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日报:高品质和挖掘精神
2018-3-12 青野鸿蒙
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创刊于1889年,以超过200万份的发行量成为美国付费发行量最大的财经报纸。这份在美国纽约出版的报纸,着重在财经新闻的报道,其内容足以影响每日的国际经济活动。《华尔街日报》的读者主要为政治、经济、教育和医学界的人士,金融大亨和经营管理人员以及股票市场的投资者,其中包括20万名的董事长、总经理。美国500家最大企业的经理人员绝大部分订阅此报。2007年6月,华尔街日报被新闻集团收购。2016年10月,《华尔街日报》已经开始采用买断员工合同的方式进行“自愿裁员”。

《华尔街日报》是一家以财经报道为特色的综合性报纸,侧重金融、商业领域的报道,在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力,日发行量达200万份。同时出版了亚洲版、欧洲版、网络版,每天的读者大概有2000多万人。《华尔街日报》新闻舆论通过尖利的笔锋净化着商业市场,正是它的舆论监督让商业公司不能为所欲为。
《华尔街日报》的报导风格以严肃见长。报纸上绝大部分为文字报导,插图新闻很少,相比以活泼著称的《今日美国》形成鲜明对照。《华尔街日报》始终是美国最高端的报纸,其读者群的平均家庭年收入是15万美金。
《华尔街日报》以深度报导见长,对题材的选择也非常谨慎。该报的记者选题的平均周期为六个礼拜。1999年,美国《哥伦比亚新闻评论》评选“走向21世纪的美国21种最佳报纸”,《华尔街日报》名列第三,原因在于“其调查性报导所保持的高品质和挖掘精神”。到2004年底,《华尔街日报》的日均发行量约为180万份。

一、历史沿革:
1、创立初期
1882年,三位年轻的记者查尔斯·亨利·道(Charles Henry Dow)、爱德华·琼斯(Edward Jones)和查尔斯 ·博格斯特莱斯(Charles Bergstresser) 创立了道琼斯公司。1889年7月8日出版的《华尔街日报》
1889年,随着业务的发展,公司职员增加到了50位,于是决定将原来的仅编写《致读者下午信》的小规模经营改变为出版报纸,并且依照华尔街命名为《华尔街日报》。就这样,《华尔街日报》于1889年7月8日问世,它有4个版面,当时每份的售价为两美分。

2、巴伦/班克罗夫特时代
1902年,已在道琼斯工作多年,并曾经是第一位驻外记者的克莱伦斯·巴伦(Clarence W. Barron)在查尔斯 ·道过世后买下了公司的控制权。当时《华尔街日报》的日发行量为7000份。1920年,报刊的发行量增至18,750份。随后,巴伦先生又引进了全套现代化的印刷设备,拓展了新闻收集业务。到了20世纪20年代末期,《华尔街日报》的日发行量已达5万份之多。1928年,克莱伦斯·巴伦的女婿休·班克罗夫特(Hugh Bancroft)接管杂志的经营。1929年,《华尔街日报》太平洋海岸版开始发行,8天之后美国股市崩盘。
1931年,巴尼·基尔格尔担任该报主编,《华尔街日报》正式进入了发展壮大的黄金时期。这位主编在任期间,对报纸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内容包括:在不影响表意的前提下,用平实的语言报导商业信息;提供对来自政府的新闻的详细报导;避免使用艰深晦涩的商业术语和行话;扩大报道范围,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的报道等等。这些改革措施奠定了《华尔街日报》后来发展中的一贯风格。基尔格尔去世的时候,报纸的日均发行量超过了100万份,并且成为全国性的主流大报,对美国和全世界的商业、金融领域产生了巨大而持续的影响。

3、吉尔格里革命
1941年,伯纳德·吉尔格里(Bernard Kilgore)被任命为《华尔街日报》主编,当时年仅32岁。在任期之内,吉尔格里创作了现代首页设计,并将出版范围扩大至全美。1947年,《华尔街日报》获得自己的首项普利策文学奖。1948年,《华尔街日报》推出了西南部版。1951年,《华尔街日报》推出了中西部版。1953年,《华尔街日报》停止发行周六版,因为纽约证券交易所周六休市。1966年,《华尔街日报》的发行量超过了100万,增加了对社会问题、科技、教育和外交方面的内容,与此同时,对商业新闻的报道也有所改进。
4、菲利普的扩张
20世纪70年代,道琼斯跨入了电子出版的新领域,收购奥特维报系大大提高了其在美国出版界的声誉。于1976年出版了《亚洲华尔街日报》。《亚洲华尔街日报》是第一份面向广大亚洲读者的、以商业经济新闻为主的综合性日报。 1979年:《华尔街日报》成为美国订阅发行量最大的报纸。
20世纪80年代,《华尔街日报》的发行量超过了200万份。接着,通过购买德励财经着力推出了数据库、电视报道和实时市场数据传递等一系列服务。此外,《华尔街日报欧洲版》于1983年在布鲁塞尔创刊。截至1985年,11人获普利策奖。读者主要为企业界和金融界高、中层管理人员及个人拥有有价证券总额在60万美元以上的投资者。订户平均家庭年收入超过10万美元。

