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大健康

News

中国功夫•简述(一)

日期: 2022-04-07
浏览次数: 140

                                                             中国功夫•简述(一)


                                                                 2022-04-07  青野天润


2021-09-28  悦文天下


「来源: |武研 ID:wwwsytj」


前言


现下世界正流行着功夫热潮,欧美等西方人士也如火如荼的学习东方文化,其中最吸引人的运动可使说是中国功夫,年轻的学习武术,年长者练习太极拳保养身体,中国功夫电影进军美国好莱坞影片风行大卖,中国文化也飘扬到全球,许多外籍人士到中国大陆、台湾或香港学习武术,在美丽的宝岛上流行着哪些武术呢?在许多的时空之下融合与文化上的交流,有哪些是已经为宝岛上的特有文化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吧﹗


国术者 古今同义国之术修身之艺也!


一、谁创了中国功夫呢?


中国功夫到底是谁创的是很难讲,这一定不是ㄧ人一时之间所创造的,我想从最早人类为了生存与野兽搏斗,个体与个体争执时打斗,部落与部落的群体战斗就研发出来一定的搏斗技巧,说了老半天就是说不要以为真实的中国功夫是等到达摩祖师来教授的,你该不会这么认为吧,那不就是还认为月亮里真的住一位嫦娥吗?当然中国功夫不是神话,也不是魔术,随便练ㄧ练或是看个武功秘笈就能跟周星驰ㄧ样在功夫片中学会了 如来神掌吧﹗虽然真实世界的的功夫不是那么神奇,但是也有许多令人热血沸腾的故事!

 

中国功夫•简述(一)



什么是中国功夫呢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


第一要有中国文化特性,听起来是废话但是又很重要,你总不会看到空手道或是跆拳道型的表演就说是中国功夫的套路。


第二要能格斗也就是具有防身克敌的功效,不然手软脚软的花拳绣腿是健身操不是功夫。


第三有套路的型态,套路是东方武术的一个重要特色,套路内含踢、打、擒、拿、摔的技击技巧与攻防意识的训练,否则就是跳舞了。


第四有功法,不论是外在横练的铁砂掌或是内在的气功,所谓的「外练筋骨皮,内练ㄧ口气。」最简单的说法就是发源于中国的武术就可以叫做中国功夫。

说了老半天不稍微提及一下功夫的起源记载实在对不起各位看官,古书上记载着蚩尤〞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这个角抵有人说是摹仿牛以角斗人,也可以说是一种角力术的开始,在《庄子.说剑》记载〞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所以我们可以知道武术起源得非常早,绝非等达摩祖师传到少林寺才有中国功夫,但是明朝以前所查知的资料多属于军事武术,一般我们所认知的民间武术或是所谓的武术运动是在明朝才完备。

 

中国功夫•简述(一)



二、南拳北腿


中国通常是以长江来分南北两边,所以说发源于北边的拳法称作北拳,南方所创始的拳方称做南拳,ㄧ般而言北方拳法大多跳跃动作多,因为北方地势多平原,所以拳法套路中有许多腿的技击法,其实这说法比较适合在查拳、华拳、通臂拳、翻子拳等,但是像形意拳、太极拳、心意拳等腿法不多,动作跳跃的也较少。南方拳法因为地方多山岭与水路,因此拳法跳跃动作不多,手部技法多而细腻,但是并不是没有腿部的技法,在台湾有金莺拳(蝶仔拳)、鹤拳、太祖拳、罗汉拳等,广东的洪家拳、蔡李佛拳法、咏春拳等,现代交通发达武术教师与学员南来北往敎拳授课或是前往学习,甚至拜现代科技所赐,上个书局或网站就能搜罗到南北各门各派或是世界其他武术,不需样古代ㄧ样需要半夜偷偷摸摸的去偷拳学艺,不小心还得死命逃跑免得被逮到被痛殴ㄧ顿,在如此的频繁接触之下南北拳法也就相互交流起来。


