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术洪拳
2018-01-29 青野天润

洪拳属于中国传统拳术中的南拳之一。
关于其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洪拳是清代南方民间秘密结社三合会(洪门)假托少林所传习的一种拳术;另一种说法由元、明间陕西地方拳术红拳加上其他拳术演变而来,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其中第一种说法广为接受。洪拳流传区域甚广,如两广、两湖及四川陕西等地,在香港、澳门、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也颇有影响。在台湾洪门由郑成功在台湾创立的“金台山”开始流传,在南中国发展组织,练习武术,宣传反清复明思想。2015年,洪拳列入广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清顺治十八年(1661)明将郑成功在台湾创立的“金台山”,清康熙十三年(1674)洪门创立。该组织以明太祖朱元璋年号“洪武”的“洪”字立门,故称洪门。推行与从事洪拳练习,以练习武艺为名,发展组织,宣传反清复明思想。湖北洪拳,假托宋太祖所创,根据民传闻“赵匡胤三十二手定天下”之说,其拳名义溯“手”字命名,如:总手、封手、金刚手等,此拳由于受武当影响,还出现了九官手、老君堂等套路。

洪拳有北洪拳与南派洪拳之分。南派洪拳又称洪家拳,属岭南五拳十三家中的五拳之首。这个拳派的来源有:一是出自少林寺,在明末清初分别由河南、福建传入广东;二是福建茶商洪熙官所创的一门武术。这两种说法大致上都和少林寺的关系密切。而另一种说法是反清复明组织中的武术,并非一人所创或一门的武术。这一派的武术风格有二,一是长桥大马、长手长攻的大开大合武术;另一种是短桥窄马、短手近攻、贴身攻防的武术。
洪拳在广东省各市、县、区均有流传,尤以广州、佛山、南海、顺德、湛江等地最为广泛。世有“只要有祠堂,就会有狮子、洪拳”之说。在湖北省武汉和汉阳、黄陂等县是重点,各市县均有流传。浙江、山西、四川、广西的部分市县亦有洪拳流传。
佛山的少林洪拳与其它拳派一样,在历史的波涛中不断冲刷,由于种种原因,一度频于失传的困境,除了周边的乡村有太公祠堂的还有维持,城区中除了梁细苏门下的彭南一脉在传授咏春拳同时还在推广洪拳之外,老拳师多以抱拳自叹。在佛山黄飞鸿纪念馆开幕之后,一股推广黄飞鸿拳术,弘扬洪拳的热潮正在复兴。

洪拳的拳械套路多而杂,其主要徒手套路有:龙拳、虎拳、豹拳、狮拳、象拳、马拳、猴拳、鹤拳、蛇拳、彪拳、虎鹤双形拳、五形拳、十形拳、五行拳(分别是伏虎金星拳、夹木拳、水浪拳、火箭拳和土地拳)、铁线拳、闯少林拳、铁功三线拳、叠掌、洪门拳、青龙手、武松手、白虎捶、子午捶、大洪捶等。主要器械套路有:单头棍、双头根、铁包金棍、七点半棍、十点半棍、八封棍、二十四枪头棍、海底藏针棍、十七连枪棍、十八连棍、平西棍、飞龙棍、桥梁棍、中栏棍、洪家伏虎凳、青龙刀、洪家二龙刀、大斩四门刀、关刀、大刀、双龙拐、洪家双刀、雪花盖项双刀等。主要对练套路有:十二连拳、六合棍对练、棒对练、棒对凳等。
该拳要求身正步稳,下盘沉实。手型有拳、掌、指、爪、勾、鹤顶手等。手法中有沉桥、圈桥、封桥、冲拳、插掌等。步型以四平马为主.还有三角马、子午马,吊马和熙城步等。身型要求含胸、立腰、收腹、敛臀、沉肩、垂肘、沉桥坐步。发力时要求蹬腿、扣膝、合胯、转腰,先蓄后发,猛力出击。有时还因势发声,以声助威。

洪拳三宝一般是指工字伏虎拳、铁线拳及虎鹤双形拳等三套洪拳套路。工字伏虎拳传说是洪熙官改十八罗汉伏虎拳而成,路线成工字形。它是洪拳的代表套路,主要是扎桥手、桥马与气息内劲。特色在于气势雄壮,刚劲猛烈。要求沉肩展背、劲贯骨髓,以身调气、以气催力。使达到“气吼山河动,举步风云起。”的神态和气概。
铁线拳为洪拳的内功拳术,乃洪熙官得自少林寺的秘传武功,动作大开大合、长桥大马。特色在于以身调气、以气催力。以开合吞吐,配合十二桥手诀,刚柔互用,再加上五脏六腑的调息锻炼,使达到“内练一口气”的效果。另有一派的说法,指铁线拳为广东十虎之一的铁桥三所传。乃属短桥窄马近身贴战的武术,特色为以喜、怒、哀、乐调五脏六腑,可达健身、强身的效果。

虎鹤双形传说乃洪熙官与方咏春武术交流后所创的一套武艺。主要取自虎之威猛与鹤之轻巧灵敏,达到“虎鹤合一、天下无敌”的功用。大致而言,本套路的特色为洪拳桥手、步法、身法的综合变化,再加上虎形拳的刚猛及鹤形拳的巧劲,使之成为一套实用、多变化的高级套路。此三套拳术之所以称三宝,主要原因乃工字伏虎重根基,可扎桥手、桥马及内功基础,尤其它的手法及桥马、劲法可奠定学习其它洪拳的根基,所以一般都把它作为母形拳,所以称为洪拳的代表套路;铁线拳主扎内功,乃洪拳名言“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的实践套路,故称为洪拳至宝;虎鹤双形则为洪拳之表演及应用套路,故三者有互补互用之特点。

三晃膀大洪拳是集内外家于一体的近身短打拳,此拳强调调动内气,以气发力,架子名六六架,先天纯阳,后天八九七十二为阴,运用全身,又名三晃膀,一晃无极静,二晃太极动,三晃混合气,水火济济,气存丹田,又称六步架,以马步桩为根基,攻多崩炮,防多截肩,独具一体,有别于中国南方的洪拳和北方的红拳。起势横劲,撇身埋膀;阴阳合璧,虚实相生;出没无阵,变化无端;打即防、防即打,攻防兼备,顾打合一。手法以勾、挂、缩、挑、软、硬、随、发为主。一动全身皆动,拧腰晃膀,立身旋滚发变,内含吸、转、护、封、化、让一体之技法,势势相连,技法多变,招里含招,拳里有拳,一打三还,肘捶相连,见势打势,旋掌连环,因敌制化。讲其鸡、凤、蛇、虎、鹤五形,合于大、顺、拗、小、败五势;究其金、木、水、火、土五行,合于劈、崩、钻、炮、横五捶。五行者,内通五脏,外通五官,行于手足,以周天功练气为主。五势之变化,则本阴阳之理,太极之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一气贯串,刚柔相济。强调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要求手眼身法步,步眼身法合,内外兼修互练。底盘马步稳扎,架势浑厚,朴实无华。脚步法以勾、挂、碾、踏为佳,腾、挪、踩、撩为妙,于旋风步里求功夫。架子八大纲领:大、小、屈、伸、刚、柔、发、聚。大则气运周身,是静中之动;小则芥子藏身,是动中之静;屈是屈中有伸;伸是刚中有柔;刚是水火济济;柔是气海丹田混合之气;发是气随捶发,足落捶打;聚是聚于气海,存于丹田。是系练气练力于一体的气力步架基本功法,是古老而鲜为人知的内外交修互练的拳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