5、皮特·卡恩时代
1992年与赫斯特集团合作出版《财智月刊》(SmartMoney)-《华尔街日报》的个人理财杂志;1994年出版的《华尔街日报专刊》以及1996年启动的华尔街日报网络版。1999年6月, 道琼斯公司和Von Holtzbrinck 集团就 《华尔街日报欧洲版》和德国商业报刊Handelsblatt换股事宜达成协议。所有这一切都成为公司全球化发行计划的重要举措。1999年9月,着重转载《华尔街日报》有关个人投资理财及职业生涯文章的《华尔街日报周日版》开始在美国各大城市的周日报刊上发行。2005年,道琼斯以5.28亿美元价格收购了MarketWatch;同年9月17日《华尔街日报》重新推出周末版,并对海外版进行改版。
2007年,《华尔街日报》获得两项普利策奖,总数达到33项。马库斯·布兰奇利(Marcus W. Brauchli)取代保罗·斯特格尔就任主编;默多克提交每股60美元的收购报价。被收购(2007年至今)。2007年6月28日,《华尔街日报》记者和编辑拒绝上班。此举是在抗议新闻集团董事长默多克收购母公司道琼斯以及公司修改劳动契约的计划。报纸在亚特兰大、波士顿、芝加哥、达拉斯及其它地方的编辑部几乎没人来上班。该记者拒绝透露他的姓名,他担心如果道琼斯被默多克的新闻集团买下后会遭到报复。

但其他一些记者已经公开对默多克的收购行为表示强烈不满,认为新闻集团很可能难以保证《华尔街日报》今后的新闻报道客观公正性。然而,被新闻集团大亨默多克收购之后,《华尔街日报》并没有如预想中销量大跌,新闻质量下降,相反,在他的带领下,《华尔街日报》如默多克所预期的那样和《纽约时报》在全方位展开了正面竞争。在保留绝大部分编辑骨干的同时,汤姆逊擢升热拉尔·贝克成为自己的副手,他们两人一并推进了《华尔街日报》的报道传统变革。这份报纸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摒弃了传统的长篇分析评论文章,转而成为默多克一直所期望的那种关注突发新闻和头版冲击力的媒体形态。凭借这一平台,默多克在美国新闻和社会界迅速建立影响力。默多克通过《华尔街日报》对《纽约时报》以及其他传统美国新闻媒体带来强劲的冲击,具有标志意义的传统分析性报道在其他媒体也迅速变得销声匿迹。到2009年第三季度,《华尔街日报》的发行量正式超过《今日美国》,达到惊人的202万份,成为美国发行量最大的日报媒体。

二、《华尔街日报》版面结构
通常《华尔街日报》共有96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美国特写、国际商业新闻、美国政治经济报导;
第二部分:健康、媒体、工业、科技领域的报导;
第三部分:理财与投资,国际金融市场分析;
第四部分:个人投资,文化报道(星期二至星期四刊印);
第五部分:各类咨询,包括房地产、旅游等(星期五刊印)。

三、《华尔街日报》风格
《华尔街日报》的报道风格严肃。报纸上绝大部分为文字报道,图片新闻较少,和以活泼著称的《今日美国》形成鲜明对照。该报以深度报道见长,对题材的选择也非常谨慎,其记者选题的平均周期为6周。1999年,《华尔街日报》以“其调查性报道所保持的高品质和挖掘精神”入选《美国哥伦比亚新闻评论》评选的“走向21世纪的美国21种最佳报纸”。