三、少林与武当


「拳出少林,剑出武当」这句话常常被人提到,少林寺的武技最早出名在唐朝初年,据说有十三位武僧在一次战争中救了秦王李世民,之后跟随李世民平定天下,自此少林寺以武功闻名于天下,少林拳之特色是讲究拳禅一体,神形一片,硬打快攻,齐进齐步,事实上少林寺的武术是兴衰不断的交替著,许多战乱中一些武术名家入少林寺出家,彼此不断的交流学习,少林寺的武功种类众多是有民间的武术不断的加入并与丰富之,可以说是「天下武功入少林,而非天下功夫出少林」在明朝时著名将军俞大猷,有一次经过少林寺时观看少林寺的武术大感失望,于是重新指导与训练少林寺的僧人武术,事实上现下的少林寺经历清朝末年的动乱,民国初年军阀战乱,抗日战争摧残,国共战争的影响,文化革命的动荡,寺内人才四散,“一片破败,一共就十几个和尚,9个是老人,靠28亩地过日子。”这是现任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对记者(大陆记者:蔡崇达)描述的1981年的少林寺。近来重新整理与推展,目前少林寺附近武风甚为盛行,武馆学校有数百间之多。


 

中国功夫•简述(一)



俗称内家拳为武当派,传闻由张三丰所创,但并不可考,就历史考据形意拳发源于山西,八卦掌在北京,太极拳在河南,这些拳法跟武当山没有直接任何关系,目前武当山的武术以武当道总徐本善所传的武功为主,徐本善是全真龙门派第十五代传人,生于清朝咸丰年间(1860年),于1932年仙逝。


四、内家拳与外家拳的分别


一般认为最早有内外家分别的说法来自黄宗羲所写的「王征南墓志铭」其中所言〞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用力打人的是外家,以静制动的是内家,且依文章内的分法所谓的外家是指少林拳,内家指张三丰所传授下来王征南学习的拳术,由于一般认为张三丰势创太极拳,所以有人认为文章中所指的内家拳是指太极拳,但是目前四川有一派拳法叫做〞内家拳〞他们认为他们才是「王征南墓志铭」文章所说的〞内家〞。


依照《宁波府志.张松溪传》云︰「内家则松溪所传为正,其法主于御敌,非遇困厄则不发,发则所当必靡,无隙可乘,故内家之术尤善。其搏人必以其穴」。可以了解到这里所指的内家拳是以防守为主,以点穴为技法,讲到这里我想大家应该头昏眼花了,到底什么是内家拳?什么是外家拳呢?


 

中国功夫•简述(一)



按照现下一般的说法 「内家拳」注重巧劲,以静制动并且注中呼吸与人体能量~气的训练,ㄧ般常见的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鹤拳可以作为代表, 「外家拳」注重攻击,强调肌肉的训练,拳术强调刚建有力,八极拳,少林拳,太祖拳、等为代表。


其实这一种分法已经很难严格的区别内家拳或是外家拳,譬如说螳螂拳要外练铁砂掌,内练三回九转功罗汉功,又称三回九转还阳功,因为几乎中国功夫都注重〞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讲究的是内外兼修,在多年的武术交流攻防技巧也都注重攻防并重,因此用内外家来别武术的种类不够严谨也难以有明确的区别。


五、霍元甲与精武会


精武会在中国近代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 ㄧ席地位,民国初年全国弥漫着强身强国的风潮,到处有许多有心之士成立各种组织推展体育活动,当时在北方有马凤图、李存义、李瑞东等人在天津成立中华武士会,北京有耿继善创立四民武术社,南方上海有精武体育会,其中现今影响深远到海内外且组织最庞大的属精武体育会,精武会的故事曾被多次改编拍摄为电影,想要了解现实上的精武会故事吗?


