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陕豫民间文化的生成演变与价值发现 2022-04-24 青野丰隆 2022-04-24 来源:光明日报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在黄河流域表现得尤为明显。晋陕豫民间文化孕育于黄河流域,涵括民众物质生产、社会生活、精神文化的全部内容,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河与农耕:晋陕豫民间文化产生发展的历史根脉晋陕豫民间文化的生成发展是不断层累建构的过程,时间是考察文化产生发展的结构形式,呈现的是文化演进的顺序性和持续性。黄河与农耕共同贯穿晋陕豫民间文化产生发展的始终,成为其根脉所在。黄河中下游充足的水量、适宜的气候、平坦的地形,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成为晋陕豫民间文化产生发展的自然根基,形成了以农耕文明为中心的农业习俗、民间信仰、组织制度、民间文艺等类型丰富、悠久灿烂的民间文化。早...
发布时间:
2022
-
04
-
24
浏览次数:8
中国民间艺术的出路在哪里? 2021-06-22 青野丰隆 2021-06-22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长期以来,人们对民间艺术的重要性、民间艺术发展的认知存在一个误区。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中国民间艺术的发展处在一个边缘化状态,以至于很多人认为民间艺术是低俗的、朴素的、低端的,没有文化含量,而忽视了民间艺术具有鲜活性、当代性的本质特征。在认识误区的影响下,很多人认为中国的民间艺术缺乏创意,缺少创造。但实际上,中国民间艺术并不缺乏优秀的文化IP,恰恰相反,中国民间艺术是鲜活的、当代的,之所以出现了今天发展式微的局面,主要是我们没能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导致对民间艺术发现不够、推广不足、转化不力、创新滞后。我来举两个例子:一个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IP孙悟空与美国文化IP米老鼠。在一次论坛上,商务部老部长胡平先生发言中说,他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
发布时间:
2021
-
06
-
22
浏览次数:19
壮族八音声名远扬 民间艺术期盼传承 2021-03-09 青野丰隆 壮族八音壮族八音,原指古代吹打乐器的统称,所谓“八音”,依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将乐器分为金(如钟)、石(如磐)、竹(如管)、匏(如笙)、土(如埙)、革(如鼓)、丝(如琴)、木(如祝)等八类,俗称“八音”。壮族八音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受“广州八音”影响,后又吸收邕剧、壮师剧和壮族民间音乐的元素,逐渐发展而成。兴于清代,盛于清末民初,直到20世纪80年代,它主要流行于邕宁县及其周边广大地区,以“邕宁壮族八音”为品牌,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民间民俗吹打乐的缩影。2006年,邕宁壮族八音被自治区政府公布为广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历史音有着悠久的历史,可追溯到清末民初。民初,蒲庙那路一带,在农村举办婚嫁、祝寿、新居落成、迎宾等喜庆活动时,大家都请“八音...
发布时间:
2021
-
03
-
09
浏览次数:41
民间艺术的璀璨明星——世代传承的文化遗产 2020-8-9 青野丰隆2020-07-27 来源:百色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我们的祖先在古时候就给我们留下许多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而壮乡文化也是其中之一,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没有固定的形态,但他却深深地刻在了每一代人的骨子里。提到壮乡文化,人们就会很快联想到“三月三”这个特殊的日子。每到三月三时节,壮族青年男女聚集街头欢歌、汇聚江边饮宴。在壮族传说中,三月三是壮族始祖布洛陀诞辰日,但他不仅仅是单纯的壮族传统踏青歌节,也是壮族祭祖、祭拜盘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 田林瑶族铜鼓舞是瑶族人民创造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是瑶族铜鼓舞中的精粹。瑶族铜鼓是田林木柄瑶祖先迁...
发布时间:
2020
-
08
-
09
浏览次数:21
《鬓边不是海棠红》背后真实的梨园往事 2020-4-20 青野丰隆网剧《鬓边不是海棠红》将迎剧终。 此番热播,不光给一众腐友撒了糖,也顺带让国粹京剧掀起一波话题。 戏说终归是戏说,未必处处严谨,也不可能另做注解以科普。 我们突发奇想,创新作文,以期更全面地勾勒一幅民国梨园图景,并对京剧之种种做 更详细的讲解。 此文亦真亦假,真实处耙梳掌故,力求不苟,所言皆于鉴可查;虚构处谨遵剧情,未做发挥,所述俱不改传奇本色。 (撰文 | 徐鹏远、侯磊、李牧谣)下了雪的北平是极安静的。从景山上往下瞧,到处都是白茫茫一片,很是素净,连故宫的琉璃顶儿也再不比民间的粘土青瓦更亮眼。西边妙应寺的白塔就像从雪里长出来的一样,兀自戳着,偶尔一阵风刮起,吹得铜盘上吊着的小钟铛铛的响。 才修过的金鳌玉蝀桥上行人不多,倒是北海湖面上有不少溜冰的。 穿过北海...
