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商教育”正在贩卖财富焦虑
2022-04-15 青野鸿蒙
2022-04-15 来源:半月谈
“学会理财,月入6000元也能财务自由”“不花一分钱,教你财富增值”“现金放在身上就是负债”……类似财商教育宣传正在短视频平台呈泛滥之势。
财商,也被称作“金融智商”,指人们在学习和掌握财经与金融知识的基础上,正确、理性、有效地进行金融投资理财与财富规划管理的能力。财商教育,旨在提高居民(家庭)金融知识及运用金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一些野蛮生长的“财商教育”,不仅引发了种种社会乱象,亦暴露并强化了部分年轻人的财富焦虑。

以高价买了一堆“正确的废话”
西装笔挺、妆容精致,一众散发商务气息的俊男美女,煞有介事地“输出”金融逻辑、财务自由等听起来很专业的词汇,向公众推介理财课程……这样的画面,在短视频平台并不鲜见。
中国社科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发布的《国民财商教育白皮书2022》(下称“白皮书”)显示,我国财商教育行业爆发式增长。截至今年2月14日,“企查查”平台财商教育相关企业突破6000家。
随着经济的发展,持续增加的社会财富使得居民尤其是年轻人群的理财需求旺盛,财商教育随之而来,一些乱象也渐渐浮出水面。
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大部分财商教育企业以免费课程引流,进而向学员推荐价格数千元至上万元不等的进阶课程。一些学员高价“购课”后,收获堪忧。有网民“吐槽”:“有些所谓的进阶理财课程根本学不到知识,老师讲的都是正确的废话,感觉交了一波‘智商税’。”
一些财商教育人员在授课或沟通中存在违法违规行为。90后男子杨冰告诉记者,授课教师以作业形式要求学员在某证券公司开户,美其名曰“实操”。“有时还推荐我们购买某只股票或基金。”而证券法明确规定,从事证券投资咨询服务业务,应当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核准;未经核准,不得为证券的交易及相关活动提供服务。
课程质量良莠不齐,退费难上加难。多位学员告诉记者,他们通过花呗、信用卡分期等方式购买付费课程。一旦机构经营不善,课程无法继续,学员不仅难以完成课程,甚至还将面临负债风险。对于退费,许多财商教育机构设置了严苛的条件,必须完成一定课程并通过考试。有业内人士坦言,“考试难度捏在我们手里,如果不想让你通过,有的是办法”。

花式忽悠“请谁入瓮”
财商教育瞄准了谁?“投资”了8000多元的杨冰告诉记者,他的“同学”中,有在校大学生、职场新人、全职宝妈等,以年轻人为主。
白皮书显示,大多财商教育机构客户群体来自三四线城市及更下沉的市场,男性比例略高于女性,已有家庭用户占比高于单身用户,年龄集中在30~45岁。
年轻群体屡屡“入套”,财富焦虑无疑是主因。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持续加快,资本高速流动,市场化、商品化、货币化无处不在,居民面临住房、医疗、结婚、育儿、教育、保险、养老等问题,年轻人对财富的渴求更加强烈,焦虑更为深重。
杨冰工作不满5年,月入近7000元。“单身,住在父母家,暂时没有房贷负担,但增收乏力。想想今后,交女朋友、结婚、买房、生娃,处处都离不开钱。”他说。
财富焦虑,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人们观念受到一定冲击后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财富焦虑恰恰是社会主要矛盾在公众心理上的投射。
25岁的周慧刚生完孩子,家庭支出仅靠丈夫每月1万多元工资支撑。“上有老下有小,钱不够花。”周慧说,她参加了某财商教育机构收费12元的“小白”课程,进入后半段后,老师开始展示过往学员的收益案例并推荐付费课程。“看到那么多学员通过学习实现了资产增值,我心动了。”最终,她通过分期付款购买了价格近万元的理财课程。
收入水平在提高,积攒的财富反而缩水了;工作节奏在加快,财富差距反而扩大了。面对上涨的物价和高房价,一些年轻人感到手头的钱不禁花,财富焦虑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

