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大健康

News

“节后综合征”找上门怎么办?

日期: 2020-10-07
浏览次数: 29

                                                          “节后综合征”找上门怎么办?

                                                                        2020-10-7   青野天润


2020-10-07 来源 中国青年报


长假期间聚会、旅途奔波及其他各种娱乐活动,人们难免熬夜、暴饮暴食,平时的生活规律被打乱,很多人节后感觉提不起精神,工作效率低,甚至有不明原因的恶心、眩晕、肠道反应、焦虑等,医学上称之为“节后综合征”。也有一些人出现便秘、长痘痘、口角溃烂、口腔溃疡等情况。


为何会出现这些情况呢?最大的原因就是“过度”。中医早在几千年前就提出了“生病起于过用”这个命题。《素问•经脉别论》说:“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有饮食过用致病、情感过用致病、劳逸过用致病等。譬如,喜伤心、思伤脾,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等。建议大家做好以下四点,缓解身体不适:


 

“节后综合征”找上门怎么办?



一、尽早收心,调整状态


很多人还不能适应规律的上班节奏,仍沉浸在休假模式。应尽早收心,古人言“多静坐以收心,寡酒色以清心,去嗜欲以养心。”不要人在心不在,要加强自我调节,恢复原有生物钟,切换至正常模式。


二、早睡早起,作息规律


假期很多人的作息非常不规律,熬夜到很晚,也有一部分人趁假期宅在家里睡懒觉,一觉睡到中午。建议调整作息时间,做到早睡早起,养成规律的生物钟,晚上11点之前要上床睡觉,中午适当午休,做到起居有序,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


三、适当运动,缓解压力


适度的运动有助于缓解疲劳感和紧张情绪。工作间隙,可以伸伸懒腰、做做蹲起动作。慢跑或快慢交替散步,都是很好的运动方式。骑行是典型的有氧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还能使身材匀称,也是不错的选择。


四、调整膳食,减负纠偏


节日期间难免会跟朋友聚会,进食过多的脂肪和蛋白质,肠胃一时承受不了“重压”就会出现便秘或腹泻等胃肠道不适。节后饮食应及时恢复清淡,减肉增菜,食用谷类粗粮和绿色蔬菜,以素、清淡为主,少油、少糖、少盐。多吃果蔬可减少胃酸分泌,使胃肠得以休息。绿叶蔬菜粥、小米粥、杂粮粥、面疙瘩汤等,都具有良好的清火作用,让已经不堪重负的胃肠道休息调整。


 

“节后综合征”找上门怎么办?



节后综合征


节后综合征是人们在大假之后出现的(特别是春节黄金周和国庆黄金周)的各种生理或心理的表现。如在节后的两三天里感觉厌倦,提不起精神,上班的工作效率低,甚至有不明原因的恶心、眩晕、肠道反应、神经性厌食、焦虑、神经衰弱等。


节后综合征也叫富贵症。长假期间很多人容易忘记平时对自己的约束,熬夜、暴饮暴食等,睡眠规律、饮食规律一旦被打乱,便秘、长痘、油脂分泌过多很正常,而腹泻在过节中更是常见。


 

“节后综合征”找上门怎么办?



病因探究


人们从周一到周五,辛勤工作,把与工作和学习无关的事置之度外。一到双休日或法定假期,这些被置之度外的事又被提上议事日程。这几天,把原来建立起来的工作与学习的“动力定型”破坏了。待到假日过后的上班日,必须全身心重新投入于工作,即必须重新建立或恢复已被破坏了的“动力定型”,这就难免出现或多或少的不适应,即所谓“节后综合症”。


节日心理失调


节后综合症对一些平时在高度紧张状态下工作的人而言,整整几天不用上班,未必是件舒心的事,尤其是平时常要轮值夜班的基层民警、加班熬夜的领导或负责文字材料的“笔杆子”,突然闲下来无事可做,反而容易出现失落、焦躁不安、抑郁等不良情绪反应。从心理学角度上讲,在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下,人的大脑中枢会建立起一套高度紧张的思维运作模式。如果一下子从高度紧张的状态中停下来,原来那种适应紧张节奏的心理模式便会突然失去对象物,这时,平日总在超时工作、觉得没有个人时间的人们,面对宽松的环境反而感到不适应。


这种心理失调,其实也是一种提示信号,平日的工作及生活方式并不利于身心健康,长此以往,很可能因工作紧张、压力过大而引发各类身心疾病,甚至导致“职业倦怠”等不良心理反应。此时的长假,正是过滤已有的工作方式,尝试另一种生活心态的时机。亲身体会“有张有弛”的生活方式,学会合理安排工作与生活,给疲惫的大脑和身体以不同于平时的新鲜刺激,充电的感觉会让过度消耗的精神和心灵放一个真正的假期。


 

“节后综合征”找上门怎么办?



