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6.24”行情•中国资本市场30年
2021-1-3 青野鸿蒙
三十而立,中国资本市场进入盛年。
1990年12月,中国资本市场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体制的关键转轨时代蹒跚起步,孩提之年就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大潮中探索前行,与生俱来就被赋予了改革、创新的使命,“摸着石头过河”成为了历史的必然。在三十年的发展长卷中,中国资本市场搭乘中国经济的巨轮,开始了“向上生长”的旅程,充满暗礁曲折,也充满欢欣鼓舞。它的理念和市场生态在新旧交替中不断完善创新,它的制度建设在兼顾时代性和适应性方面不断突破,行至今日,逐步构建形成了既遵循国际市场惯例又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本市场制度体系。
回望中国资本市场30年的发展史,既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渐进革新,也是一次“开弓没有回头箭”的勇敢尝试。

市场爆发井喷式“6.24”行情
2002年6月24日,受停止减持国有股等利好消息刺激,沪深股市出现井喷行情,沪深股指分别上涨9.25%和9.34%,当日两市共成交817亿元,创下沪深股市有始以来的单日天量;两市有近900只股票达到涨幅限制。

2002年6月24日 国务院叫停国有股减持
国务院决定,除企业海外发行上市外,对国内上市公司停止执行《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关于利用证券市场减持国有股的规定,并不再出台具体实施办法。
财政部和证监会发言人指出,国有股减持是一项重要的改革举措,方向是正确的,符合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促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但国有股减持是一项探索性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制定出系统性的、市场广泛接受的国有股减持的实施方案。同时,国家设立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通过国家财政拨款和海外上市时的上缴等形式目前已达到相当规模,近期社会保障资金基本平衡,每年需补充的现金量不大,没有必要通过国内证券市场减持套现来筹集资金。鉴于上述原因,国务院作出了停止通过国内证券市场减持国有股的决定。
财政部和证监会发言人进一步指出,从我国实际国情出发,逐步建立起资金雄厚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是一项稳定社会、促进改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要工作。停止通过国内证券市场减持国有股后,为了增强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实力,除继续采取国家财政增加拨款等方式外,有关部门将进一步研究,把部分国有股划拨给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这部分划拨的国有股不在证券市场上减持套现。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可以在需要时,通过分红、向战略投资者协议转让等形式来充实社保资金。

中国证监会勒令大连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停业整顿
中国证监会2002年发出通知,决定对大连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进行停业整顿。
证监会表示,鉴于大连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严重违规经营,为了维护证券市场及金融秩序稳定,保护投资者和债券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和国家有关规定,决定会同辽宁省及大连市人民政府成立停业整顿工作组,从2002年9月7号起,对该公司实施停业整顿。停业整顿期间,该公司下属的证券营业部由大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托管,继续经营。

政策背景
《证券公司管理办法》出台
2002年1月8日,证监会公布《证券公司管理办法》。《办法》规定,综合类证券公司需要设立专门从事某一证券业务的子公司,综合类证券公司持有子公司股份不得低于51%,不得从事与控股子公司相同的业务;受托投资管理业务的子公司和投资银行类子公司,其注册资本不少于5亿元;证券公司不能从事B股自营业务买卖。
上市公司增发新规定正式实施
经广泛征求意见后,证监会正式颁行了《关于上市公司增发新股有关条件的通知》,对增 发的条件作出补充规定:公司申请增发时,其门槛数据线应满足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加权平 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低于10%,且最近一个年度不低于10%的要求,但对涉及重大重组 的公司重组后首次申请增发新股的,其收益率指标仍设为6%,且募集资金量可超过公司上 年度末经审计的净资产值。

2002•中国证券市场大事记
2002年6月23日,国务院决定,除企业海外发行上市外,对国内上市公司停止执行关于利用证券市场减持国有股的规定,并不再出台具体实施办法。
2002年6月24日,市场爆发井喷式“6.24”行情。
2002年11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这标志着我国QFII制度正式启动。

30年前,深沪证券交易所相继开业,新中国证券市场的大幕徐徐拉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封闭到开放、从单一股票市场到多层次体系,中国资本市场逐步发展成为参与人数最多、市值规模名列第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显著提升、影响力辐射全球的大市场。
与欧美资本市场数百年的发展史相比,中国资本市场刚刚走过30年,时间很短,却也因此更加波澜壮阔、风光无限。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上海、成都等地就出现了股票和资本市场的雏形。1986年11月,邓小平将一张面值50元的飞乐音响股票赠送给纽约证交所董事长范尔霖,以此表达中国推进改革、对外开放的决心,一时传为美谈。1990年,深沪两家交易所开业之初,分别只有五只和八只股票挂牌交易,起步卑微,但新中国资本市场自此正式奠基,意义非同小可。
中国资本市场产生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早期市场化程度低、运行不规范等问题较为突出。比如,股票发行采用配额和审批的方式;国有股、法人股暂时不能流通;二级市场缺乏稳定资金来源,庄家操纵成风;上市公司机制转换不彻底,一些公司治理混乱,等等。这些成长中的问题,随着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逐步深化,制度的日渐完善,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化解,A股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资本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角色,也从最初谨慎试水,中间一度为国企脱困服务,升级到如今在资源配置和高质量发展中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枢纽”地位。
回顾过去30年,A股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牛熊转换,曲曲折折的K线图背后,刻画的是一个个迎难而上、砥砺前行的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