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林的创业之道
2017-12-23 青野鸿蒙
王健林,1954年10月24日生于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1989年起担任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2013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王健林以净资产860亿人民币问鼎中国首富。2015年8月19日,胡润发布2015年全球华人富豪榜,王健林以2600亿财富首超李嘉诚成全球华人首富。
2015年10月15日,胡润研究院发布《胡润百富榜》,王健林及其家族以2200亿财富超过马云,第二次成为中国首富,财富比2014年增长52%。10月21日,《2015胡润房地产富豪榜》发布,王健林及其家族以1200亿元蝉联“地产首富”,这是王健林六年内第五次名列房地产榜首位,也是第一个获得房地产榜首富“四连冠”的企业家。《2017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发布,王健林以净资产313亿美元超过李嘉诚,成为亚洲首富。

在《鲁豫有约之大咖一日行》中,王健林在谈自己对于年轻人创业,以及梦想的看法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先定一个能达到的小目标,比方说我先挣它一个亿”这句话刷遍了朋友圈和微博。

那么,王健林的第一个亿到底是怎么赚到的?
一、坐到处级干部再辞职吧
我15岁就当兵了,从军17年,做到团职干部,遇上中国百万大裁军,就转业到地方政府,当了两年办公室主任(大连市西岗区政府办主任)。这两段人生都还算成功。我做到团级职务时,不到30岁,很年轻。到地方做官员,职务进步很快,很快做到办公室主任,但我在1988年断然辞官经商。
具体两个原因,一是赶上经商热。1988年到1995年,很多人辞去原有职务,“下海”了。当时国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大家经商,创造商品社会。很多人胆子大,跨出这一步。联想集团的董事长柳传志先生,当时就是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员下海。我是正处干部,30来岁,算是成功了,但也下海去了。马云先生当时是大学讲师,也下海了。所以,如果没有当时的经商热潮,中国今天不会有这么一批优秀的企业家。
二是改善个人的生活。当时有一句口号叫“争当万元户”,有一万块人民币就是富裕的标志了。我就觉得,别人能当万元户,我凭能力应该不止万元户。(以上为王健林自述)
看来,促使他经商的关键的一步当然是辞职,但是这时的王健林并不是普通职员了,他是一个正处级干部,至少在大连市西岗区,他有着丰富的人脉。另外,请注意,当初他想的并不是什么首富,也并不是“先挣它一个亿”,他想的是改善个人生活而已,“不止万元户”,可以看出,王健林虽然比较自信,但当时并没有什么亿元梦。

二、赌对一个新兴产业
下去经商首先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公司注册。选择什么行业呢?我看准了一个行业“房地产”。1988年,中国大陆没有房地产商品化市场这个概念,深圳、广州刚有个苗头。城市里的房子还是分配的。
我看准了这个行业,可当时注册资金的底线要100万人民币。我当时找了一个国有公司借,对方说“行,可以借给你,但是你得找个担保单位”。我只好找了地方政府一个财政部门做担保,这个部门也够狠,说“可以给你担保,条件是担保完了以后拿走50万!而我当时借款利率高达每年25%。一般人觉得这不能干了。但是我想,起码拿到营业执照了,还剩50万块钱,再去想办法吧。现在人见人骂但又为之疯狂的房地产业,当时还是个新鲜事物呢。不过和现在相比,那时的创业环境也好不到哪里去呀。

三、找关系,让“战友帮忙”
那时大陆还是“计划经济”,拿项目不仅要有钱,还得有“计划指标”,得出现在当时“国家计划委员会”指标名单上才行。我只好找到大连一个老战友“借”一点指标,同时付出一点费用。他同意给我几万平米指标。
但是拿了指标,还得去找当时的市领导和规划局。跑了左一遍,右一遍,没人理。市领导被我找烦了,出了一个题目:“你不是想开发吗?把市政府的北侧那块地给你”。市政府是一个老建筑,很气派。但它的北侧居住区,房子差,设施差,一百多户人用一个水龙头,用一个厕所,被市政府说“有碍观瞻”,所以把这片地给我去干。不过,拿到市政府旁边的项目,这是王健林真正的机遇。所谓的一个亿,这就是最关键的一步了。

四、真正的创新:每户一个卫生间
这个项目改造完,要1200块钱一平米的成本,我前面有三家国有公司都不肯干。因为大连市当时最好的房子只能卖到一千零几十块。我坚持要干这个项目,公司里的很多人反对。当时我们公司叫“西岗开发公司”,我就说:“开发公司,只有开才能发,你都不敢开怎么能发呢?”
为了赚钱,得把这个房子卖到1500元一平米,很不容易。后来我们动脑筋,推出来几条创新措施。第一,当时大陆的房子没有明厅,一个小过道进去直接就是几间房。那好,我们做一个明厅。第二,当时一般房子没卫生间,县处级以上干部才允许配一间卫生间。我们没管那一套,每户都配了卫生间,还把木头窗换成了铝合金窗,再加一扇防盗门。
房子推出来均价1580元每平米。1000多套房子一个月一扫光。就这样,万达就成为大陆第一个闯入 “旧城改造”这一行业的公司。这一项目使我们赚到了接近1000万元。单靠朋友帮忙,可以捞一把,但是如果没有创新,不可能真正创业成功。客厅和卫生间,如今看起来是寻常事,但当时却是不折不扣的创新。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这其实是很奢侈,也是超前的享受。1990年的1000万,相当于现在的10亿吧?

社会评价:
柳传志评:他身上军人的特质很强,做事干脆。
《财富》杂志评:王健林并不仅仅是个埋头苦干的人。他很精明,善于抓住机会,非常雄心勃勃。尽管他是世界级的富翁,在中国之外却很少人知道他。正如他同时代的中国商业巨头那样,王健林抓住了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迈向城市经济大国的机遇。
《每日经济新闻》评:他是中国最富有的人之一;他所执掌的商业航母,是全球规模最大的不动产企业一员;他的观点掷地有声;他的商业运作敢为人先;他的市场判断敏锐准确。
《马卡报》评:王健林热爱足球,是中国最有艺术品位的富人。
《中国企业家》评:他是敢为天下先的地产大亨,他是与马云对赌一个亿的冒险家,他是中国的房地产首富,两次荣登“胡润房地产富豪榜”榜首,更是以集团形式捐款超过28亿的慈善家,他胆识过人,霸气外露,是血气方刚的企业家,他扬言只要万达进入的行业,其他的企业都没有机会做老大。他拒绝模仿,大胆创新,是名副其实的行动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