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智库 News
先秦“智库”功用及启示                                                             2022-03-27   青野华本2022-03-2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智库(think tanks)这一术语出现在二战时期,现今成为众所周知的词语。智库也有“脑盒”“思想库”“智囊团”“思想工厂”等诸多称谓,多指专门从事开发性研究的咨询研究机构。作为国家软实力与话语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智库在政府决策、社会舆论、公共知识传播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但时至今日,学者们多集中关注国外智库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较少讨论中国先秦时期的“智库”。尽管智库一词出现较晚,但具有相应功能作用的人群早在数千年前的先秦时期便已存在。先秦“智库”活跃于邦国社会中,对当时中国的政治走向、文化传播、经典生成等方面皆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作出的积极社会贡献,也可为当下借鉴。 参照智库的定义,先秦“智库”则指产生于中国先秦时期的“智囊团”...
发布时间: 2022 - 03 - 27
浏览次数:21
古代中国智库的理念、制度与实践                                                                 2021-12-01   青野华本2021-11-29 来源:人民论坛说起智库历史,许多人会习惯性地追溯至19世纪3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建立的那些专业决策咨询机构。其实,这只是狭义层面上现代智库的西方起源。广义层面看,“将有智慧的人集中起来,听取他们建议”的智库历史,几乎与中华文明史同步。早在三皇五帝时期,就有年长者为部族出谋划策的文化传统。推动当下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发展,深刻理解中国政治文化的演变进程,可借鉴古代中国智库的理念、制度与实践。 数千年的谏议制度沿承智库人员在中国古代曾有养士、谋士、门客、谏议大夫、博士官、幕宾、谏官、言官、幕僚、殿阁大学士、翰林、师爷等不同的称谓,泛指那些足智多谋、能为国为君为朝廷谏议献策的人。不同称谓的背后,折射了中国沿承数千年的智库文化传...
发布时间: 2021 - 12 - 01
浏览次数:20
古代智库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他们如何献计献策?                                                                   2021-09-19   青野华本2021-09-19 来源:百家号在中国古代社会,有一类人群,他们或被称为师爷、门客,或被称为军师、谋士,或被称为幕僚、幕宾,他们虽不是直接的决策者,但是他们的条陈建议、政策主张,却直接影响着主子的决策质量,影响政治、经济、文化的走向。如果非要找一个现代词汇定义他们,非“智库”“智囊”莫属。 古代的幕僚、智囊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通过服侍主人贡献主张,通过主人的成功,进而谋求上升的台阶,追求荣华富贵,实现人生目标与理想。他们更关心自己的才华、自己的计谋、主张是否能被接纳,一旦不被重视,随时跳槽到下一家。第二类:他们虽身处江湖之远,却以家国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关心国家大势,他们议论朝政、匡正时弊。他们借由思想...
发布时间: 2021 - 09 - 19
浏览次数:24
中国历史上的智库们 2018-1-23 青野华本 当前,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迎来了最好的时代。中国“智库热”是中国政治民主化、决策透明化的产物,也是国家实力需要更多智力支持的必然结果。中国古代没有“智库”或“思想库”作为一个拥有数千年文明的大国,中国决策者有重视智者和谋士的政治文化传统,具有“智库”或者“思想库”特点的组织团体、制度安排也不断涌现。此前,有学者对中国智库的历史渊源进行了初步阐述,本文更为系统地对中国历史上传统智囊进行考察,剖析传统智库制度演变,最后得出了对当前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几点启示。  智囊,亦称为“谋士”“智士”“策士”“计臣”“门客”“幕僚”“幕友”“师爷”“权变之士”等,特指富有谋略、专门出谋划策的人。智囊一词在古籍中早有记载,例如,战国时秦国的樗里子、西汉时的晁错、三国时期曹魏的桓范均被当世或后人称为“智囊”。《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记载:“樗里子滑稽多智,秦人号曰‘智囊’。”《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有言:“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南朝裴松之在注《三国志》时引用的干宝《晋书》也有“桓范出赴爽,宣王谓蒋济曰:‘智囊往矣!"的记载。唐朝的颜师古注释道:“言其一身所有皆是智算,若囊囊之盛物也。”这些著述都说明了智囊的内在含义和特点,即“以智辅政、以智启民”。 在中国...
发布时间: 2018 - 01 - 23
浏览次数:36
中国古代四大智库 2018-1-21 青野华本      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却是由英雄演出的,而任何一个成功演员的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导演。历史大剧的这些导演们,有很多种称呼:幕僚、幕宾、幕友、门客、谋士、策士、军师、师爷等,最接近这些历史名词的现代汉语词汇,便是“智库”。     清代大学者袁枚曾谈过:“古名士半从幕府出”。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这个特殊群体应当是历史最活跃的推动者,因为他们的社会属性、精神特质乃至社会地位,均介于人民和英雄之间,却兼有二者的特性。养士之风:“上古逐于道德,中古逐于智力,现今逐于气力”。说这话的是韩非子,他是战国时期人,一般认为,他所指的中古,是春秋时期。  “百家争鸣”的春秋时期,是中国思想界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在群雄争霸的激烈斗争中,王公诸侯们认识到“士”是决胜的重要因素,“天下诸侯方欲力争,竞招英雄,以自辅翼。得士则昌,失士则亡”。因此,他们广收有学问、有技能的人,或精通法家、或通谋略、或精制造、权术、方术、辩术,甚至是会学鸡鸣、像狗盗之类人也为其所用。这种养士之风,在战国时期发展到了顶峰,代表人物是当时的“四君子”——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和齐国的孟尝君。   有核心竞争力的门客往往为多家挣抢。这种情况下,贵族们打破了“贵...
发布时间: 2018 - 01 - 21
浏览次数:32
稷下学宫:千古斯文道场 2017-12-29  青野华本稷下学宫,又称稷下之学,战国时期田齐的官办高等学府,始建于齐桓公田午。“稷”是齐国国都临淄城(今山东省淄博市)一处城门的名称。“稷下”即齐都临淄城的稷门附近,齐国君主在此设立学宫。故因学宫地处稷门附近而得名为“稷下学宫”(这与东汉时期的“鸿都门学”得名由来相同)。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中国学术思想史上这场不可多见、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是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的,官学为黄老之学。它作为当时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园地,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学术争鸣局面的形成。稷下学宫在其兴盛时期,曾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的几乎各个学派,其中主要的如道、儒、法、名、兵、农、阴阳、轻重诸家。稷下学宫在其兴盛时期,汇集了天下贤士多达千人左右,其中著名的学者如孟子(孟轲)、淳于髡、邹子(邹衍)、田骈、慎子(慎到)、申子(申不害)、接子、季真、涓子(环渊)、彭蒙、尹文子(尹文)、田巴、儿说、鲁连子(鲁仲连)、驺子(驺奭)、荀子(荀况)等。这些学者们互相争辩、诘难、吸收,成为真正体现战国“百家争鸣”的典型。更为可贵的是,当时齐国统治者采取了十分优礼的态度,封了不少著名学者为“上大夫”,并“受上大夫之禄”,即拥有相应的爵位和俸养,允许他们“不治而议论”(《史记·田敬仲完列传》),“不任职而论国事...
发布时间: 2017 - 12 - 29
浏览次数:44
Copyright © 2005 - 2013 上海青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X
3

SKYPE 设置

4

阿里旺旺设置

5

电话号码管理

  • 18101767197
6

二维码管理

返回顶部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