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时评:为何“还是钟南山”?
2020-3-2 青野天润
近来,中国内地出了一本新书,名曰《还是钟南山》。
为什么“还是钟南山”?在笔者看来,偶然之中有必然。

其一,时势造英雄。2003年的“非典”一役,钟南山声名鹊起、家喻户晓。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于庚子年初暴发,被中国高层视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难之际,钟南山再次“出山”。年过八旬的他,数度奔赴武汉,不断出席发布会、受访答问,在列车上仰面小憩的照片流传甚广。
其二,专业有所长。钟南山出身医学世家,一直身体力行,致力于临床、教学和科研,系著名呼吸病学专家,目前担任中国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其功力深厚,发言有强大的团队和数据支撑,旨在提倡科学防控、提振社会士气,所言让人信服。
其三,敢言者受敬。古今中外,无数事例印证,“千夫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作为中国的一个指标性人物,除了专业,钟南山以其直率、坦诚赢得尊重。比如,一个月来,他至少两次于受访时落泪,近日在广州发布会上摘掉口罩,称自己为不幸去世的李文亮医生感到骄傲,有信心四月基本控制疫情,中国从不怕外界的骂声,发源地不一定在中国等,皆体现一个“真”字,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
事实上,钟南山是人不是神。炙手可热、甚至红到网上的“钟南山现象”,是当今中国的一个缩影。17年来,有进步的,也有值得检讨的。
作为一个面积逾960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14亿,且有5000年文化底蕴的大国,中国的发展正处在爬坡过坎、转型换挡、动静观瞻的关键期。是次疫情,造成巨大牺牲和无法量化的影响,亦危中有机,令世人体认到中国与世界的深度互动、命运与共。
海不止水,有容乃大。中国有且不缺乏钟南山这样有担当的人。比如李兰娟院士,比如张文宏医生,比如4万多名前进湖北战“疫”前线的医务人员,以及百行千业的平民英雄。“万涓成水,终究汇流成河”,他们都是勇者,也是中国克“疫”前行的希望。

钟南山(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
钟南山,男,汉族,福建厦门人,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中国抗击非典型肺炎的领军人物,曾任广州医学院院长、党委书记,广州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广州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医学会会长。
钟南山出生于医学世家;1959年9月,在首届全国运动会上,钟南山以54.4秒的成绩夺得男子400米栏冠军,创造了当时的全国纪录。1960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2007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荣誉博士;2007年10月任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14年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理学博士。
钟南山长期从事呼吸内科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重点开展哮喘,慢阻肺疾病,呼吸衰竭和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规范化诊疗、疑难病、少见病和呼吸危重症监护与救治等方面的研究。
现任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

声如洪钟、气贯长虹。
松柏之志,经霜犹茂。
钟南山最早进入公众视野,还是在2003年“非典”肆虐之时。
95后、00后可能不认识他。
2003年早春,广州。迎春花还未及绽放,一个被称为“非典”的怪病,就如梦魇般扑面而来:传染性极强、病死率高、病原体不清楚,疫情无法控制……要控制病情,首先要查清病原体。当时,有权威观点认为,“非典”是由衣原体细菌导致的。人皆景从,唯有时任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疾病研究所(下简称呼研所)所长的钟南山及其同事表达了不同看法:“‘非典’是一种病毒性疾病。”除了病原之争,钟南山还经历了治疗方法、疫情研判两次争论。事实证明钟南山在这三个“岔路口”上的选择是正确的。若非如此,也许当年广东乃至全国的抗击“非典”工作会走更多弯路。
2009年,钟南山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中的一句话引人注目:“在关系抗击非典成败的重大问题上,他能置自身荣辱得失于度外,力排众议,坚守科学家的良知……”

如今,凭借着这种科学精神,钟南山已取得诸多不凡成就,赢得了国际广泛赞誉:在《柳叶刀》等国际权威刊物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出版各类专著近20部;凭借多项科研成果的转化,对患有慢阻肺、哮喘、慢性咳嗽等疾病的人群进行了有效治疗;主持制定了甲流、慢性咳嗽、慢阻肺等多种疾病诊疗指南,尽量做到与全球最新诊疗模式的无缝对接……
虽然屡获殊荣,但钟南山始终认为,“我不过就是一个大夫”。出身医生世家的钟南山,融入血脉的医者仁心,来自父母的言传身教。在钟南山看来,医生不是“治病”,而是“治病人”。多年来,钟南山对病人的好,很多患者都曾经历过:不分年龄,不分贫富,即便对患有严重传染性疾病的患者,钟南山都一视同仁。
“非典”患者梁合东深情回忆道,他当初患病时非常狂躁,五六个人都制不住他,但钟南山来后没费太大力气就把他压住了,“钟院士让我屏住呼吸,张开喉咙让他看,我一下子就安静了”。
直至现在,在繁重的科研之外,钟南山仍坚持每周三大查房,每周四下午出半天门诊。
“我不是通才,面对疑难杂症,也有无解的时候,但我知道应该请谁来会诊,共同为病人解决问题。”钟南山说,他借助网络和国内400多个医疗点建立联系,最多的时候有8000多人共同参与查房。在网络上,他们还和加拿大、英国、美国等国的专家就一些典型病例联合查房,交流诊治经验。
父亲曾告诫钟南山,无论在何种境遇之下,都要诚实、鲜明地亮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这句话对钟南山影响至深。

17年前的春节,因为第一例危重肺炎病人出现人传人现象,他大年二十九晚上连夜组建隔离病房,取消一线人员休假,同时采购物资……
那年大年初三,钟南山被任命为广东省非典型肺炎医疗救护专家指导小组组长,来到了一场大战的最前沿。
“如果下一次SARS来临,我们有信心第一时间完成诊断。”2018年9月的一天,在广州举行的一场国际论坛上,钟南山如是说。
如今,下一次“SARS”来了。
战役打响。无数医务工作者或正面交锋,或严阵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