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顺风车“复活”后的34小时:质疑、调整、不确定的未来
2019-11-8 青野鸿蒙
在一片讨论与质疑声中,滴滴决定对顺风车试运营规则进行调整。7日晚20时30分左右,滴滴发布公告,对所有顺风车用户提供服务的时间均调整为5时至22时。这距离6日上午11时滴滴宣布顺风车“复活”大概过去了34小时。
这34小时内发生了什么?滴滴为什么要紧急调整试运营规则?滴滴顺风车未来还会不会有意外状况发生?

质疑:滴滴顺风车回归被指歧视女性
11月6日,滴滴顺风车在下线436天以后准备按下重启键。上午11时左右,滴滴顺风车在滴滴出行App公布了最新产品方案,同时宣布将于11月20日起,陆续在哈尔滨、太原、石家庄、常州、沈阳、北京、南通7个城市上线试运营。
方案提到,试运营期间,将在上述7个城市首先提供5时至23时(女性5时至20时)、市内中短途(50公里以内)的顺风车平台服务。试运营期间,不收取信息服务费。
但令滴滴始料未及的是,这套方案随即陷入了歧视女性的舆论漩涡中。具体原因为:在滴滴公布试运营方案中,因为限制女性用户20时以后的出行,很多网友对此提出异议。
“明明是司机的问题,单方面针对女性乘客是真的不懂,建议对深夜接单司机进行额外的审核。”“这是对女性的歧视,为什么限制20点以后女性用户出行?””解决问题的方法绝了,痛定思痛后的方案就是限制女性出门,不是性别歧视是什么?这是搞营销吧。”

滴滴方面迅速对此进行回应称:已关注到有用户关于“顺风车试运行方案限制了女性夜间出行”的反馈。目前公布的是顺风车小范围试运行方案,属于顺风车公开征集意见的一部分。未来正式上线的方案,将根据社会各方的意见反馈不断完善。
滴滴出行总裁柳青也在微博致歉称,“给朋友们心里添堵,心里也是觉得挺凹糟的”。她提到,自己作为一个资深女白领,也觉得现在的顺风车产品功能对女同学们不太好用,滴滴内部的产品同学曾无奈自嘲自己在做“一款最难用的顺风车产品”。但是在安全的问题上,还真是有点儿如履薄冰地在试运行。恳请大家多给一些时间,滴滴也马上会上线顺风车产品功能的评议会。
11月7日,质疑声音进一步高涨。据红星新闻援引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反歧视法研究中心主任何霞的观点称,滴滴仅限制女性乘客使用时间构成基于性别的区别对待,这样的限制不具有合理性。
何霞认为,即便是出于安全保障的目的,但以限制女性使用的手段并不适当。造成安全隐患的原因是由于滴滴顺风车此前自身对营运人员的资格审查、安全程序等管理上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应当通过加强监管和提升技术手段抵御安全风险,为所有性别的乘客都提供更安全的出行环境,而不是在特定时间段把女性排除在乘客的范围外。这样的解决方式是一种管理上的“偷懒”,也是披着保护外衣的性别歧视。

调整:滴滴紧急更改试运营服务时间
一位不愿具名的滴滴内部员工对中新经纬记者表示:“限制女性乘车时间这个点在滴滴员工之间也有争议,不少同事觉得这个细节有点无厘头,虽然你前面预热了很久顺风车要保护女性之类的,但具体实施起来恐怕还是会引发争论。”
在一片讨论与质疑声中,滴滴决定对顺风车试运营规则进行调整。在7日晚20时30分左右发布的公告中,滴滴称“在方案公布前,我们并没有就这一规则(女性用户5时至20时、男性用户5时至23时)面向公众做评议讨论,没能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同时因为考虑不周,沟通不当,给大家造成困扰了,我们深表歉意。”
滴滴公告称,在听取各方意见建议之后,滴滴决定对这一规则进行调整,在顺风车小范围试运营期间,为最大程度保证试行产品服务的安全性,对所有顺风车用户提供服务的时间均调整为5时-20时。试运行期间(不收信息服务费),产品服务规则可能还会不断迭代优化。
而对于为何不将服务时间统一调整至23时,滴滴在公告中也进行了解释。
滴滴方面称,根据顺风车过往安全投诉数据统计,我们发现20时-23时、23时-5时两个时间段,涉性类投诉数量比5时-20时分别高45%和465%。

