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独角兽IPO绿色通道开启•中国资本市场30年
2021-01-27 青野鸿蒙
三十而立,中国资本市场进入盛年。
1990年12月,中国资本市场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体制的关键转轨时代蹒跚起步,孩提之年就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大潮中探索前行,与生俱来就被赋予了改革、创新的使命,“摸着石头过河”成为了历史的必然。在三十年的发展长卷中,中国资本市场搭乘中国经济的巨轮,开始了“向上生长”的旅程,充满暗礁曲折,也充满欢欣鼓舞。它的理念和市场生态在新旧交替中不断完善创新,它的制度建设在兼顾时代性和适应性方面不断突破,行至今日,逐步构建形成了既遵循国际市场惯例又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本市场制度体系。
回望中国资本市场30年的发展史,既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渐进革新,也是一次“开弓没有回头箭”的勇敢尝试。

独角兽IPO绿色通道开启
2018年3月,独角兽概念股走红资本市场。记者统计,3月2日,沪深两市有35家公司涨停,其中包括蚂蚁金服相关概念股高伟达、合肥城建,此外,小米的相关概念股普路通、精达股份,参股独角兽公司宁德时代的上市公司华西股份也涨停。
也正是在3月2日当天,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证监会前主席肖钢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A股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服务独角兽企业上市,是新股发行核准制度的创新。
3月3日,全国人大代表、深交所总经理王建军也对媒体表示,证监会和交易所正在抓紧推进对新经济“独角兽”企业在境内市场发行上市提供条件,做试点和准备工作,深交所层面的规则准备已经基本完成,“真诚的邀请新经济企业能够留在境内,也真心的欢迎新经济企业来深交所。”
而在此前的2月28日,已经有媒体报道称,证监会对券商作出指导,包括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生物科技、云计算在内的4个行业中,对“独角兽”公司开通IPO绿色通道。
而这些独角兽背后的投资人或才是他们IPO的最大受益方。这其中包括红杉资本、BAT等投资人。在胡润研究院统计出的120家未上市的独角兽企业中,红杉资本捕获的“独角兽”数量最多,达27家,腾讯系第二,投资21家。

A股正式“入摩!
2018年,走过28年历程的A股,迎来对外开放的最重磅事件:正式纳入MSCI。这意味着,未来将有大量全球资金配置A股。
究竟会有多少?根据券商预测,A股目前只是按5%的市值因子纳入,今年会有上千亿资金流入,而未来,如果按100%纳入,将到1.8万亿左右的增量资金。
5月31日晚,MSCI宣布,中国A股纳入指数的程序进展顺利,A股从6月1日开始纳入,中国最终将在新兴市场指数中占比42%。
A股正式纳入MSCI指数,MSCI公布的最新成分股共有226只,构成的指数叫做MSCI中国A股国际通指数。

明确“三类股东”监管政策
拟IPO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第一大股东不得为“三类股东”
中国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常德鹏12日回应中国证券报记者关于“三类股东”审核相关提问时表示,2016年以来,随着新三板挂牌企业申请IPO数量逐步增多,部分企业出现了契约型私募基金、资产管理计划、信托计划等“三类股东”。鉴于“三类股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可能存在层层嵌套和高杠杆,以及股东身份不透明、无法穿透等问题,在IPO发行审核过程中予以重点关注。此前,部分在审企业对“三类股东”采取了主动清理的办法。
常德鹏说,考虑到“三类股东”问题不仅涉及到IPO监管政策,还涉及到新三板发展问题,证监会对“三类股东”问题的处理非常慎重,经反复研究论证,近期明确了新三板挂牌企业申请IPO时存在“三类股东”的监管政策,具体如下:
一是基于证券法、公司法和IPO办法的基本要求,公司的稳定性与控股股东与实际控制人的明确性是基本条件,为保证拟上市公司的稳定性、确保控股股东履行诚信义务,要求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第一大股东不得为“三类股东”。
二是鉴于目前管理部门对资管业务正在规范过程中,为确保“三类股东”依法设立并规范运作,要求其已经纳入金融监管部门有效监管。
三是为从源头上防范利益输送行为,防控潜在风险,从严监管高杠杆结构化产品和层层嵌套的投资主体,要求存在上述情形的发行人提出符合监管要求的整改计划,并对“三类股东”做穿透式披露,同时要求中介机构对发行人及其利益相关人是否直接或间接在“三类股东”中持有权益进行核查。
四是为确保能够符合现行锁定期和减持规则,要求“三类股东”对其存续期作出合理安排。
对此,东北证券新三板研究中心总监付立春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证监会对“三类股东”IPO相关问题的明确有利于A股IPO审慎风控,也有利于新三板市场健康发展。整体上来看,证监会政策既谨慎严格,又为企业在IPO之前的融资交易留下足够空间,支持企业吸引正规的、符合条件的三类股东等机构投资,而市场上不合格、不规范的投资主体可能面临更全面的清理、监管。
安信证券新三板研究负责人诸海滨表示,证监会首次正面回应“三类股东”问题,多项标准对“三类股东”而言是好事,将给新三板市场的流动性及上市带来积极影响。

资管新规发布,回购新规落地
备受关注的资产管理业务新规2018年4月27日落地。与征求意见稿相比,打破刚性兑付、禁止资金池、抑制通道业务、消除多层嵌套等严控风险的大方向没有变,过渡期则延长一年半至2020年底,确保平稳过渡。这五大焦点值得关注:焦点一,过渡期延长至2020年底;焦点二,打破刚兑严控风险方向未变;焦点三,严格规范资管产品投资非标资产;焦点四,规范资管产品杠杆水平;焦点五,消除多层嵌套限制通道业务。

30年前,深沪证券交易所相继开业,新中国证券市场的大幕徐徐拉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封闭到开放、从单一股票市场到多层次体系,中国资本市场逐步发展成为参与人数最多、市值规模名列第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显著提升、影响力辐射全球的大市场。
与欧美资本市场数百年的发展史相比,中国资本市场刚刚走过30年,时间很短,却也因此更加波澜壮阔、风光无限。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上海、成都等地就出现了股票和资本市场的雏形。1986年11月,邓小平将一张面值50元的飞乐音响股票赠送给纽约证交所董事长范尔霖,以此表达中国推进改革、对外开放的决心,一时传为美谈。1990年,深沪两家交易所开业之初,分别只有五只和八只股票挂牌交易,起步卑微,但新中国资本市场自此正式奠基,意义非同小可。
中国资本市场产生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早期市场化程度低、运行不规范等问题较为突出。比如,股票发行采用配额和审批的方式;国有股、法人股暂时不能流通;二级市场缺乏稳定资金来源,庄家操纵成风;上市公司机制转换不彻底,一些公司治理混乱,等等。这些成长中的问题,随着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逐步深化,制度的日渐完善,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化解,A股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资本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角色,也从最初谨慎试水,中间一度为国企脱困服务,升级到如今在资源配置和高质量发展中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枢纽”地位。
回顾过去30年,A股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牛熊转换,曲曲折折的K线图背后,刻画的是一个个迎难而上、砥砺前行的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