四、《华尔街日报》改版
《华尔街日报》曾于2005年和2007年进行改版。改版后报纸的一个显著改变是更为强调独家、独到,80%的新闻内容将集中于“意义何在”,超越了仅仅报道“何时发生”的层面。
改版后,《华尔街日报》的内容和版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内容方面:新增的内容包括前瞻性的“即日日程”,提醒读者当日晚些时候将要发生的时间的意义;还有“灵通读者”,
默多克版《华尔街日报》明推体育新闻
提供华尔街日报之外的重要视点;另外为增强读者群体的参与,扩大了“编辑信箱”的版面,“个人生活与理财”版对文化的报道将扩大一倍。版式方面:报纸的大小更易于携带和拿在手中阅读,更为突出的标题帮助读者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取更多信息:概要框更加一目了然,示意图的改善增强了视觉交流。另外改版后的报纸与网络形成了更好的融合:报纸将精简记录昨日之事的报道,将更详尽的版本放在网络版上。从报纸金融数据中精选出的数据将可以免费从网上获取。创新性的功能包括股票和指数的快速扫描和绘图功能,嵌入式新闻标题,以及重要市场消息的电子邮件提示,另外,网上还推出一系列免费博客。

五、《华尔街日报》写作特点
华尔街日报体——是《华尔街日报》头版上常见的一种新闻写作形式,即在报道非事件性新闻时,开头往往先讲一个与新闻主题有关的人物故事,通过这个人引出所要报道的新闻,进而一步步展开、深化新闻主题,使本来抽象、枯燥的非事件性新闻,因人物的介入变得容易赢得读者的注意,以人情味提高传播效果。
在结构上一般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人性化的开头,即与新闻主题有关的人物故事;
第二部分,过渡,即从人物与新闻主题的交叉点切入,将真正的新闻内容推到读者眼前;
第三部分,展开,即集中而有层次地阐述新闻主题;
第四部分,回归人物,即重新将人物引入新闻,交代此人与新闻主题的深层关系。

六、《华尔街日报》读者人群
《华尔街日报》的读者绝大多数属高收入、高学历、高职位一类,定位是比较高的。从教育水平来看,读者最少应具有大学毕业文凭;从行业来看,读者应包括企业主管、金融专业人士、学术研究界人士、政府官员等。据《华尔街日报》的全球新闻编辑布罗奇称,《华尔街日报》读者的平均年龄大约在40至50岁,因为他们大多都是跨国公司的管理人员和金融市场的参与者,通常会经过几乎很固定的学习、工作、再学习、再工作的成长之路,所以尽管也有一些年轻的读者,但是更多的是一些事业固定、中年以上的企业管理者。布罗奇曾到一些知名的研究机构、大企业及金融机构采访时发现,他们接待室里摆放较多的是《华尔街日报》(主要是供来客等人时阅读),这从一个方面也体现了有关机构的档次。
美国有些重点商学院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甚至要求MBA学生在校期间每人必须订阅一份《华尔街日报》。学校要求这样做不是出于与《华尔街日报》订有什么合作协议和从《华尔街日报》那里得到什么好处,而完全是自发行为,因为学校觉得《华尔街日报》的许多内容都是MBA学生课外阅读的好材料。

四、《华尔街日报》的办报理念
无论如何改版,有一个理念却是《华尔街日报》从未改变过的,那就是“独立办报”,从道·琼斯创始初期至今,报纸一直恪守“正确使用真理”的座右铭。日报的编辑誓言是:“不为广告或任何投机、宣传的利益控制”。正是这种理念使得日报的影响力与《纽约时报》不相上下,成为主流报纸的典范。
作为一家享誉全球一百多年的财经类报纸,质量是制胜的根本,《华尔街日报》在追求新闻质量上可谓不遗余力。
日报头版上每天都有一篇几千字的长篇报道。据该报副总编辑介绍,这些长文章都是花费几个月做出来的。一般的专题报道需要一到三个月,有的需要半年时间,还有的需要几个人合作去做。初稿写成后,要几经改写才能最终定稿。报社对新闻写作手法要求历来非常严格,从巴伦时期提出的写作原则到基尔格尔成立“写作线”,形成了文风严谨又不艰涩的报道,“华尔街日报体”为众多新闻从业者推崇备至。

信息源是新闻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了保证新闻源的高度可信性,《华尔街日报》的信息来源于美国和世界上著名的证券交易机构,权威的政府发布部门或著名信息发布部门,言论分析来自权威人士(解读)。
为了培养市场,抓住未来的读者,《华尔街日报》放下身段,从娃娃抓起。自1991年起,该报设立《华尔街日报》教室版,每月一期,专门刊登学生感兴趣的文章。截至2009年,全美国有5200所中学的学生参加学习《华尔街日报》教室版,其发行量达16万4000份。

在美国,纽约市通过全美三大广播网控制着2139家电台和电视台,通过《纽约时报》 、《华尔街日报》、《时代周刊》、《新闻周刊》等出版媒体影响全国的舆论界,几乎左右全国的新闻和娱乐。美国学者尼尔·R·彼尔斯说过:"纽约的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书籍和时装,年复一年地塑造和影响美国人的思想,美国任何其它力量都无法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