:32
秦山核电站:奏响我国核电事业的报春曲 2021-04-18 青野云麓浙江海盐,秦山脚下,有一座自行设计、建造的核电 站被誉为“国之光荣”,这就是秦山核电站。一走进秦山核电站,在秦山一期核反应堆正对面的山麓上,就可以看到一块石碑,上面刻着“秦山春晓”四个大字。“这是中国核电人记录历史的方式,秦山核电站就像一支报春曲,奏响了我国核电事业的春天。”中核集团秦山核电党委书记黄潜说,1991年,位于嘉兴市东南海岸线一角的秦山脚下,中国核工业人开始了“二次创业”,秦山核电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始终坚信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核电安全高效发展的根本保证。30年来,秦山核电广大干部员工牢记初心使命,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不断为我国核电发展“圆梦”:中国核电从这里起步,从30万千瓦到100万千瓦,书写着“国之光荣”的进取华章。 一、...
发布时间:
2021
-
04
-
18
浏览次数:38
探索中国古代科技传统 2021-04-12 青野云麓2021-04-1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刘小青 吴国林在源远流长、辉煌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古代科学技术对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古代科技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中国古代科技取得的成就,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独特传统、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取向,这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传承的重要内容。 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基础。成书于战国时期的解《易》著作《易传》系统阐发了百家共识的天人合一观,既是整个中国思想文化的归宿,也是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形成的思想基础。“天道观”是自然化与人文化的体现,这种“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精神将“人性”与“物理”...
发布时间:
2021
-
04
-
12
浏览次数:31
教育部 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2021-04-02 青野云麓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根据《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和《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 ,制定本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主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抓住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和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三项基础性工作,以...
发布时间:
2021
-
04
-
02
浏览次数:23
外媒:中国正努力成为“学术大国” 已成争夺学术人才领头羊 2021-04-01 青野云麓外媒称,“中国在学术方面明显赶超,”张晓辉(音)说,“政府的财政支持令我们能在最好的实验室里与世界最著名的学者合作。”张晓辉是幸运的,他在中国最著名的院校之一清华大学攻读博士。据奥地利《标准报》网站2月18日报道,中国在尽全力推动自身向着学术世界大国发展。看一下著名的“高引用科学家”排名就可以知道,中国学者占据了一席之地。维也纳大学的汉学家苏珊•魏格林-施维德尔齐克认为:“在中国出版的期刊数量越来越多,中国学者有机会以英文发表论文,因此对国际出版机制的影响力猛然增大了。”但与此同时,质量往往落后于数量。 报道称,中国学术界变革的背后是国家的战略——停止多年来人才外流现象,...
发布时间:
2021
-
04
-
01
浏览次数:24
向世界发出邀请 “中国天眼”31日正式对全球开放 2021-03-31 青野云麓 2021-03-31 来源:国际在线这是一封来自“中国天眼”的邀请函——3月31日0时起,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向全球天文学家征集观测申请。所有国外申请项目统一参加评审,评审结果将于7月20日公布,观测时间将从8月开始。“中国天眼”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能够接收到100多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自2020年1月对国内开放运行以来,这一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研基础设施,运行稳定可靠,已发现...
发布时间:
2021
-
03
-
31
浏览次数:26
教育部:不把人才称号作为配置学术资源唯一依据 2021-03-31 青野云麓近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正确认识和规范使用高校人才称号的若干意见》。《意见》着眼于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着眼于“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工作方略,抓住人才评价改革的关键点,聚焦“唯帽子”问题,引导正确认识和规范使用人才称号,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关于正确认识和规范使用高校人才称号的若干意见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新发展理念,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树立正确人才观,推动人才高质量发展,推进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本质,激励和引导高校人才队伍坚守初心使命、矢志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创造,现就正确认识和规范使用高校人才称号提出如下意见。 1正确理解人才称号内涵人才称号是在人才计划或项目实施过程中给予人才的入选标识,是对人才阶段性学术成就...
发布时间:
2021
-
03
-
31
浏览次数: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