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石集团·从无名之辈到傲视群雄
2019-1-6 青野鸿蒙

黑石集团(Blackstone Group)又名佰仕通集团,是全世界最大的独立另类资产管理机构之一,也是一家金融咨询服务机构。其另类资产管理业务包括企业私募股权基金、房地产机会基金、对冲基金的基金、优先债务基金、私人对冲基金和封闭式共同基金等。黑石集团还提供各种金融咨询服务,包括并购咨询、重建和重组咨询以及基金募集服务等。黑石集团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并在亚特兰大、波士顿、芝加哥、达拉斯、洛杉矶、旧金山、伦敦、巴黎、孟买、香港和东京设有办事处。截止2007年9月30日,其管理的总资产约为982亿美元,拥有65位高级管理总监以及约520位投资和咨询专业人员。
2006年,黑石集团盈利超过22亿美元,人均创造利润295万美元,是高盛人均利润的8倍,已然成为华尔街熠熠生辉的PE之王。


斯蒂芬·施瓦茨曼
发展历程
黑石集团由曾共同在雷曼兄弟公司共过事的彼得·彼得森和斯蒂芬·施瓦茨曼1985年创立。公司草创之际,“集团”只有40万美元资产和两个合伙人、两个助理。以黑石当时的规模,叫集团真有点虚张声势。他们深知,要想跨入新兴的杠杆收购市场,只凭40万美元的种子资金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两人开始投入并购顾问业。黑石的第一桶金,是借助彼得森早年与索尼公司总裁盛田昭夫结下的友情,抢得收购代理权,代表索尼公司出价20亿美元收购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可是这笔生意只赚得了一点车马费。之后,他们决定借鸡生蛋,创立私募基金。
开创私人股本业务非常艰难。施瓦茨曼回忆当时的情况说,“19个最有希望的投资者一个接一个地拒绝了我们,488个潜在的投资者也拒绝了我们,那真是最令人难堪的时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东奔西走,听到许多朋友对我们说‘不’,这是很难受的。”最惨的一次,施瓦茨曼和彼得森去波士顿拜访一个全国性的退休基金,对方代表根本不认识他们俩,两人只好冒着大雨走了出去。
峰回路转。“英国保诚保险公司的副总裁加内特·基斯正在吃金枪鱼沙拉三文治。那是星期五,在纽瓦克市,我根本都没抱什么希望,”施瓦茨曼回忆,“他吃了一大口三文治说,‘我给你们一亿美元吧。’我惊呆了,真是万分感激,我知道其他人会追随他的。”

晕轮效应确实出现了。黑石的第一个基金争取到了包括日兴证券、大都会人寿保险、GE和通用汽车退休基金在内32位投资者,总共募集了8.5亿美元。
在恶意收购非常普遍的上世纪80年代,黑石确立了一个非同寻常的规则———友好收购。
“我们兜售一种理念———你们可以信任我们,我们会跟你们在一起,”彼得森说,“这在那时候很另类,但非常管用。”这个规则一直保持到现在。
他们的第一笔交易是USX,一家因为罢工受到重创的钢铁、能源集团,这家公司急需增加现金流,同意将其物流业务51%的股份卖给黑石,收购价格是2500万美元,后来黑石出售这个部门的时候赚了将近6亿美元。
为黑石赢得声望的正是它的高回报率。据业内人士估计,在2007年公司上市之前的过去5年,黑石的房地产和私人股本基金每年的回报率至少是30%。
作为全球最早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黑石见证了私募股权投资行业的起起落落。

投资风格
1、投资“并不时髦”的产业
黑石喜欢投资“并不时髦”的产业。在“B单”――黑石投资的企业清单―上的企业涉及有线电视、乡村蜂窝电话、炼油、汽车零件、芯片、房地产、酒店、旅游、博彩、医院和食品等行业。
2、与世界500强联手投资
大宗收购盛行“俱乐部交易”,黑石也乐此不疲。与其他收购巨头不同的是,黑石似乎更喜欢和实体经济中的世界500强联手。黑石的大部分交易都带有这一特点。如与时代华纳公司联合投资“六面旗主题公园”和与美国电报电话公司合作投资Bresnan等。
单个基金规模越来越大的同时,“俱乐部交易”日渐盛行已成为明显趋势,加上杠杆收购的大比例融资,任何规模的公司都不可能忽视PE的存在。华尔街不是一个巨型企业高管可以高枕无忧的地方。任何企业,如果不能为股东创造应有的价值,都可能成为PE的猎物。
3、严格的尽职调查和积极参与被投资企业的管理
对于每一个被投资企业,黑石都有一名高级合伙人负责监管其战略、运营和财务状况;同时聘请C级管理人员进入其顾问委员会或董事会。

中国政府投资黑石的深层含义
评判投资黑石的标准不能只限于经济意义,还要深刻认识背后的战略意义。
中国政府投资黑石表明中国政府已经转变了投资理念,一改以往只会用外汇储备投资美国国债的“单循环”思路。投资美国国债确实比较安全,但考虑到美国国内的通货膨胀和美元汇率下跌因素,其过去5年的年均实际收益为-1%左右。考虑到黑石过去的年均收益率要超过40%,无论如何都是一个比投资美国国债要好的选择。

