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黄车敲响了共享经济的丧钟?
2018-12-8 青野鸿蒙
近日,共享单车ofo无法退押金、裁员、欠薪等各种要彻底倒闭的传闻不断。而现实中小黄不是个例,膜拜被爆上半年巨亏,滴滴打车更是负面缠身,顺风车无限期下线,快车业务也是每天被用户吐槽大不如从前。曾经风光无限的共享经济项目如今很多都表现不佳,遭遇瓶颈,甚至走向死亡。这到底是怎么了?

新经济呈现明显的“来去匆匆”的特点
独角兽(未上市,且估值达到10亿美金)是近十年来全球经济的一种新现象,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中,独角兽企业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助力经济转型的重要引擎。同时,独角兽企业的变化也反映了中国新经济的发展状况。据胡润最新统计,目前大中华区共找到181家独角兽企业,排名全球第一;2018年1-9月新的独角兽企业多达76家,也就是在中国每3.75天就有一家新的独角兽企业出现。同时,胡润最新榜单181家企业中有15家企业成立时间尚未超过3年,其中瑞幸咖啡更是以240天融资10亿美金成为独角兽企业闪电般快速成长的典型。
但是,在新经济生机蓬勃的背后,在万兽奔腾的途中,也有很多独角兽企业风光不再,有些遭遇发展瓶颈,甚至有些走向没落,退出独角兽行列。《2018年第三季度胡润大中华区独角兽指数》显示,与2016年相比,互联网金融企业有7家因非上市因素退出排行;云计算企业中有4家因非上市因素退出排行。以独角兽企业为代表的新经济明显呈现出“来去匆匆”的快特点。

“生死皆匆匆”背后原因有哪些?
中国之所以可以在短时间内孕育出如此众多的独角兽企业,卫士蓝高端猎头分析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是这些独角兽企业可以迅速发展的天然优势,这在只有几千万人口的国家是很难做到的事情;二是近年来,随着双创运动的深入开展,我国创业环境持续优化,社会化协作平台逐渐成熟,越来越多有能力的人选择创业实现个人价值;三是资本的推动。随着民间资本的积累和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投资人和资本方重金投向周期短而回报率高的新经济项目,这也是中国可以在短期孕育出如此多的独角兽企业的重要原因。
谷歌成长为独角兽用了8年,Facebook用了6年,滴滴摩拜OFO用了2年,瑞幸用了244天。火箭级的发展速度对于企业是好事,也不是好事。卫士蓝高端猎头认为,企业成长过快的最大弊端就是管理跟不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各大独角兽企业被吐槽各种各样的问题。
就在昨天上午一位曾在ofo任职的某三线城市的城市经理,就爆出小黄公司内部管理混乱、贪腐无度,是一家没有灵魂的公司,而这几乎是每家飞速发展的创业公司的通病。企业没有充分的时间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没有时间培养人才,就更别提企业文化的建设和积淀了。
没有灵魂的企业何谈未来?

卫士蓝行业指点
中国独角兽企业要想活得长久,必须要和实体经济相结合。一味地求虚、求快,只会越发虚脱,最后陷入跑的越快,死的越快的恶性循环。如果将独角兽企业的一些创新思路融合到传统企业+互联网的信息化改造升级中,将是一条充满希望的健康发展之路。沿着这条路脚踏实地地走下去,中国独角兽企业就极有可能找到一个非常光明的未来。(Via:精英猎头谈)

对“共享经济” 的冷思考(文/扶青)
“共享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之一。日前,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主办的2018中国“互联网+”峰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发布的《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显示,2017年共享经济市场交易额达4.9万亿元,同比增长47%,使用人数超过7亿,参与提供服务者人数约7000万,独角兽企业数量达到31家。《报告》认为,近年来我国共享经济市场已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逐渐展现出引领全球的发展态势。
如果说要找出共享经济的最大亮点,那么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它引领了波澜壮阔的创业浪潮。自2011年以来,每一到两年都有一些领域成为创新创业的热点。如2011年到2013年,诞生了以在线短租为主的住房共享创新浪潮;2013年到2015年,有了各家资本裹挟下的网约车烧钱大战;2015年到2016年,产生了直播、短视频等知识共享的创业潮,以及2016年至今骤然从高潮到低谷的共享单车等。此外,还有生产制造共享、劳务共享、科研资源共享等层出不穷。这些令人目不暇接的创业潮,以直指问题的敏锐性、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搅动了原有的商业格局,重构了我们的生活模式,解决了许多人的就业问题。有人总结说,共享经济是当前最活跃的新动能,集中体现了理念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内在要求。

但若要总结共享经济的一些教训,那么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共享经济产生了许多“泡沫”,造成了虚假繁荣。拿这一波“风口”上的共享单车来说,就在去年还“风生水起”,转眼间就遇到寒冬,原因何在?是因为市场快速发展引来资本竞逐,甚至为抢占市场采取恶性补贴,却忽略了技术、产品和服务的改进,轻视了和地方管理之间的磨合。更有一些“共享经济”,只是炒作概念而没有实质,如共享宿舍、共享衣服、共享马扎等,实际是人为制造的“伪需求”。还有一些“共享经济”概念,言必称颠覆传统,态度十分激进,但是却忘记了传统产业也有自身特点和优点,如果不尊重、不理解甚至敌视传统,就很容易闭门造车、凌空蹈虚,造成“空中楼阁”。
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曾提出,“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是创造性破坏”,被许多创业者视为圭臬。这其实只看到其一,没有看到其二,破坏只是表象,重建才是本质。不少共享模式即便带来一时新鲜,然而回头过去,却只是满地鸡毛。前车之鉴不得不引以为戒。首先,共享经济不是击鼓传花的资本游戏,不应浮在概念之上,而是要扎到需求深处。其次,共享经济要尊重行业自身的规律。“人不能扯着头发上天”,同理,共享也好,“互联网+”也好,必须和相关领域相关行业深度融合,从而诞生新经济新动能。

当前,共享经济依然是风口,对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而当前某些共享经济领域遇到的“滑铁卢”,则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反思契机。共享经济固然要鼓励,但其中的“泡沫”和“虚火”,也该主动去一去了。如果只想着玩概念、赚快钱,迷信风口之上猪也会飞上天,等大潮退去之后,就会发现原来自己一直在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