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雷惊蛰始:迎来养生好时节
2022-03-07 青野天润
惊蛰:“雷”与“虫”的民俗寓意
2022-03-07 来源:京报网

阳气初惊蛰:惊蛰与暖阳
惊蛰,春季的第三个节气。“惊”为惊动,“蛰”为蛰虫。《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惊蛰节气前,冬眠动物藏伏在地下或洞穴中,不饮不食;惊蛰时节,春雷乍响,纷纷“惊而出走”,故有“春雷惊百虫”之说。然而雷声惊醒蛰虫,不过是人们的联想罢了。惊蛰原名启蛰,相传为避汉景帝刘启名讳,改易惊蛰。《夏小正》:“正月启蛰,言始发蛰也。”因此,其本意是动物结束冬眠,无涉其他。此外,从科学角度说,春雷乍响,不会在根本上打扰冬眠动物的美梦。
真正唤醒蛰虫的,不是惊雷乍响,而是阳和之气。元稹咏惊蛰:“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宋史•乐志》:“阳和启蛰,品物皆春。”也就是说,是温暖的阳和之气让蛰虫从冬眠的美梦中醒来,纷纷“集体出走”。惊蛰节气“九尽寒尽”,正值草之新绿、木之初华时节,人们迎来“九九艳阳天”。一候“桃始华”,山桃花开;二候“仓庚鸣”,黄鹂婉鸣,从一候到二候,“鸟语花香”的春景悄然而至;三候“鹰化为鸠”,老鹰不见了踪影,布谷鸟在耳畔叫个不停,从鹰到鸠的转换,更是增添了春日的“阳和”之气息。
惊蛰时节,伴随着气温回暖、降水增多,全国大部分地区迎来“可耕之候”,被农民视作是正式开始春耕的日子。歌谣载“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农谚云“到了惊蛰节,锄头不能歇”,步入惊蛰节气,真正意义的农忙之春到来了。唐代诗人韦应物在担任滁州刺史时有诗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四川东北部地区流传着“惊蛰不使牛,使牛骨节响”的俗语,说的是惊蛰日忌使牛,否则牛容易受伤,表达了对耕牛的疼惜,因为惊蛰过后,牛和农人一样,没有几日清闲了。

一雷惊蛰始:惊蛰与春雷
对农耕地区而言,农民非常关注第一声春雷响在何时。农谚“雷打惊蛰前,四十九天不见天”,说的是惊蛰前打雷,未来一段时期内多低温阴雨天气,主岁歉,有可能会遭遇饥馑之年;但对于山区来说,则是“雷打惊蛰前,高山好种田”,山区农田排水比较便利,降雨多有利于作物生长,反而是一件好事。很多地区的农民俗信,惊蛰日闻雷,是丰收吉兆。《清嘉录》:“土俗以惊蛰节日闻雷,主岁有秋。谚云:‘惊蛰闻雷米似泥。’”又如“惊蛰雷鸣,成堆谷米”,意思是说,惊蛰日交节响雷,主秋收,粮食会价贱如泥。
全国各地流传的惊蛰农业民俗丰富多彩。鄂西土家族的惊蛰节是果树生日。是日,人们会在果树上砍几刀,然后将肉汤灌入口子,称为给树“放水”。同时念念有词:“惊蛰节,惊蛰节,年年砍,年年结。虫砍死,风吹绝,花果满树树不歇。”待仪式结束后,还要在树枝上悬挂罐子和一条红绳,寓意果树丰收。南方茶乡有惊蛰“喊茶”(也称“喊山”)习俗。宋人赵汝砺《北苑别录》:“春虫震蛰,千夫雷动,一时之盛,诚为壮观”,描述了惊蛰擂鼓喊茶的盛况。茶农冀望通过喊茶,唤醒大山和茶树,茶发芽、岁有望。
惊蛰的节气神是“雷神”。客家俗谚云“天上雷公,地下舅公”,壮族俗语说“天上最大是雷公,地下最大是舅公”,都体现着雷神的崇高地位。旧时,很多人家都会在惊蛰日张贴雷神画像,呈摆供品、焚香烧纸、祭祀雷公,以求人畜平安、风调雨顺。同时,古人俗信雷神会在惊蛰日锤击天鼓,故而天际才会传来隆隆声响,于是民间流传有“蒙鼓皮”和“晒鼓皮”的传统习俗。《周礼》:“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冒鼓”即“蒙鼓皮”之举。相传,惊蛰日蒙鼓皮、晒鼓皮,可借天雷之势,不仅结实耐用,还可使鼓音洪亮。

