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大健康

News

国家级智库赋能中国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日期: 2020-12-22
浏览次数: 23

                                          国家级智库赋能中国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2020-12-22  青野天润


2020-12-21  经济参考报

12月19日,在庆祝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5周年、召开推进中国中医科学院做大做强暨学部成立大会上,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宣布成立。作为该院最高学术咨询机构,这一国家级智库将赋能我国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国家级智库赋能中国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余艳红出席会议并讲话,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于文明,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志勇出席会议。

余艳红指出,在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贺信精神引领下,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下,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力弘扬青蒿素精神,抢抓机遇,砥砺奋进,中医药“国家队”优势更加显著,科技创新活力更加活跃,龙头示范带动作用更加凸显,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国家级智库赋能中国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余艳红强调,中国中医科学院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为统领,聚焦“做大做强”这个大命题,切实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做强重大平台、重要团队、重点人才、重大工程。要充分发挥学部决策咨询作用,引领中医药学术创新和发展方向,围绕中医药发展的重大学术问题、关键核心问题,加强学科建设和基础研究,破解临床瓶颈。要抓好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实施,推动特色发展和跨越式发展,建好中国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抓紧组建国家中医疫病防治中心,打造中医医院特色发展标杆。要切实把人才队伍建设摆在重要的核心位置,在引才用才聚才上下功夫,创新体制机制,培养具有人文素养和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传承创新型人才。要坚持以党的领导作为根本保障,着力在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方面作示范。

 

国家级智库赋能中国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于文明指出,在中医药系统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和全国中医药大会精神之际,中国中医科学院召开推进做大做强暨学部成立大会,对提升我国中医药学术机构的创新水平和综合研究能力,更好地为“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提供高端智力支持和高水平人才支撑具有重要意义。他希望中国中医科学院以此为契机,再接再厉,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勇挑重担。希望中医药系统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不断开拓进取,为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和健康中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希望各位院士、国医大师、专家积极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做大做强建言献策,为中医药事业发展贡献智慧。

 

国家级智库赋能中国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中国中医科学院党委书记查德忠宣布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成立,并宣读由两院院士和国医大师组成的首批学部委员名单。《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首批93名学部委员包括钟南山、张伯礼、王辰等院士,路志正、孙光荣、熊继柏等国医大师,以及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等,为做大做强中国中医科学院提供战略咨询、学术指导,加快构建我国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服务于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

 

国家级智库赋能中国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璐琦表示,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我们以“做大做强中国中医科学院”为目标,全面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努力构建现代化院所治理体系,强调防范重大风险意识的底线,找准补短板、强弱项的着力点,力争将中国中医科学院打造成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示范点,推动中医科学院从立起来到强起来的跨越发展。

 

国家级智库赋能中国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据介绍,过去的65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守正创新,全面推进,中医药科技体系赋能发展。全院现有17家研究所、6家医疗机构、1个研究生院、3家分院。截至2019年底,全院共获得院外各级科技奖励700余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奖50余项。“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被誉为中药科学研究丰碑的青蒿素及双氢青蒿素研究,荣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和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屠呦呦终身研究员先后荣获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国家最高科技奖和共和国勋章,成为该院科技历史上的新突破。

黄璐琦提出,未来将以建设世界一流医学科研院所为目标,通过改革科技组织模式与机制,汇聚科技创新要素,加快推进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

 

国家级智库赋能中国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经济参考报》记者还了解到,中国中医科学院将发力高质量推进平台建设。除了谋划雄安新区国家中医医学中心的建设和深化中国中医科学院分院建设规划,黄璐琦介绍说,中国中医科学院正在加快推进中国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建设。中心在WHO指导下,承担全球传统医药临床试验注册平台的申请建设工作,搭建完成“中医药临床试验注册平台”,并与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平台形成数据联通。以“中医药循证能力建设项目”为抓手,已对消化、心血管等九类疾病进行系统评价;完成《优势病种、适宜技术和中药品种评价工作方案》,近期有望发布第一批优势病种、适宜技术、中药品种。此外,中药科技园一期工程青蒿素研究中心建设工程正按计划顺利推进。

在促进传统医学国际合作方面,黄璐琦还介绍说,中国中医科学院近日发起并组织成立“国际传统医学防治重大感染性疾病联盟”,促进国际传统医学科研、医疗、教育及产业单位之间的团结协作,积极开展更深层次、广范围的国际合作,全面提升传统医学在全球卫生治理体系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为人类健康作出更大贡献。


 

国家级智库赋能中国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中国中医科学院(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始建于1955年,前身为原卫生部中医研究院,1971年与北京中医学院合并,更名为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12月举行五十周年院庆时,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属的集科研、医疗、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中医药研究机构,以中医药科学研究作为中心任务。 该院屠呦呦终身研究员由于在青蒿素发现及其应用于治疗疟疾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于2015年10月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截至2016年4月,中国中医科学院下设17个科研单位(包括14个研究所),6家医疗机构,3家教育单位,2家分院,5家学术、出版单位,3家挂靠单位;有职工5857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519人;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及1个独立设置的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国家级智库赋能中国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一点感想:


也可能是关注的少,或许是他们宣传的少,头一次听说有个中医科学院,更不知道做了哪些有影响的大事。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国宝。可是近百年来,在西医的发展壮大中,被挤到了边缘角落,基本成了配角。一个三甲医院基本都是西医科室,西医医生。这不能说明中医在市场竞争中失败了,而是没有发展好,都是吃老本,没有创新,所以年轻人从个人发展出路考虑,也不愿意学习中医,收入少,没前途。所以中医医生年龄都偏大,年轻有为的中医医生太少了。

所以,中医科学院应挑起这副担子,站在市场发展角度,站在特色创新方面,如何发挥中医特色,对未来中医国际化发展,顶层设计。包括新的重点中医大学的设立,中医门诊坐堂,特色中医药店,从街道社区做起,要让普通百姓方便去看中医买中药,从数量和级别上适合市场需求,这方面跟西医医院药店生产企业数量相差太多了。另外人才培养和竞争尤其重要,中医大学太少,应当重新规划,时不我待,等著名中医专家都老了,没有接班人可以传承,再好的设计都是空的。

我们的中医医院最好有我们的特色,除了科室健全之外,应当把中医文化宣传作为一个重点放进去,每个中医院同时也是一个宣传基地教育基地。肯德基不光是吃鸡的地方,星巴克不光是喝咖啡的地方,都有美国的文化在,美国日本的一些大片动漫,不光是游戏,精神内核都有人家的文化软实力在里面。

 

国家级智库赋能中国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科学研究,学术论坛,要建设世界一流学院,都是不错的,但要让他们转换成成果,就要尽快走出校园,走出研究室,走向车间工厂,走向市场,让广大城镇农村基层的人民群众买的起买得到中药,方便看中医,目前这些似乎还是很遥远!离我们的生活太远,生个病没办法只能去西医院,离的近,虽然人多排队难看病难,可是有啥办法呢?医院资源医生太少了,那么中医中药是不是可以弥补这个空缺,并且可以乘机发展壮大起来?这个不能以盈利为第一目标,而是把人民大健康放在第一位,推广中医中药的影响力,唤起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中药的关注和热爱。

因此,中医第一步应该在中国境内雄起,然后在世界崛起。希望中医能像西医一样走向全球,在人类健康共同体里面发挥重要作用。中医作为世界最古老的医学应当以崭新的姿态成为一种世界潮流文化。


Copyright © 2005 - 2013 上海青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X
3

SKYPE 设置

4

阿里旺旺设置

5

电话号码管理

  • 18101767197
6

二维码管理

返回顶部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