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习俗背后,原来还有这些含义
2020-6-25 青野天润
今天是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点雄黄、佩香囊……端午节很多传统习俗,不仅富有文化传承,还与卫生防疫和身体健康相关 ,因此有人说端午节是我国最早的“卫生防疫节”。在这个特殊的端午节,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些习俗背后的含义吧!

粽子初名“筒粽”,用竹筒装黏米煮熟,色、香、味别具特色。到了春秋时期,逐渐改用菰(茭白)叶包黏米成牛角状,用于祭拜祖先和神灵,称“角黍”。战国时,楚国大夫屈原爱国忧民,传说于五月初五那天投身汨罗江。人伤其死,于是开始把屈原之死与端午节联系在一起。投“角黍”于江中,用以表达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祭奠,从此端午节也被赋予成有道德含义的节日。晋代时粽子正式定为端午食品,它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之一。
两千多年前,屈原在汨罗江怀沙自沉,传说沿岸的人们悲痛不已,竞相划船寻找打捞屈原遗体。此后每年端午期间,人们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这位爱国诗人,划龙舟等端午习俗就这样流传下来。如今龙舟运动受到很多人的欢迎和喜爱。今年,作为一项多人参与的体育项目,赛龙舟时也应做好科学防疫措施。

在古代,人们迷信端午节这天是一年中最不吉利、毒气最重的日子。所以,端午节时,家家户户都要在孩子手腕上带上五彩绳,就是用红、黄、蓝、绿、紫五种彩线编成的线绳,以辟邪驱瘟、逢凶化吉。佩戴五彩线这一风俗,最早在东汉应劭著的《风俗演义》中就有记载,说把它系在臂上可避除兵鬼、不染病瘟。
民间普遍认为艾草、菖蒲可以退蛇虫、灭病菌、驱毒避邪,史书上有端午节“悬艾叶、戴艾虎、饮艾酒、食艾糕”的记载。艾叶别称艾蒿,其用于治病已有2000多年历史。我国现存的第一部方书《五十二病方》中就记载了艾叶的两种治病方法,即灸法和熏法。至今,一些地方民间仍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
民间流传,五月初五是毒月毒日,是蛇、壁虎、蝎子、蜈蚣、蟾蜍五毒出没的日子。古时候,乡里壮勇之士皆持弓箭赴本土保境庙宇加持祈福,祈求能以弓箭将本乡本土境内荼毒生灵的各类毒物驱逐殆尽。所谓“射五毒”,就是通过射五毒草靶来比赛射艺。

端午节这一天,古人有饮雄黄酒的习俗,古语曰“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然而,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喝雄黄酒有损人的身体健康,危险性很大。许多地方有用雄黄酒在孩子额头上书写“王”字的习俗,这也表现出人们对虎的崇拜,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以镇邪,三则表达对孩子的祝福。
在古代,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是用彩色的碎布和五色丝线缝制而成,内部装有各种香料,戴在孩子胸前,不仅美观大方,香气扑鼻,还有驱避蚊虫的功效和祈求安康的美好寓意。
端午日沐浴兰汤的习俗,历史悠久,战国时代已有明确记载。《大戴礼记》中说:“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当时的兰不是现在的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时至今日,在我国广东、湖南、广西等地,人们用艾、蒲、凤仙、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据说可以治皮肤病,去邪气。
端午习俗承载着家国情怀、融入了真情实感,同时也反映出我国古人在他们那个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民间智慧。

在端午里,追溯祛病防疫的源流
入夏炎热,疾病多发,自古以来端午便以消灾辟邪与祛病防疫为主题。这个端午,因为疫情,人们更能体会先人生存的智慧和眷顾家国的深情。不少网友纷纷留言,为山河无恙、民生小康祝福与祝愿。
从这古老节令中寻找我们卫生防疫的根土
龙游小灵通:端午也称天中节,是因为这个节令,太阳行至中天,达到最高。仲夏端午阳气旺盛,万物至此皆盛长,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遍地皆药,端午节最早就是祛病防疫的节日。
白云陈白云:关于端午,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月令《夏小正》即有“此日蓄药,以除毒气”的记载。《大戴礼》记载,“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我祖父精通中医,每逢端午,他便用艾叶、白芷、金银花、蒜皮等熬成水给我们洗澡防疫、清热解毒、祛邪和中。
大婉呀:“饮雄黄驱邪毒,佩香囊却病痛”,这是古人最淳朴的卫生防疫知识,所以有学者称端午节为中国古代的“卫生防疫节”。在今年这个特殊的端午,我们应弘扬端午节除病祛邪的卫生习俗,从这一古老节日中寻找我们卫生防疫的血脉根土。
我是汤路:又是一年端午时,总会不由得想起他——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他的人格与诗句,带给我们精神上的充盈,祛奸邪而存正,历艰险而无畏!
金东言如玉:端午的真意,常常蕴藏在仪式感十足的生活中。欧阳修陶醉于“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苏轼驻足在“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陆游捕捉到“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而今的端午节,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中华文化的馨香,不仅飞舞在我们的舌尖,也丝丝缕缕地浸润在我们的心田。
在端午的风俗里,共期一份清平安康
金华章郁芳:中国最言情的食物里,端午的粽子是其中之一。青衣一袭,白净一身,轮廓分明。包粽时,长辈总是语重心长,米要压实心不会散,线要系紧任凭沉浮。于是,民坊食物,成了妇孺育子的教材。这个端午,让我们同食一枚粽子,共期一份清平安康!
桐庐咏梅:小时候,粽子是幸福,香的肉、甜的枣、软糯的米,轻咬一口,清香四溢,回味无穷;长大后,粽子是乡情,远方的家、母亲的爱、常常的牵挂,一口粽子,一道思念,陌生而熟悉的味道触动心弦。

