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大健康

News

代餐代糖,减的是卡路里还是健康?

日期: 2020-12-13
浏览次数: 24

                                                代餐代糖,减的是卡路里还是健康?

                                                                 2020-12-13   青野天润


2020-12-03 来源:北京商报


风靡大江南北的代餐代糖,需要降降温了。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博士、副研究员徐维盛表示,健康的成年人不建议选择这类代餐食品,完全可以通过正常合理的饮食达到健康状态。对于一些无法通过正常膳食摄入来摄取营养的人群来说,选择代餐类食品是一种合理的方式,但也不建议长期食用。


“零卡对我的吸引力太大了,好吃好喝还不长胖,碳酸饮料是戒不掉了,喝代糖的也是图个心里安慰”,消费者小李称。


“我吃了整整一罐代餐,3小时后就饿了” ,消费者小张称。小张今年27岁,爱美又对身材有严格的控制,当下最火的代餐类食品都是她的心头好。然而在花了200多元买了6瓶风靡朋友圈的代餐类奶昔后,她却发现没有什么效果。


“我饭量还算小的,但吃完很快就饿了。我一直觉得代餐不可能比普通的饭健康,但总比减肥药好吧”,小张说。


 

代餐代糖,减的是卡路里还是健康?



据了解,代餐食品通常所含热量为200 多千卡,一根代餐棒仅有100 多千卡甚至更低。正常摄入一餐的热量通常至少有 400-500 千卡,如果用代餐来替换一餐,热量就会明显降低,这也是代餐代糖类食品号称可以瘦身的重要因素。


小编在走访朝阳区一家超市时看到,无糖饮料类商品琳琅满目。超市售货员表示,无糖饮料卖得挺好,和普通的饮料销量差不多。


代餐代糖的风可谓是越刮越大。Wonderlab代餐食品广告风靡朋友圈。无糖饮料成为更多热爱“肥宅快乐水”人士的首选。上述野兽生活品牌方也表示,其2019年9月推出的“丢糖”系列产品,在该品牌产品总销量中占比1/3。


此外,多家巨头也纷纷入局代餐行业。2020年4月雀巢推出了新的代餐品牌NesQino(诺萃怡刻)。2002年9月,香飘飘上线主打“同样一餐,热量减半”的代餐奶昔新品。


阿里妈妈数据显示,2019年天猫和京东等主流电子商务渠道的代餐产品销售额超过10亿元,增长率超过35%。2020年疫情催生了更大的需求,代餐食品市场规模有望翻倍。


 

代餐代糖,减的是卡路里还是健康?



代餐代糖类产品林林总总,然而消费者对它们的了解却似乎没有那么充分。


小编随机采访了一位在超市购买零度可乐的消费者,她表示,不知道代糖具体是用的什么糖,反正是零卡就买了。


“无糖碳酸饮料用的好像是赤藓糖醇一类的东西,但是这些成分到底有没有危害我也不清楚,我买是因为说好喝的人太多了”,消费者小徐也表示。


徐维盛解释代糖食品时指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提倡的减油、减盐、减糖的理念,减的应该是口味,而过多摄入代糖类食品,其实口腔对于糖的感知还是会处于很高的水平,并不利于真正地减糖。


“国内的代餐代糖市场处于乱象频生的状态。目前来说国家没有太多的标准限制,或者说去防止这些乱象的发生”,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强调,现在的中国消费者只有大健康意识,但是并没有大健康知识来匹配消费行为,这也让整个产业端陷入了良莠不齐、鱼目混珠的阶段,欺诈消费者的乱象非常多。


 

代餐代糖,减的是卡路里还是健康?



想减肥喝代糖饮料?10W名研究对象数据告诉你,病得更快


2020-12-13 来源:腾讯网


代糖是低热量的甜味剂,常见的代糖有糖精、三氯蔗糖、阿斯巴甜和甜菊糖等。


因为近些年大众对于轻食主义的推崇,都在追求低热量的食品,而想要在低热量的食品中尝到糖,不是那么简单,于是市场需求催生了一堆代糖产品,包裹着低卡路里的'无糖'的标签,迅速进入大众们的生活。


那代糖产品是否真的能够拯救我们的体重,对于我们的身体到底有什么实质性的影响?