春雷惊百虫:惊蛰与驱虫
春雷响、百虫出,春暖之际,虫蚁复苏,故而“驱虫”是惊蛰的重要节俗。《千金月令》:“惊蛰日,取石灰糁门限外,可绝虫蚁。”一些地区还流传着“射虫”习俗,即石灰画弓箭等图像指向门外,俗谓此举可攘虫,《黎平府志》:“惊蛰节,家以石灰布墙壁,用桃枝击之,并画弓于向外向,制毒虫。”山东农民在庭院生火烙煎饼,俗信烟熏火燎可除虫害。陕西有逢惊蛰、吃炒豆的食俗,炒豆的噼啪之声,象征着虫子被消灭。同时,民间还流传着放鞭炮“爆惊蛰”、闻雷抖衣、吃梨以远离疾病等各种有趣的驱虫之俗。
除“小虫”外,惊蛰雷唤醒的还有“大虫”(即老虎)和“小人”,于是民间衍生出“祭白虎”和“打小人”的习俗。传说白虎为口舌是非之神,惊蛰后多出没伤人。惊蛰祭祀的“白虎”为纸绘老虎,口角画有獠牙。祭拜时,以猪血喂之,使其饱腹不能噬人,继而以猪油抹虎口,使其不能张口言说他人是非。“打小人”在我国粤港澳台地区以及新加坡等国广泛流传,打小人者相信,惊蛰后不仅害虫出动,小人也开始出来活动。为防止小人祸害,人们拿鞋履拍打或践踏剪纸小人,并在地上撒芝麻、绿豆和茶叶,以赶走四方小人。
随着社会变迁和科技发展,尽管诸如射虫、打小人等惊蛰传统习俗在当代已不多见,但惊蛰文化却在其他方面有了进一步发展。21世纪以降,相关国家机关多次在惊蛰期间开展以“惊蛰行动”或“春雷行动”为代号的缉毒、治污、扫黄打非等系列专项行动,令违法犯罪分子“惊恐万状、蛰伏枉然”。同时,如股市、车市、楼市、球市等也多使用“惊蛰”表达特定领域的复苏气象。又如,北京南锣鼓巷连续多年举办“惊蛰锣鼓”文化节,小孩子手持毛毛虫、刺猬、蜈蚣、乌龟等玩偶,在胡同里庆贺春暖花开时节的到来,热闹非凡。
一雷惊蛰始,雷声滚过,震落了一冬的慵懒之气,唤醒了自然,也唤醒了生机,让圆梦路上的中国人,带着梦想努力向着春天进发。

中医专家提醒:惊蛰迎来养生好时节
2022-03-07 来源:吉林日报社出品 作者:庄庄
3月5日22点44分,我们迎来了虎年第三个节气——惊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此前, 动物入冬藏伏土中, 不饮不食, 称为“蛰”;到了“惊蛰节”, 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 称为“惊”。因而到了惊蛰时节, 蛰虫惊醒,天气转暖,渐有春雷, 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一候:桃始华
惊蛰之后,桃花始开,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乃闹春之始。
二候:仓庚(黄鹂)鸣
惊蛰后五日,黄鹂最早感春阳之气,嘤其鸣,求其友。仓为青,庚为更新,“昔我云别,仓庚载鸣 ”,文人由此也称它 “ 离黄 ”。
三候:鹰化为鸠
古人认为,鹰和鸠是一个物种的两种形态,春天为鸠,秋天为鹰。春天来了,好斗的鹰也收起了斗志,开始哺雏育儿,变成温婉的鸠了。
惊蛰养生
惊蛰后,大部分植物都开始抽绿,此时人体的阳气由冬天蛰伏于肾水之中封藏的状态变为肝木之阳气升发的状态。
惊蛰时节,人体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养生应顺乎阳气升发,才能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气血也如春日一样舒展畅达,生机盎然。

起居晚睡早起
惊蛰前后阴寒之气渐降,阳气升发,人体血管舒张,流入大脑的血供较冬季减少,中枢神经的兴奋性减弱,导致春困。
很多人认为多睡可以解乏,但结果往往是越睡越困。这是因为,过多的睡眠不能顺应春季特性,反而会抑制阳气升发,加重春困。
春天可以适当晚睡早起、多伸懒腰,这样可以使血液循环加快,全身肢体关节、筋肉得到活动,减轻困意。同时,也能激发了肝脏机能,使肝脏得到“锻炼”,从而达到对肝脏的保健效果。

春捂•保暖防风
惊蛰时节仍是忽冷忽热,早晚温差偏大,民间常用“春捂秋冻”的方法防病。在这段时间里,要千万做好防风的准备。
最好的办法是:外出携带外套,根据温差变动,随时增减衣物。尤其是这头颈、腰腹、手腕、小腿4处,要着重保护。
当然,春捂也是有时间性的,当气温持续稳定在15℃左右的时候,可以适当地减少衣服,结束春捂。

饮食•少酸多甘
春天肝气旺易伤脾,所以惊蛰时还应遵循“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的养生原则,多吃些性温味甘的食物以健脾,少吃酸味食物。
甘味食物包括山药、黑米、高粱、燕麦、南瓜、扁豆、红枣、桂圆、核桃、栗子等。甘味食物能滋补脾胃,但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甘味”除了指食物的口感有点甜外,更重要的是要有补益脾胃的作用。
在这类食物中,首推山药和大枣。可以将大枣放入粥中进行熬制;或是将滋补平和,补脾胃、益肺肾的山药放入粥品中与冰糖一同熬制,一锅浓浓的冰糖山药粥既甜味十足又易于消化,比较适合老人和孩子。

食韭•生发阳气
惊蛰时节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养生应顺乎阳气的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此时宜适当食用辛温升散的食品。
《千金方》里有一句话叫作“二三月易食韭”,就是说葱、生姜、韭菜、蒜苗等这类性温味辛的食物对于人体春季阳气生发很有好处,类似的食物还有芥菜、大头菜、香菜、洋葱等,在疏散风寒的同时,又能抑杀潮湿环境下孳生的病菌。
吃梨•病痛远离
梨性寒、味甘,入肺、胃经,有清热养阴,利咽生津,润肺止咳化痰的功效。
姜梨饮
取鸭梨1个,生姜3片,一同榨汁服用。
惊蛰时容易患呼吸道疾病,表现为咳嗽咳痰口干舌燥、咽痛音哑。
此方出自《医钞类编》。鸭梨润燥解毒、清肺利咽;生姜化痰宣肺、固护脾胃,两者配合增强了化痰功效,却没有寒凉伤胃的弊端,适宜儿童及老年人服用。
香囊•防病防虫
防病防虫,春三月,万物以荣,随着气温的升高,细菌、病毒也开始生长繁殖,部分流行疾病、传染病也会开始高发。
此时天气多浓雾、微雨,空气湿度也逐渐增加,虫子活动频繁,可佩戴中药香囊,以安神驱虫。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黄帝内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