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大门只会损害美国自身的活力和竞争力”
2019-8-14 青野鸿蒙
一段时间以来,在美国政府升级对华经贸摩擦的背景下,美国国内一部分政治力量无根据地渲染“中国威胁”,并要求限制美中社会人文交流。对于这种极端声音,越来越多长期投身对华交流的美国人士公开发声表示反对,其中许多人还强调,在美中关系面临挑战的当下,两国间的社会人文交往更显关键,应为双方整体关系提供更多支撑。
“零和思维以及非赢即输的逻辑是错误的,也是幼稚的”
对于美国一些人将美中间正常社会交流渲染为“威胁”,许多美国人士以亲身经历站出来说“不”。美中关系布什基金会主席尼尔•布什不久前在公开演讲中表示,自己曾140多次访华,在他看来,美中两国在过去40年里从密切的商业、教育、政治和文化交往中都获得了巨大利益。
尼尔•布什进一步指出,面对中国崛起,一些美国人心存焦虑,“这种零和思维以及非赢即输的逻辑是错误的,也是幼稚的”。他还呼吁,希望美国当前对华政策向更加平衡的方向发展。
7月初,美国百名专家学者及政商界人士在《华盛顿邮报》上以“中国不是敌人”为题发表公开信,认为美国国内部分政治力量夸大了所谓“中国威胁”。目前,联署该公开信的人数仍在不断增加,美国前副总统沃尔特•蒙代尔也在这封公开信上签名以示支持。在该信上签名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外交关系研究所主任傅瑞珍对记者表示,在许多领域,美国同中国合作比竞争更能促进美国自身和国际社会的利益。
美国中国问题专家罗伯特•库恩长期投身美中文化交流活动,近期还参与主创了一部以中国脱贫攻坚为主题的纪录片。他告诉记者,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是人类最重要的事业之一,丰富了所有参与者的生活。美国之所以能拥有世界领先的科学和教育体系,就是得益于这样的交流,“今天在美国的中国科学家和学生应该受到欢迎和珍视”。
就当前美国限制美中交流的一些做法,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21世纪中国研究中心主任、美国前助理国务卿帮办谢淑丽表示,美国现在存在一种盲目的认知,将中国视为威胁,并作出了各种各样的过度反应,这种现象正带着美国人“冲下悬崖”。

“我们不应该制造毫无根据的怀疑和恐惧的有害气氛”
多年来,中美教育领域交流密切,为双方都带来了巨大益处,但目前华盛顿一些人却毫无根据地将这种交流塑造为所谓“国家安全风险”,要求加以限制。对此,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密歇根大学等诸多美国知名大学都公开发声,强调继续欢迎包括中国留学生在内的国际学生和学者,认为“关闭大门只会损害美国自身的活力和竞争力”。
麻省理工学院校长拉斐尔•莱夫在一封致全校的公开信中强调,“我们不应该制造毫无根据的怀疑和恐惧的有害气氛”。他还指出,无论是长期签证延误,还是针对移民的严厉言辞,都让人们意识到,美国正在关上大门。
耶鲁大学校长苏必德也在公开声明中指出,美国和中国关系的紧张以及学术交流审查的加剧,增加了耶鲁大学和全美大学众多国际学生和学者的不安。他表示,国际学生和学者在耶鲁校园是受欢迎和尊重的,学校感谢他们表现出的专业性、创造力和奉献精神。
根据国际教育协会的数据,2017—2018学年,有36万多名中国学生在美国学习,是9年前的3倍多。美国高校普遍认为,向中国学生敞开大门,不仅给学校带来了经济上的益处,也为校园增添了全球视野。“所有的大学校长都想拥有一个国际化的校园,因为我们的学生将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里。”美国教育委员会高级副主席特里•哈特尔对《华盛顿邮报》表示,“校方都在担心国际学生可能在经贸摩擦中成为棋子”。
事实上,当前不仅美国高等教育界对华交流意愿强烈,越来越多美国中小学也在开展对华合作。在记者近来走访的佛罗里达西棕榈滩市巴克艺术中学,学校负责人和老师都对加强对华交流充满了热情,对一些人炒作威胁的政治论调完全不认同。巴克艺术中学校长萨利•鲁然斯基对记者表示,“展示自己的文化,同时向他人学习,是很美好的事情。除了看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更要意识到我们是多么的相似”。

