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的财富传奇
2017-12-27 青野鸿蒙
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1930年8月30日— ) ,全球著名的投资商,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市。从事股票、电子现货、基金行业。
巴菲特是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最大股东,并担任该公司主席及首席执行官的职务。2006年6月,巴菲特承诺将其资产捐献给慈善机构,其中85%将交由盖茨夫妇基金会来运用。巴菲特此一大手笔的慈善捐赠,创下了美国有史以来的纪录。2016年2月25日,《2016胡润全球富豪榜》发布,巴菲特以4500亿人民币跃居第二。2017年3月7日,2017胡润全球富豪榜发布,巴菲特排名第二。3月20日《福布斯》公布了2017年度全球富豪榜,巴菲特排名第二。

《成为沃伦·巴菲特》这部被认为拍的最好,也是最接近他真实生活的纪录片饱受好评。原因在于,当下,网络上关于巴菲特的解读层出不穷,各色出版物也是鱼龙混杂,该片的可贵之处就在于通过对巴菲特及其身边亲朋好友的面对面采访,并结合大量史料,真实勾勒了影响巴菲特一生的外在与内在因素,而巴菲特也亲述了自己的“捡雪茄屁股”、“护城河”等投资理念。今天就让我们逐一拆解巴菲特的致富秘诀。
一、巴菲特身上的特质
1. 极度热爱阅读。从小就喜欢看各种书,报纸,年鉴等。李嘉诚说每天睡前都要坚持看半个小时书,巴菲特86岁了,依然每天阅读四五个小时。按照他儿女的说法,巴菲特在家里的多数时间都是独自一人在书房读书。他说过:我看的书都是别人能够看到的书。巴菲特十几岁开始研究股票,从技术分析到基本面分析,也正是得益于其大量的,持续不断的阅读。一个不可忽视的细节是,他能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本杰明·格雷厄姆,也是得益于此前读了他的著作,真是应了那句“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2. 专注。比尔盖茨和巴菲特这对忘年交,在他们认识的时候,比尔的父亲,给他们一人一张小卡片,请两人用一个字概括自己成功的要诀,他们都不约而同的写下同一个字:Focus,就是专注。这一点在影片中的一个细节中也有体现,妻子需要巴菲特到厨房拿某一厨具,他把厨房翻个遍还是傻傻分不清楚妻子要的厨具到底是什么—皆因巴菲特把时间都用在了自己最专注的事情上了。
3. 对数字极为敏感。片头开场便是洒落的瓶盖,如果时光回溯到1939年,9岁时的巴菲每天都会和小伙伴每天去数加油站饮料贩售机里掉出来的瓶盖数,这是他对数字敏感的起源,如今已经86岁的巴菲特,依然记得1930年奥马哈人口的准确数字,按他的话说就是:有些数字就是会印在你脑海中,你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们暂且将其称之为“天赋”吧。

4. 坚定的务实主义者。他的办公室和家都很普通,见不着各种金碧辉煌浮夸的装饰,倒是放了不少有纪念意义的物件,比如1930年股票崩盘时的报纸,比如他为了克服羞于当众演讲而去参加课程培训,甚至连每天早餐花费都要与市场挂钩。再如,他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只有25人,没有律师、没有战略规划师、没有公关部或人事部。
5. 正直。芒格评价他说巴菲特耻于用欺骗的手段来赚钱。他在收购所罗门兄弟之后,所罗门爆出丑闻,他对员工这么讲:公司赔钱我可以理解,但是坏了公司的名誉,我不能姑息。
二、生命中的贵人:

1、父亲——霍华德巴菲特,他父亲是股票交易员出身,后来又创建公司,做到共和党国会议员。童年时期,巴菲特在父亲的书房第一次看了投资学的书,很快又看完了书架上所有的书。可以说,做金融的父亲,给了他从小接触商业,投资这些天然的土壤并给予他宽松的成长环境。他也一直保持对父亲本人的崇拜,办公室的墙上一直挂着父亲的照片。

2、母亲,她的母亲很擅长数学,毋庸置疑,巴菲特对数字敏感的特质应该源于母亲的基因。

3、妻子——苏茜,用巴菲特的话来说,她非常得善解人意,照顾孩子和家庭,让他全身心投入自己的投资事业。但是苏茜和他其实一直存在一个巨大分歧,妻子一直认为应该拿出这些钱去做慈善,而巴菲特是一个崇拜"复利"概念的人,他认为赚的钱应该投入到新的投资中,这样才能产生新的收益。当妻子去世后,巴菲特决定捐出自己绝大部分财产,大部分给比尔梅林基金会,小部分给以她妻子名字命名的基金会,由他们的三个孩子搭理,由此可见,妻子对巴菲特的财富影响深远。
4、良师——格雷厄姆,价值投资概念的提出者,巴菲特在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读书时的老师,格雷厄姆是价值投资理论的提出者和早期实践者。巴菲特是该理论的完美实践者,并让价值投资名扬天下。

5、益友——芒格和比尔盖茨。巴菲特认为他见过最聪明的人就是芒格,早期的巴菲特投资策略是只买便宜的股票,而芒格的出现影响并改变了他的选择,会去选择有价值的骨片,就是只要股票的价格低于公司实际的价值,就可以买入。芒格和巴菲特一样极度热爱阅读,脑袋里装满了各种厉害的思维模式。芒格也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他的思维模式和书都影响了很多人。如果说格雷厄姆教会了巴菲特价值投资,那么芒格帮巴菲特进一步完善了价值投资。
三、幸运:
巴菲特认为自己是一个很幸运的人,这不是自谦而是事实,要知道,1930年能够出生在美国就已经是很幸运的事了,这在当时是1/40的概率,同时他又是男生,这又是1/80的概率了,他的一生真的很幸运,而他的成就也对得起这份幸运。所以最后被问到是否害怕死亡时,他很坦然,表示自己的一生过得像电影,很满足。

巴菲特说自己想当老师。我相信,巴菲特在对围在他面前的一群学生面前说起的这段话一定是肺腑之言,也是最能引发感触的:
你可以选一辆车,任何颜色,任何牌子,任何车型,选定就你就可以得到这辆车,但是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你一生只能用这一辆车,那你一定会非常爱惜,非常好的保养它。
我们这辈子,当然不会只有一辆车,但是我们这辈子,只有一个身体,一副头脑,它们要陪伴你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