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资本

News

吴晓波《激荡三十年》

日期: 2021-11-23
浏览次数: 8

                                                       吴晓波《激荡三十年》

                                                           2021-11-23   青野鸿蒙


“要想往前看,先要往后看。”叶剑英的话,用来形容《激荡三十年》一书的核心价值并不为过。从2005年下半年到2008年初,吴晓波用两年半的时间写完上、下两卷书,是十多年财经记者的积累,是查阅上千万字原始资料的累积,更是一种坚持的价值体现。


人们总是习惯仰视成功,对一年多时间《激荡三十年》就能销售60万册投以羡慕的眼光,却不知道那背后的辛苦--心理上的苦,这支笔不轻,毕竟,这不仅仅是第一本完整记录和剖析中国三十年商史的书,里面更有一份历史责任感。用晓波自己的话来说“常常就觉得自己好像一个盗墓者,风黑云高之夜,在硬土里用指甲一点点挖一个脆弱的瓷器,那份辛苦真不足与外人道。”


 

吴晓波《激荡三十年》



内容推荐


  尽管任何一段历史都有它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可是,1978年—2008年的中国,却是最不可能重复的。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里,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日渐瓦解了,一群小人物把中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试验场,它在众目睽睽之下,以不可逆转的姿态向商业社会转轨。


  本书作者没有用传统的教科书或历史书的方式来写作这部著作,而是站在民间的角度,以真切而激扬的写作手法描绘了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年代走向市场、走向世界的成长、发展之路。改革开放初期汹涌的商品大潮;国营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这三种力量此消彼长、互相博弈的曲折发展;整个社会的躁动和不安……整部书稿中都体现得极为真切和实在。作者用激扬的文字再现出人们在历史创造中的激情、喜悦、呐喊、苦恼和悲愤。


  作者不是将一些事件、人物孤立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他笔下的历史是可以触摸的,是可以被感知的,它充满了血肉、运动和偶然性。他把人物和事件放在一个国际和国内的政策、社会和当时的现实这样的大背景中,以整体和个别相结合的描述手法,将一部中国企业的曲折发展历程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过去的三十年是如此的辉煌,特别对于沉默了百年的中华民族,它承载了太多人的光荣与梦想,它是几乎一代人共同成长的全部记忆。


本书为上卷,记载1978-1992年间的企业变革。


 

吴晓波《激荡三十年》



创作背景


大家都知道写这本书的原因,2004年,他去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悲哀地发现竟然没有一份史料可以对美国人介绍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中国的商业思想和脉络到底如何形成的,其经验和教训是什么。


  他起了写书的念头,知道艰巨而庞杂,更知道“越难的事情越有价值”。写这本书的难度不在于写, 而在于怎么写,写什么。首先,到底是按编年体写,还是按人物列传写。其次,选哪些企业家写,说哪些事?还有一个困扰:90年代之前的资料太少,90年代后的资料又太多,千头万绪……听上去他只用了2年时间写作,可经验和资料的准备却有十年之功。一些企业家都是他做财经记者时采访过的,写时资料信手拈来,才给人栩栩如生的感觉。写人物最忌讳用干枯的资料的堆积,读者记住的常常是一些生动的细节,比如潘宁用手锤等简陋工具打造出中国第一台冰箱那天,雷雨交加,他一个人冲进大雨中号啕大哭,到最后他彻底离开科龙,移居加拿大,只说了一句“纵横家电愤争先”,把一个企业家命运的起落之无奈描绘的淋漓尽致。再比如,2004年柳传志决定收购IBM,在北大93个总裁班上问:“有多少人看好这次并购?”只有3个人举手。事后,柳传志说:“我当时心里真的是一凉。”这段小故事人性味十足,即使老道如柳总,在做关键性决定时也和常人一样忐忑不安。


