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资本

News

2007•印花税调整为千分之三•中国资本市场30年

日期: 2021-01-11
浏览次数: 28

                                    2007•印花税调整为千分之三•中国资本市场30年

                                                                  2021-01-11   青野鸿蒙


三十而立,中国资本市场进入盛年。


1990年12月,中国资本市场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体制的关键转轨时代蹒跚起步,孩提之年就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大潮中探索前行,与生俱来就被赋予了改革、创新的使命,“摸着石头过河”成为了历史的必然。在三十年的发展长卷中,中国资本市场搭乘中国经济的巨轮,开始了“向上生长”的旅程,充满暗礁曲折,也充满欢欣鼓舞。它的理念和市场生态在新旧交替中不断完善创新,它的制度建设在兼顾时代性和适应性方面不断突破,行至今日,逐步构建形成了既遵循国际市场惯例又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本市场制度体系。


回望中国资本市场30年的发展史,既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渐进革新,也是一次“开弓没有回头箭”的勇敢尝试。


 

 2007•印花税调整为千分之三•中国资本市场30年



印花税调整为千分之三


为进一步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决定从2007年5月30日起,调整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由现行1‰调整为3‰。即对买卖、继承、赠与所书立的A股、B股股权转让书据,由立据双方当事人分别按3‰的税率缴纳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


 

 2007•印花税调整为千分之三•中国资本市场30年



贵州茅台股价首次突破百元大关


2007年10月16日,党的“十七”大召开,沪市突破6000点,最高到达6124.04点,成为上证指数历史以来的最高点位。


 

 2007•印花税调整为千分之三•中国资本市场30年



S股涨跌幅受限5%开始实施


两市所有未股改公司股票开始实施差异化交易制度,具体措施为借鉴ST、*ST股票的交易制度差异化办法,其涨跌幅比例统一限定为5%。另据了解,将未股改公司调整出成分指数样本以及对其进一步采取差异化竞价交易也将在适当时候推出。 


  据本报信息部统计显示,目前尚未完成股改的上市公司共计194家,其总市值为4190.07亿元,占两市总市值的4.71%,其中有91家为ST或*ST公司。有业内人士认为,S股即便是面临着5%的差别化交易制度,也未必能够迅速完成股改。如S哈药能否顺利进入股改程序,关键在于南方证券持股比例的解决。而且,目前S股中有91家属于ST股,其交易涨跌幅限制本身就是5%。 


  不过,也有分析人士认为,上述交易制度上的“特殊待遇”对诸如中石化系的S仪化、S上石化、S江钻等上市公司可能会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从而加速推出新一轮次的股改对价方案。 


  统计还显示,剩余的103家非ST公司中,已经启动股改程序的又占到三分之二之多,上述个股只有在第一次复牌短暂交易时间里面临5%的涨跌幅限制。因此,实际上,目前两市仅有40家未股改公司将比较明显地受涨跌幅5%的限制。其中,沪市为18家,深市则为22家。 


  据了解,对未股改公司的差异化交易限制还将包括调整指数样本股遴选标准,即在调整样本股时剔除未股改公司。这主要是因为在目前的上市公司总体比例中,未股改公司所占比例很小,已处于市场主流之外,从各方面来讲都不具有指数样本股的代表性,如继续留在指数样本中,容易对投资者形成误导。数据显示,上述未完成股改的194家企业中还有S深发展A、S南航等14家公司,这些公司是沪深300等指数样本股,若不加快启动股改,则有可能将被调出指数样本股行列。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基金公司的投资策略也将产生影响。此外,对未股改公司股票进一步采取差异化的竞价交易方式也将在适当的时机予以推出。 


业内人士表示,在股改推进过程中,有关方面也曾多次表示已股改和未股改公司要区别对待,未股改或拒不股改的公司将逐步被边缘化。采取差异化制度安排是对未股改公司边缘化的一项具体措施和体现,将有利于继续巩固和扩大股改成果,夯实资本市场的长远稳定发展的基础,也必将成为一种全新的市场趋势。 


 

 2007•印花税调整为千分之三•中国资本市场30年



2007年6月20日QDII制度开始实施


2007年6月20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境外证券投资管理试行办法》和相关通知,QDII制度开始实施。


 

 2007•印花税调整为千分之三•中国资本市场30年



2007•中国证券市场大事记


2007年1月9日,沪深股市总市值首次突破10万亿大关。


2007年1月22日,日成交额超1000亿元,百元股在阔别5年多后再现。


2007年2月27日,“黑色星期二”拉开了中国资本市场与全球金融市场互动的序幕。


2007年5月30日,国家半夜上调印花税税率导致“5.30”大跌。印花税由千分之一调整为千分之三,调整幅度超出市场预期。当天,两市大盘大幅跳水,沪指收盘报4053.09点,下跌281.84点,成交2712.94亿元;深成指报12627.15,跌829.45点,成交1393.14亿元。两市900余只股票跌幅超过9%。


2007年6月20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境外证券投资管理试行办法》和相关通知,QDII制度开始实施。


2007年8月23日,上证综指达到5000点。


2007年10月15日,上证综指突破6000点。


 

 2007•印花税调整为千分之三•中国资本市场30年



30年前,深沪证券交易所相继开业,新中国证券市场的大幕徐徐拉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封闭到开放、从单一股票市场到多层次体系,中国资本市场逐步发展成为参与人数最多、市值规模名列第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显著提升、影响力辐射全球的大市场。


与欧美资本市场数百年的发展史相比,中国资本市场刚刚走过30年,时间很短,却也因此更加波澜壮阔、风光无限。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上海、成都等地就出现了股票和资本市场的雏形。1986年11月,邓小平将一张面值50元的飞乐音响股票赠送给纽约证交所董事长范尔霖,以此表达中国推进改革、对外开放的决心,一时传为美谈。1990年,深沪两家交易所开业之初,分别只有五只和八只股票挂牌交易,起步卑微,但新中国资本市场自此正式奠基,意义非同小可。


中国资本市场产生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早期市场化程度低、运行不规范等问题较为突出。比如,股票发行采用配额和审批的方式;国有股、法人股暂时不能流通;二级市场缺乏稳定资金来源,庄家操纵成风;上市公司机制转换不彻底,一些公司治理混乱,等等。这些成长中的问题,随着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逐步深化,制度的日渐完善,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化解,A股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资本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角色,也从最初谨慎试水,中间一度为国企脱困服务,升级到如今在资源配置和高质量发展中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枢纽”地位。


回顾过去30年,A股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牛熊转换,曲曲折折的K线图背后,刻画的是一个个迎难而上、砥砺前行的脚印。



Copyright © 2005 - 2013 上海青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