清廉浦江:小时候,外公每次给我们挂香囊时总会说:挂香囊于身可祛病,记廉洁于心可修身。那时懵懂的我们对外公的话似懂非懂。长大读了屈原的《卜居》后,才懂得原来端午节有廉洁之意,于是渐渐明白了外公说的话。如今一到端午,我也习惯在家里挂几个香囊,而脑海里总会浮现他的教诲。
宏宸万里lyc:自儿时起,端午节当日,母亲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我们的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祈求家人全年安康。受疫情影响,今年端午节与往年不同,母亲除了在给孩子们准备五色线,还专门缝制了装满艾草及中草药的香囊。香囊悬于室内,置于枕旁,系于孩子腰间,期望辟邪驱瘟,疫情早日散去。
和安清风:印象中的端午,是每年父亲带着我和弟弟去家乡的河边观看龙舟赛。舵手牢牢掌握方向,桨手整齐奋力划桨,条条龙舟你追我赶,声声呐喊此起彼伏,令人心潮澎湃,好不振奋。父亲告诉我们,赛龙舟最重要的是立得稳、行得直、划得齐,一个人是这样,一队人更应该这样。
好的卫生传统不丢,安康幸福常在
清廉慈溪:端午是家人团聚、一解乡愁的日子。由于疫情阻隔,今年却未必如愿,一句“端午安康”成了最好的祝福。疫情之下,祝愿祖国像粽子一般包裹咸甜,不惧辛酸;像龙舟一般稳稳前进,无畏汹涌。

大风起兮:小的时候,每到端午,家里总会做的一件事就是用艾叶熏屋子。今年的端午,我想点燃一把艾叶,赶跑仍在全球肆虐的疫病,赶走所有令人苦痛的灾害,祝福祖国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
天天见你:8岁的女儿说,端午节要包粽子投入江河。因为这样可以保护屈原的身体,不被鱼虾吞食,永远高洁如初。我们品尝粽子,留香的不只是香软的糯米滋味,还有铮铮的爱国情怀。屈子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抗击疫情之战未止,护卫家国之心不熄。
范宇佳:在少年时代,端午节总是带着浓浓的雄黄酒味,奶奶会在我的额头写上一个“王”字,告诉我这样就“百毒不侵”了。今年,我学着奶奶的样子,也给小侄子的额头写个“王”,告诉他这样就不怕“新冠大怪兽”了。没想到他一本正经教育我,“小姑,要勤洗手,多消毒,戴口罩,才能打败新冠大怪兽”。看来防疫也在与时俱进哦。
文公子:记忆中的端午节,第一项内容并不是吃粽子,而是在母亲用艾蒿泡过的水里洗脸洗手。随后,母亲给我用黄酒点上“朱砂痣”,用五彩线扎起小辫,还要在脖子上挂一个小香囊。如今的端午,风俗简化了不少,但用艾蒿水洗脸洗手的习惯仍然保留下来。妈妈说,好的卫生传统不丢,安康幸福才常在。

耳东陈欢:站在窗前,看各家炊烟袅袅升起,偶有淡淡粽香。因为疫情,大街小巷少了些许热闹,但家家传来了孩童嬉戏打闹的声音,不禁感慨已到中年。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发现山河无恙只因有人负重前行。翻阅历史,“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时光不语,千年变迁,爱国精神薪火相传。转身,包个红、黄、蓝、绿、紫五彩祈福粽,愿日子红火、家庭和睦、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生活富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