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疫后时代的分析与展望
2020-4-13 青野鸿蒙
在抗击新冠肺炎中,数字技术、数字产业和数字服务发挥了重要作用,展示了更为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增长潜力。而在疫情之后,新一代数字相关技术将如何继续为数字产业赋能加力,提供更多的数字产品和服务?在这个过程中,市场与政府边界的变化调整又该如何引导?这些都将成为关注和讨论的热点。
4月11日下午,在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干部教育中心出品的“2020干部培训公益年计划”系列课程上,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全国人大常委,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小涓,在直播课堂中对“后疫情时代的数字经济”进行展望。

新机遇,数字技术表现亮眼
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对人类生命健康及全球经济的冲击显而易见,如何在做好疫情防控基础上,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全球治理面临的新课题。
患者诊疗、疫情地图、人群追踪、分类管理等,数字技术帮助高效、精准地做好防护与指导;在线教育、餐饮外卖、协同办公、零售电商等,数字技术能够保障社会生活运转、加快复工复产......中国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数字经济和数字基础设施,在这一时期,不仅为抗疫做出巨大贡献,也展现了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线上模式所蕴含的巨大潜力。
对此,江小涓认为,数字技术的表现亮眼,与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有很大关系,提前布局让“新基建”成为重要的基础产业和新兴产业,这个领域空间大、前景广阔,还将有大量新的机遇,而此次的疫情之后,政府的支持力度更大,消费者也培养了新消费习惯,可以说,这是一次非设计的广泛实验,非此情景不可设想,未来,技术发展支持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双轮驱动,更多百亿级千亿级的消费可望实现商业化。

新挑战,发展空间仍需拓展
可以预见,数字经济不仅现在助力中国的实体经济,而且能够让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赢得长久的动力。
“但也要认识到,近几年数字经济发展有减力趋势。”江小涓提醒,移动互联网用户数和上网时长出现停滞,互联网新产品表现贫乏,自动驾驶、量子计算、3D打印、机器人等新技术尚没有消费级的突破。一个重要原因,是4G移动互联网能够支持的产品,需求已较为充分地满足。新一轮发展,需要新的技术支撑。
目前,消费互联网的运用更为普遍成熟,因其连结的是需求相似的消费者,而产业互联网连结的是各不相同的专业行业,二者所需要的通讯能力和计算能力,是不可相比的,因此发展空间仍需拓展,不能停滞。
“虽然有挑战,但应用5G的较强能力、巨量消费者和大规模产业基础,以及一批有能力、有正向价值观的好企业,是我国的很大优势。”江小涓认为,“大规模连结能力,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能力,满足很多行业更高标准的应用要求......5G的应用前景的确激动人心。”

新需求,产业治理各归其位
数字经济领域的发展,必须具有强大的创新性,就需要更加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经过市场拼杀出来的企业,具有综合能力和眼光,这些企业有足够力量在新一轮数字经济发展中发挥主导力量。而这种情况下,政府与企业的边界又应当如何调整?
对此,江小涓认为,数字产业和产业数字化已经成为主导产业和新增长点,万物互联时代必定会是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这就需要政府制定中长期发展政策,关注数字产业发展状况;大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强,但应用场景不可控,应当将发展决策交给市场,政府来提供应用场景;产业组织方面,国内产业优势来自大市场同时具有的规模效应和竞争效应,因此政府也应当鼓励形成大型平台与鼓励竞争并重的政策导向;产业互联网发展需要公共产品的支持,可实行公共机构提供或购买服务的方式。
智慧城市、智能驾驶、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未来数字技术的普及,会运用到各行各业,但同时,将会必然带来对数字技术本身的治理难题,例如人脸识别,就涉及数字技术、数字治理与个人隐私之间的平衡,“数字经济发展,市场是基础性力量,政府与企业必须各归其位,产生合力,才能更好地推动、引导其发展。”江小涓说。
据了解,“2020干部培训公益年计划”由在线微课、直播课程、面授课程三部分组成。其中,在线直播课程涵盖服务经济、科技创新、公共卫生管理体系、新基建、国家规划五个方向,全面讲解未来战略性制度安排,并助力各级政府做好疫情后的恢复工作。该计划一经提出,清华大学多位教师积极参与授课,院内外已有63名教师志愿加入公益师资库。

把握三个关键,畅通产业、市场和经济社会循环
Via:中国经济网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4月8日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举措,全面推进复工复产工作。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加大。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紧迫感,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优化完善疫情防控举措,千方百计创造有利于复工复产的条件,不失时机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
当前,在国内疫情防控阶段性成效进一步巩固的同时,国际疫情持续蔓延,我国面临的防范疫情输入压力不断加大,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剧,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新形势下,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坚持外防输入不放松、内防反弹不懈怠,同时在抓经济社会发展上加大力度,加快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是当前尽快消除疫情不利影响、抓紧恢复经济社会运行秩序的当务之急,也是这次会议关注和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做好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关键在于三点。
一是“抓紧”,增强紧迫感。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成果来之不易。两个多月来,部分行业、一些企业付出了停产、停业的沉重代价,有的中小微企业甚至已濒于资金链断裂的生死线。因此,现在亟须从认识上增强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要拿出像农民抢麦收那样的劲头,不失时机加快复工复产的进度,把被疫情耽误的时间抢回来,把因疫情造成的损失夺回来。
二是“用心”,把握时度效。结合实际、分类施策,在落实精神、执行政策上不教条、不机械、不搞“一刀切”,这是我们做任何工作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需要时时坚持的重要方法论。在应对疫情的工作中,中央的几次重要会议也一再强调要分区、分级,精准施策,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当前,推进复工复产,各级党委和政府同样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结合各自疫情形势、人群流动、产业结构、经济外向度等特点,用心思考、精心研判、细心部署,合理把握“防与放”的平衡,真正“防”出安全、“放”出活力。

三是“加力”,疏堵保畅通。之前一段时间的实践证明,推动复工复产是一项“十个指头弹钢琴”的工作,其间可能会有防疫物资保障、原材料供应以及物流、用工、资金等诸多方面的难点、堵点有待疏通化解。当前,许多地方上下游的产业链条已经打通,低风险区域全面放开人员、交通管控也使得物流不畅、用工短缺等突出矛盾得以有效缓解。但是,推进复工复产仍然不可避免地会有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问题需要去解决,比如不同地区在人员管控、健康码互认等方面存在标准不一致的问题,等等。因此,我们要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的新形势,千方百计创造有利条件,为企业纾困解难,全面推进复工复产。
“经济社会是一个动态循环系统,不能长时间停摆。”不失时机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我们坚信,中国经济一定会重新焕发澎湃动力,很快动起来、活起来、旺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