 

中国功夫•简述(一)



霍元甲是天津人1886年出生,家传秘宗拳,幼年时本来体弱多病但是努力学习且资质聪颖,所以功夫出类拔粹,后来以武会友,融合各家武学之长,将家传之「秘宗拳」发扬改善,霍元甲功夫超群声名远播,当时著名的山东大侠刘振声仰慕其名,特别到天津拜霍元甲为师,霍元甲感其正值善良,打破霍家拳「传内不传外」规矩,将他收为徒弟,霍元甲交友广阔与大刀王五是好朋友。


霍元甲著名的ㄧ件事是在1909年,有英国人在上海设台要挑战国人欲耀武扬威,结果听到霍元甲的大名挑战者、公证人与举办者都一起逃之夭夭,后来霍元甲与有志之士感于国人身体不佳,为除去东亚病夫的称号,1910年霍元甲在农劲荪等武术界朋友的协助下在上海创办「中国精武体操会」,后来其学生陈公哲、姚蟾伯、王维蕃等人发展改名为「精武体育会」,精武体育会以黄、蓝、红三星会旗和三星会徽为标记,代表精武以体、智、德三育为宗旨,宣导和发扬“爱国、修身、正义、助人”的精武精神。


精武体育会南北拳法兼收,最初有十套主要的套路1.弹腿(12路弹腿)2.功力拳3.节拳4.大战拳5.群羊棍6.八卦刀7.五虎枪8.单刀对枪9.套全10.接弹腿。虽然霍元甲过世后,精武会在门人的不断努力之下不断的扩大与发展,现下海内外的精武分会达到四十多个分会,而会员也多达四十余万,精武体育会也不断的吸收各地拳法,所以不同地区的精武会有不同特色的拳法。


六、国家成立的武馆~中央国术馆


在民国初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以后,为弘扬中华武术,强健国民体魄,冯玉祥、李济深等一批国民党元老发起创立了中央国术馆,在几经波折之后在国民政府常务委员李烈钧的大力支持下于民国17年成 南京中央国术馆全称为“国民政府直属国立南京中央国术(研修)馆”,简称“央馆”。名节馆长冯玉祥将军,馆长为张之江将军,副馆长为李景林,说到这里有ㄧ段故事当初张之江将军与李景林曾经在战场上是敌对的,但是张之江将军知道李景林武艺高强且武当剑法是真传,因此多次敦聘李景林为副馆长,李景林起初不肯最后感于张之江的诚意不计前嫌,因此两人共同位中华武术努力教育,就这点来看两位前人的气度是值得为后学的典范。


 

中国功夫•简述(一)



之后国术馆变热热烈烈的展开招生,在一九二八年十月,中央国术馆举行第一次的国术考试,这次考试通称为〞国考〞,国考的目的当然是要选拔优秀的人才,所以考试的内容刀、枪、剑、棍、拳样样都来。而且功夫讲求实用防身所以也有对打角力、散打、长兵器和短兵器都有比赛。所以当时的学员是各个门派的精英,第ㄧ期学员特别称作“央馆教授班”,是为了培训馆内的教授人才,中央国术馆前后共招了五期,学员约共五百人,这对中国武术后来的现代化教学或是武术人才的 培养有的重要的影响 。


有ㄧ件事特别要提的是1936年中国武术在柏林奥运会1936年在德国柏林举行,由张文广、温敬铭、郑怀贤、金石生、张尔鼎、寇运兴、翟涟源、傅淑云、刘玉华等人组成的中国武术团,这些人几乎都是中央国术馆的人员,在德国的汉堡、法兰克福、柏林等城市做了精彩的武术表演与示范,受到西方人士的喜爱。


民国38年政府迁台ㄧ批中央国术馆武术名家也跟着到台湾,如第ㄧ期第一名毕业的武状元「千手擒拿」韩庆堂先生、摔角大王「花蝴蝶」常东升先生、八极拳名家李元智先生、查拳名家张英健先生、角力名家潘文斗先生、武术名人傅淑云女士、武术名师范之孝先生等人及当时中央国术馆所设立的国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的吴文忠教授、郭秉道教授等人,这些人位台湾的武术界注入了ㄧ股新的力量,对台湾的武术推展有着重大且深远的影响。