  一本书能卖到5万册可能是宣传和运气,但卖到60万册就有它的道理。对于一些相对事情比较复杂的年份,如1995年,因为中国企业界发生太多的事情, 他巧妙的用资本产权来作为逻辑主线,“现在看来是对了,顺理成章,而且抓到了核心”。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无处不在的人文关怀,1994年的企业史人物里,他重墨写了白芳礼,一个蹬三轮车的老汉,累计捐款35万,最后身无分文地离开这个世界。人们曾用一句令人动容的句子“总有一种平凡,让我们泪流满面”来纪念他,但14年过去了,能够记得并记录的应是一颗善良的灵魂。


  《激荡三十年》只是一个开始,写的时候他就发现“很多东西不是三十年的产物,中国商业有它内在的血脉。”这个血脉的梳理就是他现在在做的事:即将出版的下一本书《跌荡100年:中国企业1870-1977》。这仍然不是最终目标,“从2000多年前春秋战国的分封制,中国商业的核心逻辑是有脉络可寻的……撰写中国2000年商业史是他的下一个艰巨任务”。


 

吴晓波《激荡三十年》



  作者简介


吴晓波,单向街图书馆创办人之一,财经作家,“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68年生人,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常年从事公司研究,现任职东方早报社。主要出版作品:《大败局》(2001年)、《穿越玉米地》(2002年)、《非常营销》(2003年)。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北大、哈佛知名教授、四大财经媒体主编联袂推荐。


  近30年来中国向世界经济大国的跃升,无疑是现代世界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中国崛起这一宏大叙事,是由千百万普通人各不相同的创业故事集合而成的。虽然人们对于这些故事的阐释差别甚大,但是我深信,让作家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把这些故事记述下来,由大众去加以解读和评论,对我们总结过去和规划未来有着极大的价值。——吴敬琏


  1978年到2008年的30年会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最精彩的华章。今天中华儿女又能因我们的经济成就昂首挺胸面向世界,这种成就是政治家智慧和企业家智慧交织的结果。吴晓波用他的心和他的笔为我们编织了这30年间大政治背景下企业和企业的“货殖列传”,我觉得其重要程度和精彩程度不亚于“本纪”。——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管理案例研究中心主任、《北大商业评论》执行主编 何志毅


  中国企业的崛起是过去30年里,世界经济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让人遗憾的是,迄今没有一部完整记录这段令人激动的时代的书籍,吴晓波先生的《激荡三十年》弥补了这个重要的空白。——哈佛大学教授、亚太区研究中心主任 劳维信


  《激荡三十年》填补了一个巨大的历史空白,同时他也是朝向未来的。他是标本也是标杆,因此将成为无数人前行的伴侣。——《第一财经日报》 总编辑 秦朔


  吴晓波敏锐地发现,过去30年中国企业的几乎所有重大机遇都只是政治变革的伴生品。未来30年,我们理应期待由更多与政治无涉的商业智慧构成中国企业的历史。——《经济观察报》总编辑 刘坚


  中国缺乏连续而主流的商业史,这让中国的崛起充满偶然与不可预见性。在眼下这个全民读史的时代,《激荡三十年》的问世提供了一种社会与企业沟通的新的方式。——《中国企业家》总编辑 牛文文


以往,但凡称得上“史”的书籍,往往给人枯燥生硬之感,但吴晓波的这本《激荡三十年》讲的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商业历史,却用冷峻的灵性之笔,描绘了一个充满刀光剑影的真实江湖,读来令人有种莫名的感慨。——《21世纪经济报道》发行人 沈灏


 

吴晓波《激荡三十年》



写史志的人,常常也因怀有历史责任感而给人凝重的印象。但吴晓波懂得举重若轻的内涵。我们在他杭州深蓝家中的采访,气氛轻松,他为人温和、细腻,得知我们没有吃中饭,拿出零食招待,每一句回答都睿智而不过火,也许,一个有绝顶才华的人最要紧的好品质就是“不因持才而妄言,历史还应由历史来回答”。


Copyright © 2005 - 2013 上海青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