可能出现的情况


一些心理脆弱或身心过度疲劳者还可能出现以下情况:外出旅行途中失眠、胸闷、精神紧张等,长时间乘坐飞机、火车、汽车、轮船等而突然产生幻觉等(在拥挤、嘈杂的封闭环境下更易出现)。这是在旅行途中发生的急性暂短精神病性障碍,其临床表现主要为意识障碍、片段妄想、幻觉或行为紊乱,回家后这些感觉可能重现。要避免此现象,出游者应注意自我保护,如出游行程不要安排得过满过紧,及时休息、补充体能,长时间乘坐一种交通工具时,应每隔一两个小时就走动走动,活动筋骨、做做深呼吸。


节后抑郁


与上述节日心理失调相对应的是节后抑郁。有些人会因从节日的玩乐中突然回到平静而出现失眠、胸闷、心中空空如也、失落、抑郁等现象。通俗地说,这是因为人们不能“收心”,无法学会自我调节以适应原有的平静状态。要预防这种现象,就要注意心理的平稳过渡,节后及时“找事干”,避免突然“急刹车”。如果条件允许,采用想象放松法也可达到较好的调适效果。


一连几天的长假结束,许多人都可能会有以下一两种体验:假期结束前的一两晚,想到节日过完马上就要上班,突然感到心神不定,或是失眠、胡思乱想,无法入睡;脑海里还在回放着节日里和亲朋好友们尽情欢聚的情景,放纵的心情怎么也收不回来;节后两三天里总是感到厌倦,提不起精神,上班的工作效率低;出现抑郁、失落、烦躁不安等不良情绪;有不明原因的恶心、晕眩、肠胃不适、皮肤过敏、神经性厌食、神经衰弱等反应……也许不仅仅自己有这样那样的不适应,身边的家人可能也有各种与平常不同的反应:老人难以适应突然恢复的清静日子;孩子无法安心下来为即将开始的学习做准备等等。这就是所谓“节日综合症”的典型表现。每当长假、黄金周过后,总有不少人因为节日期间的生活方式与平日相差过大,节后又不注意心理保健和自我调节而出现类似“节日综合症”的心理失调表现。


 

“节后综合征”找上门怎么办?



节后提不起精神


本是休生养息的长假,不少人却出现了浑身无力、嗜睡、做事精力无法集中等症状,其实这都是“节后亚健康综合症”在作祟。


专家介绍,十一长假过后一段时间,是此类综合症发病的高峰期。之所以出现此类综合症,其根本原因在于十一期间,人们娱乐玩耍、或外出旅游、走亲探友,休息的时间反而比平时上班时还少,作息时间和规律被打乱,扰乱了生物钟;加之节日期间饮食无规律,不少人还烟酒无度,暴饮暴食,造成营养搭配不均,身体各器官超负荷运转,引起功能紊乱,尽管还没有达到发病的地步,但已经让人体感到不适了。


长假结束,一旦回到紧张的工作环境中,就容易身心失衡,出现各种亚健康症状,还容易诱发各种疾病。


节后综合症罪魁祸首之一 熬夜


除夕夜一家人团圆,按照守岁的习俗,这一晚要熬夜迎接农历新年的到来。熬夜,在春节长假里几乎不可避免。一年不见的家乡好友相邀聚会,觥筹交错中彻夜长谈、K歌,消夜……时间在一片欢乐声中飞过,不知不觉,你有可能已经连续几天在过着昼夜颠倒的生活。


而熬夜会造成整个机体的紊乱,上火、便秘、脸上长包、油脂分泌过剩,节后你会发现,很多人不是红光满面,气色会变得不好。牟瑛指出,20岁之前,人体如果熬夜能在第二天马上恢复,而过了30岁后,熬夜往往需要花好几天时间才能恢复,恢复期间人体会感觉到很不舒服。


 

“节后综合征”找上门怎么办?



从心理状态方面来看,侯艳红指出,忘记昼夜节律,还会引起睡眠障碍,节律的失调也会引起身体疲劳,同时会导致情绪出现问题。当你经过如此高强度兴奋点后,又回落到节后相对平静状态时,大脑适应状态不好,情绪也会从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从而出现不适应,引发焦虑状态、神经衰落,出现不愿意走出过节状态的情绪。


而春季昼夜气候变化大,容易出现精神症状的复发状态,我们人体针对这种变化在调节时会出现反差,会容易把不稳定的东西调动起来,包括旅途中的疲劳,交流中的过分喧闹,生活节律的打乱,有人返途中还会爆发不良情绪,影响到节后的生活。


Copyright © 2005 - 2013 上海青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X
3

SKYPE 设置

4

阿里旺旺设置

5

电话号码管理

  • 18101767197
6

二维码管理

返回顶部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