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大健康

News

远离心源性猝死 我们该做些什么?

日期: 2019-11-29
浏览次数: 26

                                                 远离心源性猝死 我们该做些什么?


                                                                 2019-11-29   青野天润


心源性猝死包括两个概念:一、心源性;二、猝死。心源性指的是心脏的原因,包括心脏疾病,比如我们所熟知的急性心梗、过度劳累、情绪压抑等情况,或者其他疾病引起的心脏事件的发生。猝死是突然的死亡,目前定义为急性症状的发生、即刻或24小时内发生的意外死亡。因此,如果是心脏病很长时间或者至少超过24小时,这样造成的死亡就不能算是猝死了。另外,心源性猝死指的是死亡后的诊断,与需要实施心肺复苏的心脏骤停是两个概念,大家一定要分清。 


 

远离心源性猝死 我们该做些什么?



11月27日凌晨1点30分许,35岁演员高以翔在录制综艺节目《追我吧》的奔跑过程中,发生心源性猝死,引起网友广泛关注。


《追我吧》节目组公布的相关声明中指出,高以翔倒地后,现场医护人员第一时间对他进行了抢救,并紧急送往医院,但依旧没有避免悲剧的发生。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徐军说,即使在患者倒地的第一时间就进行心肺复苏,能完全抢救成功(指患者有良好的神经学预后)的几率也不是非常高,院前心肺复苏的自主循环恢复率为25%-40%,而我国心源性猝死患者最终能被抢救回来并完全恢复的概率只有2%左右。


徐军表示,老年人多因冠心病导致猝死,而年轻人心源性猝死的原因一般是心律失常,如室颤。“室颤发生后心脏无法正常工作,导致大脑供氧中断,而大脑对缺氧的耐受度非常低。猝死发生后,每延迟一分钟,抢救的成功率就降低10%”。


徐军建议,相对于依靠心肺复苏进行抢救,更应该把关口前移,高度重视对心源性猝死的预防。一些年轻人在发生心源性猝死前的2-4周,身体会发出预警信号,如胸痛、胸闷、晕厥、呼吸困难等症状。


 

远离心源性猝死 我们该做些什么?



徐军说,年轻人如果过度疲劳、长期精神压力大,也可能引发心源性猝死。在此期间若又发生了感冒,更要警惕由感冒引发的心肌炎,从而导致猝死。“所以,感冒时如果出现胸痛、胸闷等症状,也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预防心源性猝死,年轻人应注意劳逸结合,张弛有度。徐军表示,这个年龄段的人往往会因为觉得年轻体健,即便身体不舒服也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从而发生心源性猝死。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血管内科医生张永珍表示,预防心源性猝死首先要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吸烟、不运动、熬夜过劳、应酬时大量喝酒、胡吃海塞是心源性猝死的四大原因。“改变不健康生活方式是基础,效果不佳时必须用药物控制。”同时,张永珍提醒有心源性猝死的家族史者,应进行检查。


除了过度疲劳,运动过量也会引发心源性猝死。据了解,《追我吧》是一个运动量比较大的节目。北京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朱敬先医生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时表示,通常,两大人群会因为运动过量导致心源性猝死,第一种是先天性心血管疾病、心脏畸形等心脏病患者;第二种没有心脏病,但是参加了像马拉松这种挑战身体极限的运动,导致人体电解质紊乱,也可能发生心脏骤停。


朱敬先表示,一般因为运动过量而造成心肺功能的损伤,在运动员中比较常见,普通老百姓是很少见的。“如果要参加挑战身体极限的运动,应进行循序渐进的系统训练,否则就是以没有经过正规训练的身体,去做运动员该做的事情。”朱敬先判断,高以翔在凌晨剧烈运动,这个时段人的身体应该处于休息状态,所以他可能是持续疲劳和挑战身体极限两个因素叠加,导致意外发生。


作为一名运动医学医生,朱敬先并不提倡夜跑,“因为夜晚人体的激素分泌水平和代谢水平比白天低,如果强行运动的话,容易对身体造成损伤,这种损伤持续累积起来是比较危险的,而夜跑猝死并不是没有先例。”


“部分人群在发生猝死之前身体会有一些征兆。”朱敬先补充说,如果出现头晕、恶心、心慌、胸闷等症状,就应该及时停止运动、休息,否则容易发生意外。


 

远离心源性猝死 我们该做些什么?



院外急救:与死神“争分夺秒”的赛跑


据统计,我国有87.7%的猝死发生在医院外。一旦不幸发生心梗等意外,目击者就要面临一场与死神“争分夺秒”的赛跑。


“提高心源性猝死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关键在于尽早实施有效抢救。”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主任马青变表示,目击者应首先进行心肺复苏,为医务人员到现场抢救赢得时间。欧洲目击者心肺复苏可以达到60%,但是我国公众心肺复苏普及率很低,现场目击者实施心肺复苏更是非常少见。


“85%-90%的猝死主要原因是恶性心律失常,也就是‘室颤’。”崔松说,及时除颤是迄今公认制止心脏猝死的最有效方法,对于院外发生的猝死,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简称AED)的推广使用,对于提高心源性猝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有着重要意义。


 

远离心源性猝死 我们该做些什么?



医学研究表明,在心脏骤停发生1分钟内进行电除颤,患者存活率可达90%,3分钟内进行,存活率达70%,每延迟1分钟,生存率则下降7%-10%。在最佳抢救时间的“黄金4分钟”内,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和除颤,有很大的概率能够挽救生命。


“目击者给予患者AED除颤非常重要,AED的本身就是设计给非专业人士用的,通常仅需要开启电源、将贴片贴至患者身上,AED便会自动分析心律,判定是否需要电击,操作者只要依照机器的指示执行,直到专业医护人员到达。”马青变说。


但是目前我国AED还非常不普及,仅有少数公共场所有配置。因此我国在院外发生的猝死救治成功率仅有1%,而在美国成功率已接近40%。多位专家表示,政府需要高度重视民众急救知识的普及及公共场所AED的科学配置。


 

远离心源性猝死 我们该做些什么?



公共服务:急需多部门协作、多环节衔接


以使用AED为代表的院外急救,是一项与每个人生命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但目前仍面临设备少、维护差、不会用、不敢用的问题。


其实普及急救知识、推广AED设置顶层设计层面已有制度性安排。今年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到,鼓励、支持红十字会等社会组织和急救中心等医疗机构开展群众性应急救护培训,普及全民应急救护知识,使公众掌握基本必备的心肺复苏等应急自救互救知识与技能。行动还提到,完善公共场所急救设施设备配备标准,在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机场、车站、港口客运站、大型商场、电影院等人员密集场所配备急救药品、器材和设施,配备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AED)。并安排国家卫生健康委牵头,教育部、财政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远离心源性猝死 我们该做些什么?



从制度设计的组织安排中不难发现,院外急救考验的是社会综合治理能力:“买”需要财政资金支持,“管”需要公共场所责任主体管理维护,“用”需要卫生行政部门指导,“教”需要教育部门、公益组织配合。总之,需要多部门协作、多环节衔接才能补齐目前公共服务短板。下一步还需各部门、组织通力协作,将顶层设计的公共服务落地,真正惠及群众。


Copyright © 2005 - 2013 上海青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X
3

SKYPE 设置

4

阿里旺旺设置

5

电话号码管理

  • 18101767197
6

二维码管理

返回顶部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