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资本

News

金融学基础知识:通货紧缩

日期: 2018-02-08
浏览次数: 73

金融学基础知识:通货紧缩

 

2018-2-8 青野鸿蒙

 

通货紧缩(deflation) :当市场上流通货币减少,人民的货币所得减少,购买力下降,影响物价至下跌,造成通货紧缩。长期的货币紧缩会抑制投资与生产,导致失业率升高及经济衰退。对于其概念的理解,仍然存在争议。但经济学者普遍认为,当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连跌三个月,即表示已出现通货紧缩。通货紧缩就是产能过剩或需求不足导致物价、工资、利率、粮食、能源等各类价格持续下跌。2012年7月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6月份CPI同比上涨,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中国经济将进入通货紧缩。一是物价的普遍持续下降;二是货币供给量的连续下降;三是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全面衰退。这种观点被称为"三要素论"。

 

 

 

金融学基础知识:通货紧缩

 

 

一、通货紧缩基本含义

 

对于通货紧缩的涵义,与对通货膨胀一样,在国内外还没有统一的认识,从争论的情况来看,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

一种观点认为,通货紧缩是经济衰退的货币表现,因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特征:

一是物价的普遍持续下降;二是货币供给量的连续下降;三是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全面衰退。这种观点被称为"三要素论"。

另一种观点认为,通货紧缩是一种货币现象,表现为价格的持续下跌和货币供给量的连续下降,即所谓的"双要素论"。

第三种观点认为,通货紧缩就是物价的全面持续下降,被称为"单要素论"。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尽管对通货紧缩的定义仍有争论,但对于物价的全面持续下降这一点却是共同的。

 

 

金融学基础知识:通货紧缩

 

一般来说,单要素论的观点对于判断通货紧缩发生及其治理更为科学。这是因为,通货紧缩作为通货膨胀的反现象,理应反映物价的变动态势,价格的全面、持续下降,表明单位货币所反映的商品价值在增加,是货币供给量相对不足的结果,货币供给不足可能只是通货紧缩的原因之一,因此,双要素论的货币供给下降的界定,将会缩小通货紧缩的范围;而三要素论中的经济衰退,一般是通货紧缩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因此,用经济衰退的出现来判断通货紧缩就太晚了。根据单要素论的观点,判断通货紧缩的标准只能是物价的全面持续下降,其他现象可以作为寻找成因,判断紧缩程度等的依据,但作为通货紧缩的构成要素是不妥的。

 

 

金融学基础知识:通货紧缩

 

 

二、测试指标

 

依据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萨缪尔森的表述,价格和成本正在普遍下降即是通货紧缩。也有学者将通货紧缩细分为deflation与disinflation,前者的标志是CPI(居民消费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转为负数,亦即物价指数与前一年度相比下降;后者的标志是CPI连续下降,亦即物价指数月度环比连续下降。

通货紧缩是指物价水平的全面持续下降,判断通货紧缩的程度就必须解决两个以下问题:一是用什么指标来测度物价水平的变化;二是连续下降多长时间才可看作持续下降。反映物价总水平变化的指标。

 

 

金融学基础知识:通货紧缩

 

最为常见的指标有三种:国民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即批发物价指数),消费者物价指数。而消费者价格指数又有两种:一种是同比价格指数,

另一种是环比价格指数。这两种价格指数对于判断价格走势,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又会出现差异。对于一般的分析判断,可以用同比价格指数,但据此得出的结论,对于轻度的通货紧缩可能不太准确。

对于专业分析,用环比价格指数来衡量和判断通货紧缩的出现、程度更为合理与准确,但限于统计资料的不足,用环比价格指数时要对统计数据进行专业调整。

 

 

金融学基础知识:通货紧缩

 

 

三、具体类型

 

1.想对通货紧缩和绝对通货紧缩:相对通货紧缩是指物价水平在零值以上,在适合一国经济发展和充分就业的物价水平区间以下,在这种状态下,物价水平虽然还是正增长,但已经低于该国正常经济发展和充分就业所需要的物价水平,通货处于相对不足的状态。这种情形已经开始损害经济的正常发展,虽然是轻微的,但如果不加重视,可能会有量变到质变,对经济发展的损害会加重。

绝对通货紧缩是指物价水平在零值以下,即物价出现负增长,这种状态说明一国通货处于绝对不足状态。这种状态的出现,极易造成经济衰退和萧条。根据对经济的影响程度,又可以分为轻度通货紧缩、中度通货紧缩和严重通货紧缩。而这三者的划分标准主要是物价绝对下降的幅度和持续的时间长度。一般来说,物价出现负增长,但幅度不大(比如-5%),时间不超过两年的称为轻度通货紧缩。物价下降幅度较大(比如在-5%~10%),时间超过两年的称为中度通货紧缩。物价下降幅度超过两位数,持续时间超过两年甚至更长的情况称为严重通货紧缩,上个世纪30年代世界性的经济大萧条所对应的通货紧缩,就属此类。