七、台湾目前常见的武术


台湾的武术早在明末清初郑成功迁移到台湾前就应该有了,但是可以相信的是随着郑成功来台湾时,武术将领军队中必定有武艺高强者,譬如永春人林日胜、林兴珠叔侄即为其中的佼佼者。林兴珠还组织藤牌兵,郑克爽降清后,藤牌兵曾奉调参加雅克萨战役,打败沙俄侵略者,其后并将藤牌军列为绿营兵种。


郑成功的军队随之在台湾落叶生根或是有心组织团契保留反清复明的志向,必定有将武术流传到民间,而武术的种类当是以南方一带的拳术为主,早期在闽南一代的武术为少林一达尊、二太祖、三行者(猴拳)、四罗汉、五白鹤为主,台湾眀清时期武术传入的时期,期间大多是这几种拳种,说到这里就要提一下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鹿鼎记中的天地会。


据目前资料所知天地会其实是洪门的别名,洪门之所以取名为洪门是因明太祖的年号是洪武,所以取洪为名,而在理念中明朝才是真正的父母,不以满清为父母所以指天为父,指地为母,所以又名为「天地会」。而大家想不到的是洪门的创始人是谁吧!其实创始者就是郑成功,在洪门中称之为「万云龙」或「万大哥」,军师陈永华以「陈近南」之名字来传布,会中许多的事物的实际主持者为陈永华。我想「陈近南」这个名字因为鹿鼎记的 关系让人更知晓,其变更名字的目的是避免天地会推行反清复明时被清朝政府注意而难于发展。郑成功在台湾首先成立「金台山」,目前这一支系在台湾还是有在教授拳艺例如天地金台山勤习堂一十三代堂主」王进发先生,除教授太祖、鹤拳外也教授狮艺,王进发先生目前担任中华民国体育总会国家级教练、裁判和中国国术国际联盟总会国际裁判,也是中华洪门总会副执行长,洪门传到广东时,将洪门天地会改名为三点会,后来改为「三合会」。


 

中国功夫•简述(一)



后来随着清朝的统一两岸多少有着武术的交流,日据时代有鹤拳名家到台湾教拳引起甚大的影响,随着国民政府播迁来台,此时更带来了许多北方拳种传入台湾,也为台湾的武术展开一种新的面貌,台湾经济繁荣政治安定,各种民俗文化被保留下来未被破坏,因此台湾武术保留着大量的道统武术,武术界也展现百家齐鸣的盛况,中央方面有中华国术总会、太极拳总会,各县市也有国术会与太极拳会,各地都人不同的武术团契推展,所以说台湾是学习武术的一个优良学园。


民国七十二年中国文化大学在体育系下成立国术组,后来改为国术系,是国第一所有武术科系的学府,国术组早期有许多武术名师教课,如︰张敦熙、常东升范之孝、傅淑云、孟昭勋、刘云樵、孙绍棠、郭秉道、罗开明、陈天一、王凤亭、贺顺定、唐克杰等人,为中华武术的薪火起了延续与推展的作用。


在台湾许多地方都有先人所流传下来的功夫与故事,大家常听到的有西螺七嵌的事迹,自古以来中国各地村落为保乡卫家,常聘请有名的拳师到村庄教拳授艺,台湾也是一样,在清朝道光年间,刘炮,字明善(阿善师),从福建漳州来台湾,在西螺创办广兴武馆「振兴社」,同一时期,西螺大户廖金埜结合廖家传武术与来自唐山的武术名师高荣师的武艺,积极在地方推广。他的七子廖懋昭(别号万得师)聪颖过人,尽得其真传,在光绪年间考取武秀才,年方二十四岁即开设武馆,由其父取名为「勤习堂」,广收门徒。「振兴社」与「勤习堂」在台湾是流传非常广的两个武术社。