今年8月份,《美国心脏协会期刊》里的一项研究揭露了一些事实。


这个研究团队招募了203习惯于每天喝一次含糖饮料的健康成年人,把他们分为三组进行试验:A组改成每天喝代糖饮料、B组改成喝无糖饮料、C组继续喝含糖饮料,跟踪一年,研究人员发现ABC三组人员体重根本没有明显差异;


但是对于一个特殊人群—腹型肥胖有比较明显的效果。


当对比A组和C组的腹型肥胖人群时,研究人员发现代糖饮料的确有缓解他们的体重增长。


改喝代糖饮料这一组,这一年平均增长了0.5公斤;


继续喝含糖饮料的腹型肥胖人群则增长了4.4公斤。


这是因为,腹型肥胖人群一般情况下会分泌更多的胰岛素,而我们知道当胰岛素有助于将糖分转化成糖原或者是脂肪。


所以腹型肥胖人群喝含糖饮料会越来越胖,可是除这个人群以外,代糖饮料并不能为人们提供显著减重效果。


代糖的低卡不应成为人们放纵吃喝的理由,真正让人肥胖增加糖尿病以及心脑血管风险的因素 绝不仅仅只是吃得多,而是肆意放纵、不加节制的生活习惯。


代糖虽然真的比含糖饮料显得更健康,如果在不能抛下甜味的情况下的确代糖产品是你最好的选择。


可是根据北巴黎索邦大学一项2009-2019年追踪的104760个研究对象的饮料消费习惯和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率之间的关系时,就发现无论是含糖饮料还是代糖饮料,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都要比不喝糖类饮料的高;


也就是说,就算喝了代糖饮料,患心脑血管疾病的几率还是比不喝饮料的高,喝代糖饮料还是比不喝饮料的人病得更快。


其实无论是哪一种说法,只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平时饮食的节制与作息,身体就会健康。


 

代餐代糖,减的是卡路里还是健康?



市消协:长期食用代糖代餐不健康


2020-12-02 来源:北京商报 作者:赵述评、蔺雨葳


12月2日,北京市消费者协会(以下简称市消协)发布《后疫情时代食品安全消费调查报告》。调查结果显示,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1月15日,全网共监测到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舆情信息2741845条。其中,正面信息763158条,占比27.83%;中性信息1033374条,占比37.69%;负面信息945313条,占比34.48%,中性舆情信息和负面舆情信息较多。


市消协进一步指出,2020年食品安全消费舆情信息主要集中在食品抽检结果、禁食野生动物、冷链食品风险、食品安全消费提示、自制食品问题、野生食品中毒、代糖代餐食品谎言以及其它食品安全问题等八个方面。其中,食品抽检结果信息占比21.82%,禁食野生动物信息占比17.56%,冷链食品风险信息占比14.27%,食品安全消费提示信息占比13.69%,自制食品问题条信息占比7.95%,野生食品中毒信息占比5.84%,代糖代餐食品谎言信息占比5.42%,其它食品安全问题信息占比13.45%。


值得注意的是,市消协提示消费者,不少人爱吃甜食又怕胖,想减肥又不想运动。这让部分商家看到了商机,各种打着“代糖”“代餐”旗号的网红食品不断涌现。事实上,长期食用代糖代餐食品并不健康,人工甜味剂会扰乱肠道菌群引发消化腺体的错乱,长期只吃代餐食品会导致营养失衡,对身体造成损害。况且,市面上不少代糖代餐食品出自“三无厂家”,其加工、储存、运输等环节的食品安全很难得到保障。


另外,市消协表示,受访者最担心的食品安全问题是有毒有害物质残留,其次是违规使用添加剂和储存运输污染问题。调查结果显示,有69.23%的受访者表示最担心有毒有害物质残留,65.01%的受访者表示最担心违规使用添加剂,61.13%的受访者表示最担心储存运输污染,48.84%受访者表示最担心散装食品卫生问题,41.15%的受访者表示最担心食品变质过期,另有11.16%的受访者表示担心其他问题。


 

代餐代糖,减的是卡路里还是健康?



市消协指出,后疫情期间,26.55%的受访者担心种植养殖环节出现食品安全问题,49.94%的受访者担心生产加工环节出现食品安全问题,34.33%的受访者担心流通销售环节出现食品安全问题,25.77%的受访者担心购买消费环节出现食品安全问题,45.78%的受访者表示担心所有环节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只有1.78%的受访者表示不担心出现食品安全问题。


关于疫情对食品消费带来的变化,调查结果显示,有73.05%的受访者表示减少了外出用餐频次,53.44%的受访者表示更关注食品安全问题,49.97%的受访者表示增加了网上购买频次,49.56%的受访者表示会到大型超市或平台消费,34.24%的受访者表示会选择知名企业或品牌食品,5.13%的受访者表示有其他变化。


此外,市消协指出,大多受访者购买食品时不仔细查看证照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购买食品时,只有7.66%的受访者经常查看卫生许可证等证照情况,69.26%的受访者表示偶尔查看卫生许可证等证照情况,有23.08%的受访者表示从来不查看相关证照情况。调查结果说明,大多数受访者购买食品时不仔细查看有关证照情况,经常查看证照的受访者不到一成。


Copyright © 2005 - 2013 上海青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X
3

SKYPE 设置

4

阿里旺旺设置

5

电话号码管理

  • 18101767197
6

二维码管理

返回顶部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