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君万风波•中国资本市场30年
2020-12-23 青野鸿蒙
三十而立,中国资本市场进入盛年。
1990年12月,中国资本市场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体制的关键转轨时代蹒跚起步,孩提之年就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大潮中探索前行,与生俱来就被赋予了改革、创新的使命,“摸着石头过河”成为了历史的必然。在三十年的发展长卷中,中国资本市场搭乘中国经济的巨轮,开始了“向上生长”的旅程,充满暗礁曲折,也充满欢欣鼓舞。它的理念和市场生态在新旧交替中不断完善创新,它的制度建设在兼顾时代性和适应性方面不断突破,行至今日,逐步构建形成了既遵循国际市场惯例又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本市场制度体系。
回望中国资本市场30年的发展史,既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渐进革新,也是一次“开弓没有回头箭”的勇敢尝试。

“君万风波”
1994年春,深圳股市正处于低迷市道,一件非同凡响的新事件爆发了,这便是“君(安)万(科)风波”。
1994年3月28日,深圳市新一代实业有限公司等4家万科主要股东授权君安证券有限公司作为财务顾问。
3月29日,万科召开第四届董事会第六次会议,新一代公司、海南省证券有限公司、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等到会,新一代等提出对万科现行经营状况作调整,董事会形成共识。
3月30日,君安代表新一代公司,海南省证券公司、香港俊山投资有限公司和创益有限公司(4家共持万科股份占其总股本的10.73%)召开新闻发布会,向万科全体股东倡议:对万科产业结构及董事会作重大改组。君安称此行动已事先上报深圳证券主管机关及万科董事会。君安发言人何伟解释,君安只是作为这4家公司授权委托的财务顾问处理以上提议,而君安本身没有直接或间接持有万科A股。君安曾作过万科B股的主承销商,由于后来B股市场起变化,君安公司履行承销职责,由其关联公司认购了剩下的B股。
君安总裁张国庆也在会上表示,这次只是代表股东对万科提出合理的建议行动,不会涉及万科的分红派息。张国庆还谈到,这次4家公司中原包括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其持股占万科股本的2%左右,但其后来退出。
在君安公司介绍情况后,万科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王石应记者要求发表了意见。他首先表示不希望此事给市场造成万科被收购的假象。王石认为君安对万科的研究报告具有专业水平,但是他指出,万科1993年度房地产利润有所下降,股权投资利润所占比例相应提高,是正常的市场互补行为,而万科房地产盈利仍维持在一个较好的水平。会议结束时,万科董事会秘书郁亮当众宣读新一代公司的声明(复印件):新一代不参与君安此次活动。
当日深圳股市掉头向下,自187点跌至183.6点,然而万科股票上午开盘后即表现坚挺,有一定的收集行为。下午开盘不久即从12.6元跳空而起,直冲13.9元。之后虽受到大量抛盘打压有所回落,但在13元附近有较大支持,收市上升11%以上,成为当日股市上的“明星”。

君安证券创始人张国庆
3月30日,君安代表部分万科股东举行新闻发布会后,万科两次向深交所提出停牌申请,并就有关情况予以公告。深交所也接受其申请,使其A股停牌两天,B股停牌一天,让大量投资者获得知晓信息的机会,并避免了万科股价不正常波动。
3月31日,君安在《中国证券报》、《深圳特区报》上发布关于万科业务重组的改革建议,其中有许多新见解,作为对君安的回应。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以贸易起家,目前已发展成为一家涉足房地产开发、股权投资、贸易、工业及文化产业等的多元化集团公司。1993年万科的上述各项业务全面展开,而房地产开发是预定的主营项目。但据悉,该项利润实际上并未达到预期水平。为此,君安提出“业务透明度”的概念,对多角化经营的利弊发表了与众不同的意见。
君安认为,根据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业务透明度指一家上市公司的利润来自其主营业务的比重,以及主营业务的集中程度和稳定性。在国内上市公司中,深南玻被国外投资人士评为业务透明度最高的公司之一,1993年该公司90%以上利润来自单一的玻璃制品生产的主营业务。而万科业务多元化,房地产作为主营项目的利润只占总利润的35%左右(1993年实际估认数),复杂的多元化经营结构分散了公司的资源和决策层的经营重心,已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竞争。对此,倡议书提出了收缩其他业务,扩大主营项目比重的具体措施。
股权投资是万科的另一特色。万科在国内上市公司中较早进行股权投资,对公司资本积累起到积极作用。但君安认为,股权投资获利丰厚的历史即将过去,随着国内股市低迷、调整和供求关系变化,股权投资利润率也大大降低,将此带有很大随机性的业务作为主营方向已不再合理,应有一个稳妥的了结。
另外,万科1993年股权投资的重大举措之一——参股申华,亦受到君安的质疑,君安认为,万科在上海业务比较成功且已具规模,无需参股申华即可达到进一步开拓上海的业务的目的。而“宝延”风波后参股市盈率达50倍以上的“收购概念股”申华,亦是在错误的时间选中了错误的对象,对万科没有好处。