在大甲一带也有民间流传下来的武术,根据台湾武艺文化研究会郭应哲先生的调查,大甲五十三庄武馆系统概分为大安钦习堂─泡师、大甲集英堂─黑番师、外埔义虎团─趖师、玉麟金狮阵─益师、麒麟神狮阵─王仔甲、大安振兴社、大甲金胜堂、玉麟馆、忠义堂等派。每个武馆都有其武术特色,钦习堂有「连环八卦阵」;玉麟馆经目前考証,极可能是鹤拳系统中,最古朴的「永春白鹤拳」,不要说国内罕见,应该也是举世罕见。「义虎团」更是国内独一无二「弄虎不弄狮」的武馆。


此外在台湾常见到的宋江阵可以说是台湾早期武术的一个雏形,关于宋江阵的源流,有许多种说法︰


一说,有人以为源自「水浒传」,宋江攻占城池所用的武阵,因为它的名字就叫做「宋江阵」,而阵法的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与小说内容又很搭配。


其二,有的人认为这是少林武学的一支,结合拳术、器械、狮阵同时留传下来。


第三说是源自戚继光的「藤牌舞」或「鸳鸯阵」。


第四说认为是源自郑成功的「藤牌兵」及「五花操兵法」。根据学人考証,多数认为台湾的宋江阵始于明郑时代,郑成功的部属陈永华为了方便治理台湾,提出了「寓政于教」的政策,结合民间信仰与地方武力而成的阵头;换句话说它可能就是由明郑的「藤牌兵」蜕变而来。


宋江阵是国术团体的一种集体表现,将国术团练武的成果,在迎神赛会中向居民表演,这种表演配合锣鼓伴奏成一种「拳舞」,后来参与的人数增加,寓意水浒传的梁山泊一百零八将,以喻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现在阵容缩小,往往以三十六人为一团,团员全身轻装,手执刀、剑、矛、盾、弋等古代武器,由一旗手领先,两人一排,作成长,在锣鼓声中行进,表演的武功有单打、双打,亦有全体对打,演的动作,优美而有力,与锣鼓配合,如同舞蹈一般。宋江阵流传在台湾南部,而以高雄县最多,堪称是宋江阵的故乡,高雄内门宋江阵,被评选为台湾地区十二项大型地方节庆活动殊荣,以带动高县文化观光产业。


 

中国功夫•简述(一)



国内的道统武术常与庙会结合,形成台湾特有的民俗文化,武术除了有健身与防身的功效之外有着人亲乡土亲的功效,这也形成国外人士到台湾参观与学习武术的热潮,譬如大甲镇澜宫每年的庙会也是一个武林盛会,除了为当地带来观光热潮外也有着文化保存的价值,武术的热潮也蔓延到全世界。


在了解到武术为全球风行的运动下,武术是个宝,宝不必往外找,因为明末武术已传到台湾,后来随着清朝的统一两岸有着武术的交流,日据时代有鹤拳名家到台湾教拳引起甚大的影响,随着国民政府播迁来台,此时更带来了许多全国各种拳术传入台湾,也为台湾的武术展开一种新的面貌,台湾经济繁荣政治安定,各种民俗文化被保留下来未被破坏,因此台湾武术保留着大量的传统武术,各种武术,如空手道、柔道、剑道、合气道、跆拳道、拳击、卡波拉、格雷希柔术、泰拳等武术传入台湾展现百家齐鸣的盛况,各地都有不同的武术团体推广,所以说台湾是学习武术的一个优良学园。现下为大家介绍目前在台湾常见的中国武术,因为种类繁多所以无法一一介绍,便列举一些常见的门派作一个简单的介绍,并且提供能够学习到这些武术的团体与地方,方便有兴趣学习的人前去拜访,当然拜访时要注意一些礼节喔。