滴滴援引2018年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公布的数据称,在出租车和网约车行业里,夜间也是刑事案件的高峰时段。2017年,发生在夜间的出租车司机犯罪案件为52件,占出租车司机整体犯罪案件的30%,发生在夜间的网约车司机犯罪案件为9起,占网约车司机整体犯罪案件的50%。
在7日的公告中,滴滴重申了试运营方案中针对产品的一些调整,比如顺风车永久下线了个性化头像、性别、长文评价等涉及到用户隐私的一切敏感信息;合乘前车主需经过人脸识别,司乘双方上车前均需进行信息核验。长距离出行场景下,会增加车主人脸识别次数、提醒用户设置紧急联系人、自动对行程进行录音等。顺风车用户准入环节目前已经实现了全实名,顺风车车主和快车专车司机一样要进行三证验真、背景筛查和人脸识别,而失信被执行人将无法注册成为顺风车车主。

前路:滴滴顺风车的不确定
6日,滴滴顺风车试运营方案公布后,柳青在个人微博表示,“说实话现在我也不知道前路会如何,但我们会竭尽所能的去让出行更安全。”
上述滴滴内部人士对中新经纬记者表示:“不确定基本上代表了滴滴内部现在的想法,直白点说,大家害怕再出事儿,再出事儿的话可真是要了命了。”
柳青也曾坦言:“谁愿意每天无数人骂你黑心,这么大的心理压力,是为什么我们等了这么长时间的重要的原因。害怕那么多人为或者技术力量不能完全兜底的情况。”
滴滴顺风车的另一个不确定来自于对手。在滴滴顺风车下线的这一年多时间里,整个市场除了嘀嗒,还涌入了哈罗、高德、曹操出行等众多玩家。
面对外部竞争,程维在7月18日滴滴顺风车媒体沟通会上表示:“在我们内部,过去这几年的重心早就不在竞争上面了。当年优步跟滴滴竞争时,专车领域竞争也很激烈,那时我们就决定不会有大规模的补贴,行业最终还是会回归理性,看谁能提供最安全,效率最高,最便宜的服务,滴滴希望成为一个长远健康发展的企业。”
有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滴滴顺风车退出后,整个市场实际上处于停滞的状态。各个新玩家也是低调做事,从心里不想成为‘出头鸟’。如今滴滴顺风车即将复出,这个市场有望被重新激活,但对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依然决定未来哪家平台能走得更远。”
而滴滴顺风车在安全这根“高压线”下推行的一系列新规则,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避免“不确定”的发生,还有待时间和实践验证。(中新经纬)

“滴滴”对警方 开放大数据才是关键
Via:李煦
郑州滴滴顺风车空姐命案之后3个月,发生了温州顺风车奸杀案,一片声讨声中,滴滴顺风车下线。如今,过了450多天,滴滴顺风车卷土重来,还带来了“晚8点以后顺风车不接女性”的设定。
要提高个人在公共场所的安全指数,谁最靠得住?有危险,找警察。滴滴命案都不是一瞬间发生的,还是有一段危险临界区域。在这个区域时间内及时报警,乘客就有可能得到警方的保护。滴滴若能与警方达成报警“最短路径”,对心怀不轨的司机也有相当的震慑作用。
可是,滴滴为什么还不向警方开放实时行程大数据?
在网上可以看到一些滴滴和某地警方展开大数据合作的消息,有些合作在2017年就开始了,但是这些合作多是事后对数据的整理、挖掘。人们可以看到,在2018年的两起命案中,尤其是在温州命案中,警方无法实时从滴滴获得车辆行程和司机信息。

美国未来学家路西•格林在其著作《硅谷帝国》中指出,谷歌、苹果、脸书和亚马逊等巨头们不仅自定规则,而且把规则的解释权、裁判权、监督权都归于自己,当用户要投诉的时候,很难寻求外部力量介入,只能按照巨头给出的路线图在其体系内打转转,地方政府、地方法院,都很难规制这些巨头。
各种投诉都只能按照巨头给出的路线图在其体系内“打转转”,中国消费者已经对此不陌生了;那么,性命攸关的报警信息,也要在巨头的体系内打转转吗?
今时今日,滴滴顺风车卷土重来。我们禁不住要问,一个乘坐顺风车的乘客,遇到险情如何实现一键报警,如何在第一时间将自己的身份、司机的身份、车辆的信息、行程的信息发送给警方?滴滴解决了这个问题吗?
为了找到答案,我特地阅读了今年10月25日滴滴发出的公告《持续推进安全管理工作诚恳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在这篇长达7000字、有27条内容、多位专家签名背书的公告里,相关的内容是这样表述的:“优化调证流程,在警方提供了相关身份证明后,约98%工单都在10分钟内向警方反馈所需信息。”
在“乘坐顺风车”这个狭小的特殊场景中,一旦出现侵害苗头,就不可能从容拨打110,最关键的就是隐蔽、迅速地报警;按这个标准来看,由于没有开放实时数据给警方,滴滴顺风车仍然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