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正式实施•中国资本市场30年
2020-12-30 青野鸿蒙
三十而立,中国资本市场进入盛年。
1990年12月,中国资本市场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体制的关键转轨时代蹒跚起步,孩提之年就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大潮中探索前行,与生俱来就被赋予了改革、创新的使命,“摸着石头过河”成为了历史的必然。在三十年的发展长卷中,中国资本市场搭乘中国经济的巨轮,开始了“向上生长”的旅程,充满暗礁曲折,也充满欢欣鼓舞。它的理念和市场生态在新旧交替中不断完善创新,它的制度建设在兼顾时代性和适应性方面不断突破,行至今日,逐步构建形成了既遵循国际市场惯例又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本市场制度体系。
回望中国资本市场30年的发展史,既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渐进革新,也是一次“开弓没有回头箭”的勇敢尝试。

《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正式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为了规范证券发行和交易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制定的法律。由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于1998年12月29日修订通过,自1999年7月1日起施行。
国有股减持政策公布,将通过配售方式实现
1999年10月27日有关减持国有股的相关政策公布,国有股减持将通过配售方式实现, 年内选择两家企业进行试点,配售金额合计在5亿元左右。

广东国投公司破产案
1992年以来,广东国投公司由于经营管理混乱,存在大量高息揽存、账外经营、乱拆借资金、乱投资等违规经营活动,导致不能支付到期巨额境内外债务,严重资不抵债。1998年10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关闭广东国投公司,并组织关闭清算组对其进行关闭清算。清算查明,广东国投公司的总资产为人民币214.71亿元,负债人民币361.65亿元,总资产负债率达168.23%,资不抵债人民币146.94亿元。
1999年1月,广东国投公司及其部分子公司向法院申请破产。经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最终确认,广东国投公司破产案的债权人共计200家,债权金额总计人民币202.2317亿元。
2003年2月28日,广东高院裁定,终结广东国投公司破产案破产程序,清算组向广东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办理广东国投公司的注销登记,保留清算组完成追收广东国投公司破产财产、追加分配等善后事宜。
2017年6月29日,广东高院支持相关机构拍卖转让广东国投公司对子公司广信房地产公司持有的100%股权和债权,成交价551亿余元。拍卖价款完税后,对破产债权进行追加分配,破产债权得以全额清偿。
社会背景
1997年下半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正面冲击广东国投主要债权人所在的日本和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与此同时,世界各国收缩对外投资,纷纷要求广东国投偿付对外到期债务。
广东国投公司361亿元人民币债务80%以上借自日本、美国、德国、瑞士、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130多家著名银行。广东国投公司破产消息一出,立即在全球金融市场掀起轩然大波,被国际金融界称为“广信事件”。

意义及影响
广东国投公司破产案创下了中国当时破产审判历史上的多个纪录:破产标的额最大(209.4亿元);单笔破产财产破产价最高(11.3亿元);债权人分布地域最广,80%的债权人为境外、国外债权人;申报的债权最多(387亿元);债权清偿率为12.52%,被称为“债权清偿率最高的经典案例”。
广东国投公司破产案是我国首例非银行金融机构破产案,折射出中国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转型期的阵痛,也使中国金融业真正走向了市场化,中国破产司法走向了世界舞台,标志着中国法治进入新纪元。
广东法院在审理广东国投公司破产案的过程中,先后梳理出26个法律问题。对这些问题解决办法的总结,直接推动了2001年破产司法解释和2006年破产法的出台。