释放财富焦虑
财商教育并非洪水猛兽,要增强居民和家庭的金融健康意识,加强金融教育顶层设计,帮助老百姓守住“钱袋子”。
财商教育行业监管体系亟待确立。白皮书指出,财商教育行业呈现教育和金融双重属性,运行方式具有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特点,教培目标兼顾私人和公益性质,这导致财商教育行业监管归属模糊,监管主体不明。业内人士认为,要明确行业监管归属,制定相应政策和规范,可借鉴欧美经验,将财商教育纳入教育体系,细化财商教育内容,并针对可能涉及的理财产品推介业务,建立资质审核制度。
中国政法大学法治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车宁建议三管齐下:一是打造层次多元、分工协作的教育课程体系;二是构建覆盖全面、功能完整的治理体系;三是财商教育机构加强公司治理。
促进社会公平,优化收入分配,增强年轻群体对未来生活的信心,是释放财富焦虑、规避财商教育陷阱的治本举措。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网络空间,自媒体不断渲染“一夜暴富”,加剧了人们的焦虑情绪。要加快建立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畅通向上流动的公平渠道,让每个人都有稳定的生活预期。同时,还要维持物价稳定,拓展理财空间,增加民众财产性收入,不让居民财富缩水。

财商教育究竟谁来进行?谁来监管?
2022-04-15 来源:21世纪教育研究院 作者:熊丙奇
《经济日报》发文称,40%左右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或身边人曾遭遇过金融诈骗,超九成受访者认为被骗原因是防诈骗意识淡薄。预防金融诈骗,需要各界进一步加强对居民财富的安全管理教育,尤其要加强对数量庞大的中小投资者的财商教育。
市场上的财商教育,早已风起云涌。但教人理财的财商教育,有不少宣扬“一夜暴富”,刺激投资者盲目投资,并顺势向投资者兜售风险极大的金融产品。投资者非但没有赚到钱,反而变为被割的“韭菜”。
财商教育既然属于“教育”,就需要追问,谁有资质开展财商教育?谁来监管财商教育,保护财商教育受教育者的权利?目前看来,财商教育的从业者鱼龙混杂,金融机构、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社会培训机构以及一些网络大V,都在开展财商教育,似乎不需要任何资质,而上财商教育课之后感觉被骗的消费者,也维权无门。要规范财商教育,有必要明确开展财商教育所需要的资质、完善财商教育监管体系。

财商教育大致可以包含两个层次:一个是面向成人的投资理财教育,这属于社会培训范畴,兼具职业培训和终身培训的特点。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等联合发布的《国民财商教育白皮书》(2022年版)数据显示,从财商教育机构总量规模看,截至2021年7月底,财商教育相关企业共9998家,新增98家。
从职业培训角度看,面向成人的财商教育属于非学历教育,可让接受培训者增加金融行业知识,从终身培训角度看,可让接受培训者增强理财意识,形成合理的消费观、投资观。
二是面向学生的理财教育,这主要由学校教育提供,把理财教育作为学生生涯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自主、自强的意识,教育学生增强金融风险意识,识别并防范金融诈骗,远离网络贷、校园贷。
这两个层次的财商教育都存在问题。面向学生的财商教育还停留在简单地防诈骗宣讲,大学生“超前消费”与“校园贷”问题颇为突出,对于这一层次的财商教育,应要求学校把财商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并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模拟股市、创业大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理财意识和能力。

面向成人的财商教育,有的号称学完课程之后就可赚大钱,但并没有给投资者多少有价值的投资教育,而是通过虚假宣传、夸大培训效果牟利。这一层次的财商教育,被质疑存在无门槛、无资质、无监管等“三无”问题。
对此,首先应明确准入资质,不能任何机构、个人都可以开展财商教育,当前,财商教育几乎没有准入门槛,由此鱼龙混杂,大多以炮制的投资成功经历,来吸引投资者。
从市场角度看,面向成人的财商教育,属于“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成人应该对自己的选择负责,财商教育机构也应该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发展空间,那些没有市民选择的财商教育机构,自然也就无法立足。
但不少选择财商教育的普通市民缺乏判别能力的,很容易被忽悠掉入陷阱。不要说对财商教育机构的选择如此,就是面对完全就是诈骗的不法分子,不少人也没有识别力。这就需要明确开展财商教育的准入门槛。防止一些机构、个人打着财商教育的旗号,开展误导投资者的假冒财商教育。

财商教育属于非学历教育,但非学历教育机构也是需要有准入资质的。要对机构的基本教育能力、条件,开展财商教育的讲师,以及具体的收费管理等提出要求。
由于财商教育兼具职业培训与终身教育的特点,对财商教育进行监管的机构,适合由银监会牵头,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共同参与,研制财商教育的准入门槛、讲师资质,并明确监管体系。通过有门槛、有资质、有监管,引导财商教育走上规范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