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拳——千古梅花,大道和鸣
2017-12-16 青野天润
梅花拳又名梅花桩,是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距今已千年历史。古时练功者在百余根木桩上习练,动作左右对称,如盛开之梅花,故称“干支五势梅花桩”;梅花桩集中了佛、道、儒三家学派之精义和周易之理,技击以孙子兵法为谋略。以文场指导武场,讲究修身养性,一招一式中孕育着动静之道,刚柔之术;闪展腾挪之中显现着造化之功,自然之理。梅花桩武功讲究内外结合、内外兼修、形气合一、神气合一。她的动作朴实,舒展大方,拳势泰然,动静有致,刚柔相济,徐疾中节,技击性强,无论形神皆有独特风格。

梅拳始源
“梅花拳之始因年代久远而不可缸,传云汉时已有,至今已有百佘世矣。”——《梅拳秘谱》
“周昭二十五年,古佛生焉,居伯阳(老子)之后,占仲尼之前。”——《五护纲领》
古佛:东方离,化名云磐,住在西域天磐云程孝县清静宫玄金殿,即昆仑山一带。
梅花拳为西周时期,云盘(云磐) 祖师所创,因地处昆仑山一带,故此拳为昆仑派之基本拳。
梅花桩是一个源远流长的神秘拳派,民间有这样的传说:
先有武当后有天,俺比武当还当先。
混沌初开天地分,梅花武当共相存。
开天辟地治世界,留下树林和山川。

云磐创造了两种拳:一为“八卦”( 己失传,非如今八卦拳、八卦掌),一为“梅花”。其中,八卦为行路拳,梅花为看家拳。
“出门合八卦,回家踏梅花。”
“东昆仑八卦神掌,西昆仑梅花神拳,”
命名
云磐始祖下山传拳时,时逢满山梅花开放。于是,他据梅花五瓣而定五行,取梅花迎寒而放之意,外干枯而内丰盈,下盘节而上通天。招数似疏而密,伏机而待,变化无穷。具阴
阳五行之资,又通八卦之神妙。朵朵梅花又预示着世间每一个弟子,于是,给自己创建的拳命名为“梅花拳”。

发展
“夫我国拳术派别之众百有余门矣,但溯其源泉则一也。盖学者侧重于身体之一郜,而展其所长另创一家,而门派生焉。迄今犹保持原有状态具存者,仅梅花拳耳。”——《梅拳密谱》
其余门派的派生,是因创造者只是改变其门派的一部分而没有继承它的全部,或者从本质上部分或全部改变。而梅花拳则不同,在它长达3000 多年的梅花拳史上,虽然经过几次较大的变动,但其根本“以武之心”没有改变。“锻炼身心、治病救人、技击制故、开发智慧”的功能也没有改变,仍然维系着“天下梅花是一家”的传统理念
三师调教:认师以前必须有三师,两师介绍,一师为准。
“梅花拳珍珠倒卷帘,徒弟倒把师傅传. ”虽然尊敬祖师,但提倡平等互敬,能首为师,经常交流文理拳艺,互通有无。

后百代:
梅花拳开派祖师是朱永元(收元老祖,虚拟人物),第二代张山(张三省),传说在巫山羽化升天。前两代均以开法传道为主,且单一相传。自第三代邹宏义开始,才有文理武功的具体记载。
分化
小架梅花拳
小架梅花拳源于梅花拳大架,是在大架梅花拳的基础上改创而来的。
“清乾隆年间,梅花拳第八代师祖张从富,自幼天资聪慧,拜本村赵学义为师,习练梅花拳十二年,内外兼修,文成武就。”——《根源经》
张从富(梅花拳第八代宗师,小架悔花拳创始人),字寿康,生子乾隆元年(1736) 正月初一,卒于嘉庆二十一年(1817) 正月初五。他在梅花拳大架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加上自己独到的见解,独创小架梅花拳。
张从富师祖创立小架梅花拳后,时有南和县善友桥村候魁元慕名举贴拜于门下,自此,张从富师祖开始立坛收徒。
“开武法在世传留弟子,立文教度元人根招回还。论文理通上天消灾去苦,要论武本来是武教天元。”——《根源经》
张从富创小架梅花拳后,秉承“天下梅花是一家”的传统思想理念,在辈分排列上也仍按原有排列方式排定,这是在其他任何拳派中绝无仅有的,梅花拳也没有因此而产生分歧和矛盾。
相对于大架梅花拳来说,小架梅花拳的历史比较短暂,距今也只有200 多年,但也就是在这短短的200 多年里,梅花拳小架却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比起梅花拳这一长达3000 多年的历史来说,小架梅花拳的产生及发展超越其任何时代,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义和拳
义和团运动是由农民阶级发动的一场“扶清灭洋”的反外、抗外活动,而该运动的起因与中国的一种神秘拳派一一梅花拳有很大关系。
赵三多是义和团的领袖,又名洛珠,字祝盛,人称“赵老祝”。世代务农,少年时家境贫寒,扛过活,青年时曾以贩碗为生,早岁即习“梅花拳”为拳教师。在山东直隶两省交界地区各村镇广设拳场,收徒先后达两千余人。1897 年春,赵三多与阎书勤等二千多人在梨园屯“亮拳”三天,借此向教会势力和官府示威,也是义和拳开始转向武装斗争的标志。因为梅花拳在全国都有,为避免连累其他地方的师兄弟,遂改名为义和拳。