发布时间:
2020
-
04
-
20
浏览次数:37
京剧玩票的六大原则 2018-11-10 青野丰隆 一、不拜师皆为师首先要强调,京剧艺术不是靠录音和录像能够真正全面掌握的,的确需要专业和名师的辅导和点拔。我所讲的是作为票友,不是以此为职业的,没有十分必要去拜师 ,特别是徒有虚名的拜师。拜师是很有讲究的,因为老师(师父)的艺术有其成长的过程,你不可能重走一次。票友对京剧艺术的追求,是被其唱、念、做、打所吸引,第一位是唱和程式化表演,包括操琴、司鼓等文武场的爱好者,也有自己热爱京剧的形式,可以通过资料搜集、请教内外行来解决学习中的常识性问题,至于需要探究深奥的难题,也要选准对象,释疑解惑。拜师固然有优点,如少走弯路,学到私房东西,可对绝大多数票友来说,只要你肯学(态度决定高度),又有条件(嗓子)、悟性,肯定有人教,不论是专业还是业余的京剧人,对谦虚好学者很愿意教,我个人体会很深。不拜师,打开了求学的各个通道,“一字之师”、“一腔之师”到处都是,关键是你个人的修行有没有,其中尊师意识不可或缺,只有发自内心想学,就会对他人的指点虚心听取,加以分析吸收。鉴别所学或他人所教是否准确的标准是听原唱,这也是少走弯路的方法。有些票友拜师后,会堵塞从其他老师和同好中获得指点的渠道,的确有点得不偿失。一个人只有树立“皆为师”的观念,才有可能真正学到想要学的。业内外一致尊敬的关松安老师,没有正式收过一个徒弟,可却是桃李满天下,不论是...
发布时间:
2018
-
11
-
10
浏览次数:40
干板秧歌:渐行渐远的原生态民间艺术 2018-10-31 青野丰隆 干板秧歌是长治县土生土长的原生态民间艺术,可以说是上党梆子、潞安鼓书的鼻祖。有人考证说其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也有人说其起源更早,是在炎帝时期。不管其起源于春秋时期也好,起源于炎帝时期也罢,但足能证明她的久远,这也是她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原因之一。干板秧歌产生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活动中,它没有弦乐,只有铜器伴奏,“干打干唱”,所以又称“地圪圈”秧歌和干板秧歌。鼎盛时期为清道光至民国初,当时全县职业和办职业班社有130多个,繁衍到外地的有90多个。经考查干板秧歌产生于长治县西火、荫城、八义一带,当时这些地方矿产资源丰富,铁业生产兴盛,铁业制作加工比较发达。村村都有三五座打铁炉。据传干板秧歌的曲调最早就是从这些打铁人的炉房里产生后逐步形成并流传下来的。因为这种民间艺术形成产生于火红的炉火旁,因此人们又称之为“红板...
发布时间:
2018
-
10
-
31
浏览次数:48
中国麻将隐含了哪些不知的秘密? 2018-3-5 青野丰隆 麻将,一种汉族发明的益智游戏,麻将类娱乐用具,用竹子、骨头或塑料制成的小长方块,上面刻有花纹或字样,每副136张。四人骨牌博戏,流行于华人文化圈中。不同地区的游戏规则稍有不同。麻将的牌式主要有“饼(文钱)”、“条(索子)”、“万(万贯)”等。在古代,麻将大都是以骨面竹背做成,可以说麻将牌实际上是一种纸牌与骨牌的结合体。与其他骨牌形式相比,麻将的玩法最为复杂有趣,它的基本打法简单,容易上手,但其中变化又极多,搭配组合因人而异,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一种最能吸引人的博戏形式之一。过年过节、休闲时刻打麻将,是中国人最主要的娱乐方式。但是你知道为什么中国人如此热衷打麻将而不是打扑克吗?扑克与麻将中包含哪些中国与西方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背景呢? 一、麻将与扑克中包含中西方人们不同的价值观念 因为中国有个老话:“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麻将正包含这中国人价值观念中的现实功利特色。 中国麻将中的筒是铜钱;条也是索,索在古代穿铜钱的线;而万铜钱的数量,我们希望钱不是百,这样太少了,也不是千而是万,正表达国人对财富的最大渴望。 东风、西风、南风、北风,代表着四方,出门打拼的游子们远走四方,不正是为了让家人过上好日子么?&...
发布时间:
2018
-
03
-
05
浏览次数: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