﹡北少林长拳


台湾的北少林拳术几乎可以说是在民国38年左右传到台湾的,最多人学习的北少林拳法几乎就是中央国术馆所教授的拳术,有连步拳、十路弹腿、埋伏拳、查拳、三才剑等拳术,北少林武术以远距离攻击技法为主,腿法伸展度大,其内涵可以说是架势舒展、起落分明、节奏分明。


 

中国功夫•简述(一)


北少林武术常练习的拳法之一是弹腿,弹腿有因发源地关系又称为潭腿,弹腿是以踢技及腿法训练为主之拳法,其特色是动作朴实,舒展大方,节奏分明,快速有力,每路差不多是直来直往,左右对称,易记易学。现下流传较广的有十路弹腿及十二路弹腿,十路弹腿因为主要流行于华北及西北地区,广为回民所喜爱及修习,故又称「教门弹腿」,中央国术馆教授此套路,所以流传较广;十二路弹腿因为上海京武会霍元甲与赵连合先生极力推展,所以又称精武弹腿,但是在台湾因为没有精武会所以此套路不多见。另外在台湾有位吴福庆先生,早年在冯玉祥部下当连长,曾教十六路弹腿,其学生吴光宪先生担任中国文化大学国术组教师时也交授此套路并有著作。


教授最多北少林武术而学生遍布全台湾最多的是武状元~韩庆堂先生, 虽然大师于民国68年仙逝,但是他所教授的学生也在继续的教授,其弟子中,王建绪、沈茂惠、姜长根、唐克杰、孟宪明,当年人称“韩门五虎”也不断的有传受技艺,此外有高芳先将军,山东即墨人,曾任青岛 国术馆副馆长,武绍林先生山东平度县人、山东国术馆第一期之高材生等人也传授少林长拳。


现在推举两位老师做介绍


◎在中华国术总会长拳委员会(北少林长拳门)、成功高中有沈茂惠先生教授,沈茂惠先生自十二岁习武,拜于浙江名师虞可金先生,后来在上海跟程淮生学习武术。民国三十八年七月来台后,拜韩庆堂、王松亭先生为师,学习北少林长拳、螳螂拳、猴拳、醉拳、双钩等。之后又跟随吕祖和先生学习虎尾鞭。此后常在各情治单位与国防单位教授武术,内容包括︰国术、擒拿、摔角、夺刀、夺枪等。


◎姜长根先生,出生于武术世家,自幼学习'凤阳派'南少林拳术,曾在洪拳名家王成俊先生门下学习洪拳,随政府来台后,转入警界工作,并拜入当代北少林长拳宗师韩庆堂先生门下精习北少林长拳及擒拿、摔、打等武技,并跟随螳螂拳宗师王松亭先生精研螳螂拳等各项武技。先生集南北拳艺于一身,之后任教于情报局,现为中华国术会理事、中华北少林长拳协会理事长、国家级教练及国际裁判。先生在中华北少林长拳武术推展协会、政治大学、中正高中等处有传授,大师不幸于2006/7/18往生。


﹡广东洪拳


洪家拳又简称洪拳,洪拳的创始有很多种说法,最常见的说法就是反清复明组织中洪熙官拜少林寺至善禅师后融汇贯通后所创出的功夫,洪熙官姓洪故称洪拳。洪拳武术风格有二种,一是长桥大马、大开大合武术,这是我们常看到的洪拳;另一种是短桥窄马、贴身攻防的武术,我想这是洪拳流传了数百年,其中能人辈出,又因时势及个人须求,ㄧ定会做一些更动。


洪拳的套路很多如洪拳三宝『工字伏虎拳、铁线拳及虎鹤双形拳』,工字伏虎的特色是气势雄壮,刚劲猛烈,达到「气吼山河动,举步风云起。」的气势。铁线拳为洪拳的内功拳术,动作大开大合、长桥大马。特色在于以身调气、以气催力,达到「内练一口气」的效果。另有一种的说法,指铁线拳为广东十虎之一的铁桥三所传。乃属短桥窄马近身贴战的武术。