梅花拳的内容及运动特点
梅花拳的基本功架子
架子有桩步(静站3-5个呼吸的姿势)行步(连续运动的动作)之分。
桩步——有左右两个方向的大、顺、拗、小、败五个姿势,它们分别对应着金、水、木、火、土五行。五个姿势按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进行左右两个方向的五势变化。练习桩步时要呼吸自然,凝神忘形,屏息一切杂念。

因桩步五势擅长于变化,它们的变化“本阴阳之理,太极之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屈就伸;蓄劲如开弓,发劲似射箭;知宽知窄,随高就低;一气贯穿,刚柔相济;步随身换,气随意发;静之如山岳,按之有阴阳;无穷如天地,充实如太仓苍。一动似江河,行之似波浪;浩渺如江海,圆耀如三光。”
(1) 行步——根据练功者在拳场中运动的方向,有摆法(在拳场中作横向运动时)、撤法(在全场作斜向运动时)、扎法(在拳场中作纵向运动时)。
练习行步时要舒展大方,自然流畅;能“任意横走竖撞,拗步斜身;走如风,站如钉仰之弥高,俯之弥深;进之则长,退之则促;随东就西,声左则右;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使敌者如坠入五里雾中,不能辩其方向矣。”

梅花拳架子练习时,从“五势头”开始,拳场的每一方向(角)练左右两个五势变化,如盛开的双朵梅花。而上角的行步如同梅树的干枝,当八个方向(角)练完后,再返回原方向(角)练左右两个五势变化,到此就为一趟。在整趟架子中,动静相间。这是任何其他拳派所没有的“动静互根”的特殊练法,而且练的时候要做到“团团聚聚在中宫,隐而不发节节灵”,而且一动一静都要“无思无为”、“凝神忘形”,长久练之使人伸筋拔骨、百脉流通、气盈丹田,能动中求静和忽然而动。梅花拳架子是一切有形武功的基础,有练形、练气和练神的明显效果。
梅花拳的成拳与拧拳
成拳是比架子高一级的练法,从形式上看是二人抓、拿、摔、打的对练,但是它和其他拳派的对打,却有着本质的区别!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对打双方不是在竞争、对抗、比输赢,而是互相“喂拳”,由于“喂拳”,成拳的对练没有输赢,也不分什么名次。什么叫“喂拳”呢?“喂拳”就是对练双方交手时要互相照顾,互相迁就。交手的目的是为了练习感觉(即“知觉运动”和“运动知觉”),也为了在交手中体验“兵法”。“孙子兵法”是东方人特有的智慧,这才是战胜敌人最有效的手段!
通过成拳训练人的感觉,有着更为深刻的意义。因为灵敏的感觉,是技击时的重要因素,也是大脑灵性的基础。虽然在成拳中见不到技击时的那种凶狠劲,也没有那些直接打击对方的手段。但是成拳却真正训练了练功者的技击实战本领。双方“耳眼鼻舌身意”的感觉灵敏了,对打的动作自然就和谐圆融。因此,梅花拳是和谐的拳法。成拳练久了,不会使对练双方变得“好狠斗勇”或养成咄咄逼人之势。会使人灵敏机智而又心平气和,增进了师兄弟间的感情和团结。因此,成拳也是修心养性的良好方法。
拧拳是比成拳更接近实战的一种练法,此时出手上步都无固定的招法和套路,即“手无定形,脚无定步,随势而布,见空按豆”的打法。拧拳交手时不能拦截架挡、硬顶硬抗,而是见劲使劲借他劲、闪化即打。
梅花拳的器械
梅花拳器械锻炼时,步法是大八方乱点,各种器械只有使用的规则,没有固定的招式和套路。懂得了兵器的使用规则后,就可以“忽前忽后,忽左忽右,左翻右转,”任意地东砍西杀、直刺横打地“练时无人似有人。”能支撑四面,总揽八方就行。
练习梅花拳器械,是练神的重要方法,出手上步都要“不着不住”、“凝神忘形”。

梅花拳的拳理与文理
梅花拳是古代文武双全的大将们练的拳法,它突出的特点是“文武合一”。梅拳弟子们练拳的同时,必须还要学习深奥的拳理和文理。所谓文理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它包括佛、道、儒三家学说的精义,周易的神奇变化和孙子兵法的谋略。因此,自古以来老百姓就称梅花拳为“文武大法”,是一门“培养大将之才的学问”。梅花拳的基本功架子,是梅拳弟子入门的必由之路,老百姓又把它叫作“无字真经”。意思是说梅花拳架子,有着教育人(渡化人)“超凡脱俗”的作用。