“当任何问题出现时,都不能采取一走了之的态度”
在美国社会,长期活跃着一个支持、推动对华交往合作的群体。近来,尽管中美关系遭遇困难,但这些人士还是在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发声,反对华盛顿部分人士试图人为阻隔两国社会交流的做法。
美中合作委员会主席查尔斯•福斯特对记者表示,美中双边关系对两国都非常重要,对世界也十分重要,因此双方必须作出正确选择。他强调:“中国的确同美国不一样,但这根本不是问题。我们不能施加威胁,而是应该积极寻求真正能解决问题的办法。”
长期支持美中教育合作的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副校长、美国国会前议员邵建隆多次在公开活动中指出,“当任何问题出现时,都不能采取一走了之的态度,更何况美中关系关乎整个世界的利益,更是需要妥善处理,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至关重要”。
美国国务院前全球政府间事务特别代表雷塔•刘易斯曾负责帮助美国州政府和地方官员建立对外合作关系。她在日前举行的一场聚焦美中地方合作的研讨会上表示,确保美中地方交流大门继续敞开,其重要性正在上升,双方需要探讨如何继续将这一关系置于优先位置。
美国国际姐妹城协会副董事长卡萝•洛佩兹表示,之所以美中社会交流能够拥有当前的生机活力,根本上是因为双方人民想要的东西是一样的。她告诉记者:“当我们相互了解,我们就更愿意分享。”
不久前,记者采访了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教授、“图灵奖”得主劳伊•雷迪。采访中,这位与中国结缘已有30多年的知名科学家对一些人试图打断美中交流的做法十分不以为然。他告诉记者,自己对接受媒体采访兴趣不大,之所以答应和记者聊一聊,就是觉得现在这么做很重要——“想告诉中国朋友,美国有很多人不赞成限制或者打断与中国的交流。”

美方单边主义霸凌主义行为加剧全球经济风险
Via:新华网
8月13日,光明日报社光明智库举办“明辨是非,理性自信应对美国极限施压”研讨会。与会专家认为,一年多来,美国不顾公平正义,对华极限施压、出尔反尔的事实有目共睹。第十二轮中美经贸磋商刚一结束,美国就宣称拟于9月1日对3000亿美元中国输美商品加征10%关税;几天之后,又发表声明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美方这一系列行为严重破坏国际规则,给世界经济稳定增长蒙上阴影。
美方出尔反尔、颠倒黑白,单边主义、霸凌主义行为害人害己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日发布报告称人民币汇率水平与经济基本面基本相符。与会专家认为,这充分证明,美方对中国“操纵汇率”的不实指责毫无根据,站不住脚。
“无论用任何标准来衡量,中国都不是汇率操纵国。”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副局长张雪春说,近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破7”,直接原因是美国宣称拟对3000亿美元中国输美商品加征10%的关税,影响了市场预期,引发了市场波动,“人民币相对于一篮子货币大体稳定,人民币汇率符合经济基本面。”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王晋斌认为,美方宣布拟对3000亿美元中国输美商品加征10%关税,既牺牲了美国消费者的利益,更对世界经济复苏带来重大风险,是一种失去理性、不负责任的做法。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殷剑峰认为,美国经济基本面存在劳动参与率持续下降、债务高悬等严重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美方威胁加征关税、乱贴“汇率操纵国”标签等行为,将冲击美国虚高的资产价格,进而引发债务紧缩、经济萎缩的恶性循环。目前美国股市已剧烈调整,未来会有更加惨烈的结果,美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副教授梁亚滨认为,美方出尔反尔的行为,不仅严重破坏美国自身信誉,让自己一步一步走向孤立自己的道路,还可能造成世界经济不稳定性加剧。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认为,美国在全球范围挑起经贸摩擦,严重打乱了国际分工体系和价值链,进而导致规则体系混乱。
“美国一系列单边主义行为严重破坏了全球治理规则,全球风险和不确定性加速放大。国际社会不能纵容美国对国际治理体系和规则的践踏,美国绕过国际治理体系和规则的单边主义行动必须受到制约。”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外国财政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成威说。