 

 

金融学基础知识:通货紧缩

 

2.需求不足型通货紧缩和供给过剩型通货紧缩:需求不足型通货紧缩,是指由于总需求不足,使得正常的供给显得相对过剩而出现的通货紧缩。由于引起总需求不足的原因可能是消费需求不足,投资需求不足,也可能是国外需求减少或者几种因素共同造成的不足,因此,依据造成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可以把需求不足型的通货紧缩细分为消费抑制型通货紧缩、投资抑制型通货紧缩和国外需求减少型通货紧缩。

供给过剩型通货紧缩,是指由于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在一定时期产品数量的绝对过剩而引起的通货紧缩。这种产品的绝对过剩只可能发生在经济发展的某一阶段,如一些传统的生产、生活用品(像钢铁、落后的家电等),在市场机制调节不太灵敏,产业结构调整严重滞后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绝对的过剩。这种状态从某个角度来看,它并不是一个坏事,因为它说明人类的进步,是前进过程中的现象。但这种通货紧缩如果严重的话,则说明该国市场机制存在较大缺陷,同样会对经济的正常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金融学基础知识:通货紧缩

 

3.    显性通货紧缩和隐性通货紧缩:界定通货紧缩,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而且能够用物价水平的变动来衡量,因为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一样是一种货币现象。但是如果采取非市场的手段,硬性维持价格的稳定,就会出现实际产生了通货紧缩,但价格可能并没有降低下来的状况,而这种类型的通货紧缩就是隐性通货紧缩。隐性通货紧缩的存在为我们的判断带来了困难,但并不影响我们以物价水平的变化作为通货紧缩的标准,就像隐性通货膨胀的存在,不影响我们以物价水平作为通货膨胀是否发生的判断标准一样。

 

 

金融学基础知识:通货紧缩

 

 

四、产生原因

 

尽管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发生通货紧缩的具体原因各不相同,但从国内外经济学家对通货紧缩的理论分析中,仍可概括出引起通货紧缩的一般原因:

1.紧缩性的货币财政政策:如果一国采取紧缩性的货币财政政策,降低货币供应量,削减公共开支,减少转移支付,就会使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出现失衡,出现"过多的商品追求过少的货币",从而引起政策紧缩性的通货紧缩。

2.经济周期的变化:当经济到达繁荣的高峰阶段,会由于生产能力大量过剩,商品供过于求,出现物价的持续下降,引发周期性的通货紧缩。

3.投资和消费的有效需求不足:当人们预期实际利率进一步下降,经济形势继续不佳时,投资和消费需求都会减少,而总需求的减少会使物价下跌,形成需求拉下性的通货紧缩。

4.新技术的采用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由于技术进步以及新技术在生产上的广泛应用,会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导致商品价格的下降,从而出现成本压低性的通货紧缩。

5.金融体系效率的降低:如果在经济过热时,银行信贷盲目扩张,造成大量坏账,形成大量不良资产,金融机构自然会"惜贷"和"慎贷",加上企业和居民不良预期形成的不想贷、不愿贷行为,必然导致信贷萎缩,同样减少社会总需求,导致通货紧缩。

 

 

金融学基础知识:通货紧缩

 

 

五、利与弊

 

一般来说,适度的通货紧缩,通过加剧市场竞争,有助于调整经济结构和挤去经济中的"泡沫",也会促进企业加强技术投入和技术创新,改进产品和服务质量,对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的一面。

但过度的通货紧缩,会导致物价总水平长时间、大范围下降,市场银根趋紧,货币流通速度减慢,市场销售不振,影响企业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强化了居民"买涨不买落"心理,左右了企业的"惜投"和居民的"惜购",大量的资金闲置,限制了社会需求的有效增长,最终导致经济增长乏力,经济增长率下降,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不利。由此看来,通货紧缩对经济发展有不利的一面。为此,我们必须通过加大政府投资的力度,刺激国内需求,抑制价格下滑,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

 

金融学基础知识:通货紧缩

 

与通货膨胀相反,通货紧缩意味着消费者购买力增加,但持续下去会导致债务负担加重,企业投资收益下降,消费者消极消费,国家经济可能陷入价格下降与经济衰退相互影响、恶性循环的严峻局面。通缩的危害表现在:物价下降了,却在暗中让个人和企业的负债增加了,因为持有资产实际价值缩水了,而对银行的抵押贷款却没有减少。比如人们按揭购房,通缩可能使购房人拥有房产的价值,远远低于他们所承担的债务。

 

 

Copyright © 2005 - 2013 上海青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