当日下午2:00,万科召开情况说明会,否定君安起草的改革倡议并出示新一代公司的两份文件:一份是撤销对君安的授权委托,另一份是委托万科董事长王石全权代表新一代负责此次事件的善后处理工作。
4月1日,深圳新一代实业有限公司举行记者招待会,主要发言人张西甫宣读一份发言,声明新一代已退出授权君安的活动。
同日,在君安证券公司与部分证券商的座谈会上,发言人何伟表示:只要持有1股的股东委托我们,“改革倡议”行动就将继续。假如委托君安的股权不是法定可以提出议案的数量,君安可以发起征集股民签字授权的活动,以达到10%以上的股权要求。
4月2日,万科董事长王石得到特发公司(新一代公司的母公司)的正式授权,作为新一代(万科最大的股东)的代表处理此事,王石在记者采访时透露:新一代公司全力支持万科公司的管理层,如有必要,新一代随时准备支持万科股份。
4月4日,深交所副总经理柯伟祥约见君安证券公司总经理张国庆和万科重事长王石,希望双方就近日所谓“君万之争”本着友好合作的态度,尽量努力将事态向积极的方向推进。双方均表示接受这一建议。
在随后召开的深圳上市公司股权代表座谈会上,王石和上市公司的代表讨论了这件事给上市公司、股东和股市管理层带来的各种影响。王石认为,从当天的万科股价表现上看,“君万之争”已告一段落,但类似的事情将会继续在市场上出现。以后上市公司股东向公司的管理层提意见,到底应该采取何种方式,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自此,在管理层的出面调解下,“君万之争”没有演变成西方流行的“委托书收购战”,而以握手言和告终。
点评:1.股市收购的出现,标志着我国企业的成熟,为企业产权货币化、证券化,以及社会资源在合理流动中谋求高效组合提供良好的条件,为我国经济走向市场的进程留下意味深长的一笔。随着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发展,企业改制的增多,上市公司的收购重组现象在我国将日益扩大。
2.本案例是中国收购兼并中出现的新现象,虽然不是一般所言的通过取得一家公司大多数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而控股收购或全资收购,但属于收购的一种特殊形式——委托书收购,即通过征求委托书,在股东大会上获得表决权而控制董事会。尽管本案例——君安万科“风波”在管理层的调停下得以和解,但已具备“委托书收购”的雏形。
这次“风波”虽未演变成“收购”,但亦起到了股东对上市公司经营管理的监督作用,使上市公司管理者时时警醒,对中国的股份制改造有启迪意义。

政策背景
刘鸿儒宣布“四不”救市政策
1994年,3月14日证监会主席刘鸿儒在上交所第四次会议上宣布'四不'救市政策:55亿新股上半年不上市; 当年不征收股票转让所得税; 公股、个人股年内不并轨; 上市公司不得乱配股。
上交所实行信息即时披露制度,引发“7.29股灾”
1994年7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证监会与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商稳定和发展股票市场的措施》,引发“7.29股灾”,上证综指最低325点,较1993年的高点1558点跌去80%。
三大救市政策出台,沪深两市飙升
1994年7月30日中国证监会'三大救市政策'出台:年内暂停各种新股的发行与上市、有选 择的对资信较好的证券机构进行融资、逐步吸引外国基金投入A股市场。受此利好 刺激,股市经历了近乎疯狂的一天。沪、深两市场飙升达30%以上。

1994•股市事件
1994年4月28日,中美签署证券合作监管谅解备忘录,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进入了新的里程。
1994年4月28日,棱光股份成为第一家国家股转法人股公司。
1994年6月,哈岁宝成为第一家上网竞价发行股票的上市公司。
1994年6月10日,绍兴百大首开法人股转让先例,成为第一家法人股股权协议转让的上市公司。
1994年7月6月,深圳成立中国首家证券商协会,有近百家会员参加。
1994年7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证监会与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商稳定和发展股票市场的措施》,引发“7.29股灾”,上证综指最低325点,较1993年的高点1558点跌去80%。
1994年7月30日,监管部门推出“停发新股、允许券商融资、成立中外合资基金”三大政策救市,上证综指从当日收盘的333.92点涨至9月13日的1052.94点,累计涨幅215.33%。
1994年8月19日,《股份有限公司境外募集股份及上市的特别规定》付诸实施,这是第一份对于境外上市公司的有关规定。
1994年9月5日,深综指闯过200点大关。
1994年9月6日,沪指跃过1000点大关。
1994年10月25日,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成立,这是第一家投资银行公司。
1994年10月30日,陆家嘴临时股东大会通过了回购2亿股国家股方案。减持后的陆家嘴成功发行了2亿股B股,使社会公众股所占比例达到了35.88%,第一家回购本公司国有股并注销股份的上市公司。

30年前,深沪证券交易所相继开业,新中国证券市场的大幕徐徐拉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封闭到开放、从单一股票市场到多层次体系,中国资本市场逐步发展成为参与人数最多、市值规模名列第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显著提升、影响力辐射全球的大市场。
与欧美资本市场数百年的发展史相比,中国资本市场刚刚走过30年,时间很短,却也因此更加波澜壮阔、风光无限。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上海、成都等地就出现了股票和资本市场的雏形。1986年11月,邓小平将一张面值50元的飞乐音响股票赠送给纽约证交所董事长范尔霖,以此表达中国推进改革、对外开放的决心,一时传为美谈。1990年,深沪两家交易所开业之初,分别只有五只和八只股票挂牌交易,起步卑微,但新中国资本市场自此正式奠基,意义非同小可。
中国资本市场产生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早期市场化程度低、运行不规范等问题较为突出。比如,股票发行采用配额和审批的方式;国有股、法人股暂时不能流通;二级市场缺乏稳定资金来源,庄家操纵成风;上市公司机制转换不彻底,一些公司治理混乱,等等。这些成长中的问题,随着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逐步深化,制度的日渐完善,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化解,A股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资本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角色,也从最初谨慎试水,中间一度为国企脱困服务,升级到如今在资源配置和高质量发展中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枢纽”地位。
回顾过去30年,A股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牛熊转换,曲曲折折的K线图背后,刻画的是一个个迎难而上、砥砺前行的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