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资本

News

温州商会——复活并新生的惊人力量

日期: 2018-01-08
浏览次数: 46

温州商会——复活并新生的惊人力量

 

2018-01-08  青野鸿蒙


温州商会——复活并新生的惊人力量



遍及全国各地的温州商会发展迅猛,这个自主、自治,日益庞大的民间组织影响力越来越大,这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政府与市场之间的第三方力量开始崭露头角。


温州商会已经有100余年的历史。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左右),温州商界人士为“保卫商业,开通商情”,成立了温州历史上第一个区域性的商人统一组织——温州府商会。1949年12月,温州市工商业联合会筹备委员会成立,1955年1月温州市工商联正式成立。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于1955年1月成立了温州市工商业联合会。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经批准于1990年9月建立了温州市总商会。2002年9月,市工商联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首次选举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担任会长。


商会现办有工贸职业学校、总商会汽车驾驶培训学校、总商会俱乐部、温州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公司等服务机构,拥有16000平方米的商会大楼。

 

温州的地理特征决定温州是个出商帮的地方。


温州商会——复活并新生的惊人力量


温州的地理特征是人口多、土地少、远离政治中心、几乎全部是山区、靠海洋而且内部河流众多。这种地理特征对于创造商人的品格并形成商帮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多地少而且远离政治中心,使得这里的人无法靠土地为生,无法靠政治为生,不得不出外经商;山区、靠海洋而且内部河流众多,不但为这里的的人从事商品经营提供了可能性,而且有利于形成厚道、稳重、低调、灵活、开拓、团结的商人品格。这个观点可以从中国古代的徽商、晋商的产生和发展中得到证明,也可以从二战后日本、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的经济发展中得到证明。



温州商会——复活并新生的惊人力量



中国古代的徽商是非常有名的,徽商的故乡在今天的安徽省黄山市(以前是安徽省州地区)和江西省婺源县。为什么这个地方会产生徽商?其地理特征是其主要原因。这个地区是个山区,人多地少,本地的资源无法养活这里的人,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甩“,说明这个地区是非常穷的,父母没有能力把孩子培养大,长到十三四岁时就让们们自己去外谋生。


在古代没有公路,交通几乎全部依赖航运。在徽州有一条河流叫新安江,新安江的中游叫富春江,下游叫钱塘江,钱塘江直接通向大海,而且和京杭大运河相联,那些在徽州父母无力培养的孩子自然就沿江而下,进入杭州、苏州和大运河,家乡的山水和生活的磨难成为他们在商海搏击的动力。一代徽商因此而生。


今天我们在观察和分析温州商人产生的原因时,可以看到当年徽商的背影,温州的地理特征和安徽南部是非常相似的,中国古代有“无徽不成商”的说法,今天有“无温不成商”的说法,地理特征成就一代商帮的历史在今天的温州重演。


温州商会——复活并新生的惊人力量


西方古代有个民族叫比泥基,比泥基是个天然的贸易民族,比泥基人居住在今天的黎巴嫩境内,靠近地中海,基本上是山区,几乎没有平地,山上长满了茂密的森林,比泥基人无法靠农耕为生,只有到山上伐木造船,到地中海上去航行和贸易。地理特征决定了比泥基人的生存和生产方式,成就了比泥基人的贸易禀性,可以说是地理特征决定了比泥基人是个天然的贸易民族。温州的地理特征和比泥基人的地理特征非常相似,温州也是靠近海洋,温州境内几乎也全部是山区,温州人为了生存也只有进行贸易。


日本是个岛国,几乎没有什么资源,日本的人口密度非常高,日本的土地难以养活自己的人口,日本靠农业是难以为生的,日本在古代就开始在海外尤其是向中国的东北进行了大量的移民。日本的农民家庭一般是多子女,一般只有老大可以继承父母的土地,其他的孩子就是没有土地继承了,所以移民到中国东北的日本人一般都是老二、老三,甚至是老八、老九,他们的大哥一般在日本本地继承父母的土地。日本战败后,许多流落在中国或者其他国家的日本人回到日本家乡一般都是寻找大哥。这种情景我们在许多文学作品中都可以发现。


这说明日本的地理和人口特征决定了日本人的生存方式必须是扩张型的。二战后,日本向外部侵略的可能消失,为此,日本人选择了贸易立国的基本国策。日本国内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降低,日本人对土地的依赖程度下降了,国内的人地矛盾有所缓解。日本的经济发展得益于贸易立国的国策,与它相随的是日本商人商帮的崛起。我们把温州经济温州商人温州商帮与日本经济日本商人日本商帮比较就可以发现,温州和日本有着相同的地理特征,是这种地理特征造就了温州经济、温州商人和温州商帮。



温州商会——复活并新生的惊人力量


只要商会与政府的管理职能的界定没有法律化、制度化,冲突就在所难免。但是一些潜在的规则正在慢慢形成,而这又完全靠的是政府与温州商会之间的一种默契。这是独具中国特色的现象 作为新的经济活动管理参与者,温州商会与政府管理职能的界定与协调变得敏感。


据温州总商会视为珍品的一份发黄的历史资料记载:宣统三年(1911年),温州水旱交加、民食穷乏,酿成抢米风潮,当政者主张“严惩暴民,格杀勿论”。商会提出,劝令店铺、殷户平价出粜、从速筹款向外地购进粮食,使风潮得以平息。民国14年(1925年)浙江省长借口森林砍伐与水利有关,通令全省禁止煤炭销运,直接影响炭农和炭商的生计,商会支持的炭业工会上告北洋政府农部,力争解除禁令。


温州商会——复活并新生的惊人力量


温州以市场取向的改革起步较早,非公有制经济相对比重较大。温州市总商会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坚持以服务为宗旨,解放思想,务实创新,在参与政治协商、改善会员结构、拓展服务领域、探索行业商会党建途径和做好非公经济人士思想工作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立了服装、眼镜、纺织品、家具、合成革等25个直属行业商会,基层商会和团体会员200多个,企业会员数万家,与全国100多家友好商会和近百家海内外异地温州商会保持沟通和商务交流。



温州商会——复活并新生的惊人力量



温州市总商会坚持以服务为宗旨,解放思想,务实创新,在参与政治协商、改善会员结构、拓展服务领域、探索行业商会党建途径和做好非公经济人士思想工作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温州商会具有高度的民间性,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商会工作经验,受到国内外有关人士的关注。

 


Copyright © 2005 - 2013 上海青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