什么是“超凡脱俗”呢?是指人们能冲破世俗观念的束缚,挣脱一切思维惯性(保守观念)、特别是逻辑思维习惯的影响。能领悟东方文化中“空”、“无”、“不二”等终极观念的精神,充分发挥大脑的灵性和智慧,随时适应客观世界的变化和时代的发展。这就叫“超凡脱俗”,而不是某些人所鼓吹的成仙、成佛等谬论。
梅花拳对人体的作用及其锻炼价值
由于梅花拳的所有武功——包括架子、成拳、拧拳、器械等,都是在“隐而不发”和“凝神忘形”的心态下锻炼的。这就保证了在锻炼时段内,练功者的大脑是处于“潜意识活跃,显意识被抑制”的状态,在这种意识活动状态下,大脑的灵性(多为直觉思维活动的结果)和灵感思维很容易被激发。所以,梅花拳武功的锻炼,能增强大脑的灵性和培养灵感思维的能力。世界上所有创造力旺盛天才人物,主要是由于他们大脑有灵性和灵感思维活跃。因此,训练大脑也就等于培养天才.

若谈到运动和练武,还有人的身体健康等问题时。不少人都把注意力放到了,人的脏腑、肢体或者气血等层次上。其实,真正对人体健康、活动、工作、学习等,起主宰作用的应该是大脑。人的大脑健康了,它的功能增强了,不是从根本上解决了上述一切问题吗?《梅拳秘谱》认为:梅花拳练武时是“神役以气,气役以形”的。这就是说“神”才是人体活动的主宰,“神”是什么呢?不就是大脑的功能吗?从这个科学的观点出发,梅花拳的武功就成了一门训练大脑灵性和开发智慧的科学。
当今社会是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年轻人通过武功锻炼增强大脑的灵性和开发智慧,这时多么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事情啊!梅花拳十七代传人燕子杰教授,从1984年开始在山东大学传授梅花拳。25年来以山东大学为中心不断向外传播,陆续培养了数千名文武双全的大学生、研究生。分布在全国各地和世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他们中不少人已成为专家、教授、政府官员等社会各界的精英。全国各大中城市已有25所院校成立了梅花拳协会,其中上海高校有中科院、复旦、交大、华师大,上海大学、上海理工,上师大、中医药大学等。在法国、加拿大等也成立了梅花拳组织,我们在大学的知识分子中传播梅花拳,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这事实也证实了梅花拳的真正价值,是在于增强大脑的灵性和开发智慧。
梅花拳的文化特色及其对历史的作用
由于练功者时刻都要受到世俗观念的影响,而且保守思想也会不断地在每个人的大脑中产生。所以梅花拳每一种独特的练功方法,时刻都离不开它文理的指导。梅花拳的文化特色就是文武合一、内外一体,它的每一项武功锻炼都离不开“求一”的精神和“返本还原”的思想。“求一”、“整体观”、“返本还原”等,本来就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梅花拳说它是拳术——可以,说它是文化——也可以。梅花拳在拳术和文化上是“不二”的,有人早就说过,梅花拳就是个“不二”拳法。所谓:梅拳即“没”拳也,没有固定的形态。“不二”原本就是“自然”的本来面目,所以梅花拳也就是宇宙的真实。

不要看中国历代帝王们,有的信佛、有的信道,很多帝王也都拜祭至圣先师——孔子。但他们在真正传统文化的精髓面前,却都是不能容纳的。梅花拳在整个清代,都是被排斥和压制的。到了清朝末年,帝国主义在军事侵略之后,又凭借着西方传教士之口,把西方文化硬塞给了中国人。以梅花拳拳民为首义的义和团运动爆发了,这实际上是在政治斗争背景下,东西方文化的一次冲突。梅花拳作为一个拳派,对近代历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梅花拳今后发展的方向
梅花拳是一支特殊的传统文化,也是一门训练大脑灵性开发智慧的科学。它掌握在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群体中,其发展方向也是不同的。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梅花拳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梅花拳的“以武治心”是增强大脑灵性、开发智慧的最好方式,年青人在大学里接受了梅花桩武功的训练后,不仅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具有一定的自卫技击本领,更重要的是他们反应机敏、头脑聪明、具有坚强的心理素质和优良的道德修养。

梅花拳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它的“以武治心”作用,是教育人的良好方法。为了使它能在现代社会中广泛传播,就要必须对梅花拳中一些过时的教拳方法进行改革,以科学的态度和求实的精神认识和传承它的文理。梅花拳也要适应现代社会,它的训练方法和理论,都应当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应当把对“空”、“无”、“不二”的认识,与大脑灵性的研究、训练等统一起来,这也是东西方文化结合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