此外,投资黑石可以试探美国的反应,为对美投资做准备。从过去的经验看,美国对于中国在美国的任何大笔投资都本能排斥。中海油收购尤尼科是典型的案例。但是,美国同时又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资本市场,中国想绕也绕不过去。投资黑石相对而言则是一个较为聪明的选择,一方面避免了直接收购企业可能给美国政府和国会带来的剧烈冲击,引起激烈的政治反弹,另一方面,又确实把30亿美元投资到了美国。美国国内如何看待这30亿美元以及是否对类似的行为采取限制措施,是中国日后进行类似投资的重要风向标。从目前的情况看,除了极个别国会议员外,美国国内的总体反应良好。
黑石是一块奠基石,见证了中国对外投资的历史性一步。黑石也是一块试金石,考验着中国外汇投资多元化的决心。黑石还是一块问路石,试探未来对美投资之路。

黑石集团:赚的是“国难”财,但他的口碑始终那么好
Via:伊趣笔记
这是一家全球最大的大类资产管理机构,他们提供私募股权、不动产投资、对冲基金和金融咨询等服务。被誉为华尔街的“无冕之王”。2007年他完成IPO,成为了史上第一家上市的私募股权公司。私募股权公司一般都是非常神秘而低调,很多人都不了解这类公司的运作模式。但是他却大大方方地走到人们的面前,经过30多年的发展,总市值能超过了230亿美金。管理资产规模更是接近4000亿美金,人均的利润率是高盛集团的九倍。这家公司就是黑石集团。

黑石集团创始人史蒂芬和彼得森,可能大家更熟悉史蒂芬非常响亮的中文名苏世民,他们两相差20岁,但是极其拥有默契,华尔街说黑石之所以能够那么成功,就是这两位元老完美的配合。年富力强的苏世民,充沛的精力和坚韧的毅力是黑石这个“生财机器”顺利运转的发动机。而彼得森在政界还有金融界深厚的人脉资源,是黑石的“润滑剂”。

黑石能够发展壮大,真的是靠这两位创始人的天赋才能吗?在过去的30年中黑石也经历过起起落落,那为什么他能够成为今天华尔街的无冕之王呢?
黑石最开始创立的时候只有40万美金的启动资金,靠并购业务起家,今天的黑石已经是全球PE行业的标杆。他的崛起是把“危机”转化为了“契机”的超强的能力。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让大部分的公司损失惨重,甚至倒闭破产,但是对黑石来说,却是他有史以来最大的发展契机。利用这次危机黑石在全球范围内拓展了私募股权、信贷、并购重组的咨询业务,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呈现了指数级的增长。
金融危机爆发后,由于市场的动荡和错配,会有很多公司有借贷的需求。他在2008年1月就宣布要收购GSO公司。GSO拥有100亿美元的资产管理规模。黑石想和私募股权、对冲基金、房地产等业务形成互补,开拓新的发展空间。两个月以后收购完成了,黑石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信贷平台之一,信贷业务板块得到了强化。

金融危机爆发,监管环境果然就是更加的严格。银行回归到了传统的角色,只对那些评级最高风险最低的企业发放贷款,一大波投资银行也纷纷的去杠杆。这个时候黑石的GSO的信贷业务平台就充分把握了银行留下的市场空间,满足了投资者对信贷投资的需求,所以GSO就成为了当时企业融资最重要的资金来源之一。黑石又凭借GSO不断拓展信贷业务,活跃在全球信贷市场。
在金融危机爆发的一年以后,很多企业都是依靠GSO提供的融资才走出困境,这些企业都是有着良好信誉。由于GSO又非常完备的信贷机制,两年以后每家企业都偿还了债务。GSO也获得了接近两倍的收益,到了2009年他已经拥有了240亿美金的资产。
随后GSO又拓展了新的业务,比如企业救援融资专项,为陷入困境的企业能提供资金的支持。通过不断拓展业务和产品GSO竞争优势是越来越大,有能力向企业提供一站式的解决方案,这就使得企业不再需要去找其他的机构获得额外的资金,这样的竞争壁垒为黑石带来了巨大的收益。

黑石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凭借充足的资金,全球化的事业,不但在危机中存活下来了,而且还发了一大笔财。他在信贷、房地产、私募股权等领域开疆拓土,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营收和管理资产的规模都实现了爆发式的增长,从此走向了巅峰。
一个企业,既能在金融第一时间看到危机,未雨绸缪,又能在危机中抓住投资机会,把外部的危机转化为自身内部的发展契机,这样的黑石能不成功吗?
黑石依靠金融危机“大发横财”,为什么赚的是“国难”财,他的口碑始终那么好呢?原因就是黑时从不作恶,1985年黑是刚成立的时候,美国的并购业务已经开展得非常红火了,当时私募股权用高收益,高风险的垃圾债券来为自己募集大量的资金,然后进行杠杆的收购。通过恶意并购,通过资产剥离,大规模的裁员或者是其他的重组活动来剥夺利润。所以这个行业的名声一直都非常不好,大家都叫他们掠夺的公司。

黑石从来不做恶意的收购,而是始终坚持价值导向的投资。举一个例子,黑石收购的第一个公司是运输之星,当时出了名的恶意收购方卡尔。已经发出了恶意收购的邀约,运输之星是美国钢铁集团的核心资产,为了保住他,美国钢铁集团找到了黑石来帮忙,黑石引入了化学银行为他提供贷款,然后美国钢铁集团和黑石集团一起出资设立了子公司运输之星空。这次的收购不仅奠定了黑石在业界的良好口碑,也让两个公司实现了互惠互利的双赢结果。黑石在1986年介入这个项目,到2003年把股权全部卖出获得了25倍的收益,15年前的年平均收益率高达130%。

在美国排名前50的公司和养老基金中,72%都在黑石有投资,其中85%的投资者都持续的投资黑石。不作恶也是google的企业宗旨,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只有这样的公司才配得上伟大两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