坚定信心做好自己的事,中国经济必将行稳致远
与会专家纷纷表示,应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和经济下行压力,我们应当坚定走好自己的路,做好自己的事。
“要进一步坚定信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徐洪才说。
张雪春认为,面对美国极限施压和外部不确定性,我们关键要做好自己的事,这是应对美国极限施压的有效方法。“我们应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和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配置,扩大有效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人民币国际化水平,深化汇率制度改革,推进金融市场双向开放。”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周景彤认为,中美经贸摩擦升级等外部环境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不确定性,但不会阻止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升,消费结构升级带来新增长点;科技创新水平持续提升,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断推进,创新驱动力越来越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不断提高,经验不断丰富,政策工具多、空间足。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潜力和韧性仍然很强。”
“中国本着对全球经济负责任的态度,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在稳定中国经济的同时,也为全球经济复苏作出了贡献。”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魏本华说。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要继续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政策协调。“应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等方式适时适度投放流动性,保持金融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并完善贷款市场利率报价机制,引导金融机构降低实体经济部门实际利率水平,促进投资和消费增长,持续稳定和扩大内需。”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梁琪认为,要加强与其他国家金融合作,提升我国金融业国际竞争力。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的前提下,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为什么说中国有信心底气应对极限施压,看这篇文章的五大解读
Via:人民网
如果仔细翻看中国经济的成绩单就一定会发现,那些试图通过乱扣帽子、加征关税、打压中国企业、强迫中国退缩、遏制中国发展的行径,注定不会得逞。
那中国经济成绩单到底如何?究竟怎么看待当前中国经济?这篇文章说得很清楚了——13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发表国纪平文章,题目是《中国有足够信心底气战胜任何困难挑战》。
这篇五千余字的重磅文章从五个方面给出了权威解读:
1、面对一波又一波外部极限施压,中国经济表现如何?
文章直接给出答案:中国经济一步一个脚印稳健前行。
2、如何看待外部唱衰中国经济的言论?
这些预言,全都没有应验。“在事实面前,任何片面夸大中国经济数据短期波动,唱衰中国经济、放大中国经济风险的不和谐声音,都是苍白无力的”。
3、如何判断中国经济发展大趋势?
中国的经济结构在优化,发展方式在转变,质量效益在提升,稳中向好态势更趋明显。
4、中国发展的信心和底气从何而来?
“来自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来自改革开放的关键一招”“来自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来自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5、那些试图强迫中国退缩、遏制中国发展的行径会否得逞?
注定不会得逞!
文章最后强调,“中国有足够信心和底气战胜任何困难和挑战,中国经济发展的步伐不可阻挡”。

中国的底气何来?不妨用数据说话——
商务部1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持续保持良好增长势头。
1至7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4050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331.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3%。7月当月实际使用外资548.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7%。
高技术制造业中,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32.8%、29.3%和22%。
高技术服务业中,检验检测服务、研发与设计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同比分别增长98.2%、70%和81%。
从区域上看,东中西部地区、自贸试验区普遍增长。其中,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25.2%。自贸试验区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14.6%。
从来源地看,前7月,德国、韩国、日本、荷兰对华投资分别增长72.4%、69.7%、12.6%和14.3%;欧盟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同比增长18.3%;“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同比增长5%。
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最新监测数据显示,7月中旬以来,随着大量新鲜时令水果上市,水果价格整体开始出现回落。8月上旬,蔬菜平均零售价格也已经回落到了每斤3.02元,比2月中旬高点下降28.6%。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我国物价形势保持总体平稳。针对部分食品价格上涨较快等结构性矛盾,国家将多措并举保障重要商品供应。
在光明日报光明智库13日举办的研讨会上,多位专家也表示,面对美方一些人极限施压,中国有底气理性自信应对。
专家们认为,近期美国财政部给中国贴上“汇率操纵国”这个标签,就是美方一些人在中美贸易谈判中对中方施压的一个工具。无端指责别人的同时,美方一些人却蓄意挑起多轮贸易战,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给全球经济秩序制造了诸多不稳定因素。
所以说,贸易战没有赢家。面对美方一些人的极限施压,中国完全有底气自信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