1999年5月19日 5•19行情爆发
1999年5月19日,5•19行情爆发。从5月19日起,在网络股的带动下,沪深股市走出了一轮强劲的上升行情,上证综指更是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沪深两市单日成交金额也创下了历史天量。
1999年6月15日,人民日报第二次在头版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坚定信心,规范发展》,指出近期股市是正常的恢复性上涨,各方面要坚定信心,发展股市,珍惜股市的大好局面,次日上证指数再涨5.23%。
5.19行情是指从1999年5月19日启动的一波上涨行情,该行情持续时间长,上涨股票多,是中国证券市场上最大的牛市行情。由于启动日在5.19,故以后人们俗称5.19行情。
该行情的启动主要是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社论,社论指出中国股市会有很大发展,于是人们纷纷入市,制造了这波行情。这种典故还有很多,如著名的6.24是指2002年6月24日,前一天晚上国家决定暂时停止国有股减持,于是当天80%以上的股票都涨停,指数上涨9%以上,形成气势如虹的行情,但是该行情日后被证明是庄家出逃的行情,不少散户跟进后都被套牢,日后也免不了割肉离场。

1999•中国证券市场大事记
1999年3月10日,财政部一期凭证式500亿元国债正式公开面向广大城乡居民发行。
1999年4月2日,央行颁布《人民币利率管理规定》,规定借贷双方可以就提前归还贷款或延期归还以及相关的利率问题进行约定和协商。
1999年4月20日,中国第一家经营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成立,注册资本为100亿元。
1999年5月7日,周末北约导弹袭击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大使馆。周一,沪深股市跳空而下,“导弹缺口”炸在每个股民心中。
1999年5月19日,中国股市开启以网络科技股为龙头的“5.19行情”,网络股领头启动,当日沪市上涨51点,深市上涨129点,随后这波牛市一直延续到2001年。
1999年6月1日,国务院宣布降低B股印花税。
1999年6月10日,央行宣布第七次降息。
1999年6月12日,棱光股份成为第一家遭交易所公开谴责的上市公司。
1999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正式实施。
1999年7月3日,沪深交易所对暂停上市股票实行“特别转让”。
1999年7月9日,ST农商社、ST双鹿、ST苏三山、ST渝钛白成为第一批特别转让的公司。
1999年7月12日,琼民源成为第一家终止上市的上市公司。
1999年9月9日,国有企业、国有资产控股企业、上市公司等3类企业获准进入股市,沪指大涨103.52点,涨幅6.59%。
1999年9月16日,国务院批准实施《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条例》。
1999年9月10日,首钢股份公布招股意向书,成为首家向战略投资者配售发股的企业。
1999年10月,申能股份成为第一家国家股回购的上市公司。
1999年12月2日,国有股配售试点启动,中国嘉陵和黔轮胎成为第一批国有股配售试点案例。

30年前,深沪证券交易所相继开业,新中国证券市场的大幕徐徐拉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封闭到开放、从单一股票市场到多层次体系,中国资本市场逐步发展成为参与人数最多、市值规模名列第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显著提升、影响力辐射全球的大市场。
与欧美资本市场数百年的发展史相比,中国资本市场刚刚走过30年,时间很短,却也因此更加波澜壮阔、风光无限。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上海、成都等地就出现了股票和资本市场的雏形。1986年11月,邓小平将一张面值50元的飞乐音响股票赠送给纽约证交所董事长范尔霖,以此表达中国推进改革、对外开放的决心,一时传为美谈。1990年,深沪两家交易所开业之初,分别只有五只和八只股票挂牌交易,起步卑微,但新中国资本市场自此正式奠基,意义非同小可。
中国资本市场产生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早期市场化程度低、运行不规范等问题较为突出。比如,股票发行采用配额和审批的方式;国有股、法人股暂时不能流通;二级市场缺乏稳定资金来源,庄家操纵成风;上市公司机制转换不彻底,一些公司治理混乱,等等。这些成长中的问题,随着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逐步深化,制度的日渐完善,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化解,A股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资本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角色,也从最初谨慎试水,中间一度为国企脱困服务,升级到如今在资源配置和高质量发展中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枢纽”地位。
回顾过去30年,A股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牛熊转换,曲曲折折的K线图背后,刻画的是一个个迎难而上、砥砺前行的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