此三套拳术之所以称三宝,主要原因乃工字伏虎重根基,可扎桥手、桥马及内功基础,尤其它的手法及桥马、劲法可奠定学习其他洪拳的根基,所以一般都把它作为母形拳,所以称为洪拳的代表套路;铁线拳主扎内功,乃武术名言「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的实践套路,故称为洪拳至宝;虎鹤双形则为洪拳之作秀及应用套路,故三者有互补互用之特点。


 

中国功夫•简述(一)



广东洪拳因为香港的电影武术片大量的引用,所以非常容易见到,所以大家不陌生,台湾教授洪拳的有来自香港的戚冠军,有台湾岭南拳术协会等都有在教授洪家拳法,但是最多人学习的洪拳可能来自于张克治先生,譬如中华民国少林洪拳协会尤少岚先生、中华民国长拳洪拳推展学会的陈清河先生、少林五祖拳的杨裕民先生、中坜的卢文琛医师等人都是跟他学习,据说他的武术承传为下太祖师爷洪熙官→洪文定→陆阿彩→黄麒英→黄飞鸿→林家坤→张克治。


﹡八极拳


看过漫画「拳儿」的人一定不陌生八极拳,许多电动游戏也有用到八极拳的招式,猛虎硬爬山、顶心肘、六大开、八大招都能朗朗上口,八极拳发源于河北省沧县东南乡,在清代以沧县为中心,传到盐山县、南皮县、宁津县等邻近的几个县。八极拳古时候称作「巴子拳」,八极拳动作刚猛有劲,气势磅因因礡,八极拳之训练讲求头、肩、肘、手、尾、胯、膝、足八个部位的应用,由于八极拳实用著名拳家甚多,在当地演变出许多不同形式的八极拳,如吴氏八极、霍氏八极、强氏八极、季氏八极等。其中有著名的拳法家李书文大师他两个弟子霍殿阁和刘云樵两人,霍殿阁后来成为末代皇帝溥仪的武术老师,刘云樵来台后则担任总统府侍卫长,使得八极拳更加的出名。


在台湾的八极拳主要有中央国术馆体系的八极拳,在中央国术馆有马英图等人教授八极拳与八极拳对练,霍殿阁所传授的大八极的套路招式几乎与中央国术馆所敎授的八极拳相似,反而与同师门的武坛刘云樵大师所传授大八极套路差异甚大,来台的中央国术馆学员几乎都会八极拳,早期李元智先生在军队中教授,而八极拳几乎是军队中必学的拳术,韩庆堂、潘文斗先生、有教授八极拳,范之孝先生在中国文化大学国术组时也有教授八极拳。


 

中国功夫•简述(一)



而现下在台湾流传最广的八极拳是刘云樵先生所传授下来的八极拳,刘云樵先生创立武坛为台湾武术做出不少贡献,武坛的八极拳套路主要有小八极、大八极、八极连环、六大开等套路。由刘云樵先生教导出来的武术名家甚多,想要学到八极拳可以到武坛国术推展中心、中华民国八极拳协会有叶启立先生、大内八极武学发展协会金立言先生、止戈武塾徐纪先生,八极螳螂苏昱彰先生等多处。此外台湾大学的教授季昭华先生有着家传季氏八极拳,早年功力门王凤亭先生也教授八极拳。


其中徐纪先生,先后随各派名师,学习各类武术,有教门长拳、螳螂拳、八极拳等多种拳法,并致力于中国武术的推展与传承工作,对于武术之研究与探讨不遗余力,先后出版多种武术著作,侨居美国之时,旅美期间入选为全美十大高手等殊荣,创立止戈武塾除台湾外美国、日本都有学社。(待续)


Copyright © 2005 - 2013 上海青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X
3

SKYPE 设置

4

阿里旺旺设置

5

电话号码管理

  • 18101767197
6

二维码管理

返回顶部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