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祖六:“轻声说重话”的经济学家
2018-11-29 青野鸿蒙
胡祖六,被媒体称为中国最英俊、最富有绅士风度的经济学家。他出生在中国内地,风华正茂时求学海外,在财富500强企业中搏击多年。更重要的是,在中国人迎接全球化的努力中,他以跨国企业中国代表的身份成就了自己,他那颇为独特的个人经历,可以说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发展历程的一个旁证。

内向的投行家
1963年胡祖六出生于湖南省湘阴县。1978年,正逢“文革”之后恢复高考,时年15岁、天资聪颖的胡祖六顺利地考取了大学,在清华取得了工学硕士学位。他回忆说,当时不知道有经济学,那时科学救国很流行,于是他就报考了力学。
在北京开阔了眼界之后,胡祖六逐渐认识到现代市场经济管理的重要性,而当时中国这方面的人才非常匮乏。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向美国公派了几位留学生,学习宏观经济,就学哈佛大学。胡祖六从百里挑一的选秀中脱颖而出。那一届博士中,有一串当今中国经济学界响亮的名字,包括许成钢、李稻葵、樊钢、王一江等人。胡祖六说,自己的博士导师、哈佛校长劳伦斯・萨莫斯给他的教诲最大,他重点研究的是经济学和公共政策,从自学方法、风格、理念均给胡祖六烙下很深印记。

在胡祖六看来,枯燥的经济学很有意思,仿佛大而无当,却是和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汇率和利率的计算也非常有趣。尽管如此,他还是感到巨大的压力。首先是语言关非常难过,因为他以前学的是工科英语,而经济学对英语的要求特别高,不仅专业性强,而且要求非常能言善辩。其次是文化传统的障碍,当时从中国出来的学子完全没有市场的概念。而同班的犹太学生有着语言的天然优势,加上感性的直觉非常好,给他们几个中国同学很大的压力。“非常难得的是,我们几个都非常玩命,互相激励。”于是一场中国学生和犹太学生的竞赛展开,胡祖六每天晚上都是两三点甚至四点睡觉,在安静的夜晚中揣摩数理模型,推导演绎,几乎从来没有吃过早饭。
严格的经济学训练,哈佛几大经济学家的弟子身份,博士毕业的胡祖六很自然地进入世界经济管理的核心圈子。
“从小我就比较内向,后来做经济学家才在大庭广众之下演讲,但内心还是很害羞的一个人。”胡祖六自称,“我的口才是很大的弱点,不会讲话,加上南方口音,从来不擅舌辩。”然而,投资银行家从来都是善于“讲故事”的人,而胡祖六的公关能力业界亦颇有声名。有分析认为,这与他的独特定位相关:同时身兼经济学家和投资银行家两个角色,可以在策略表达中进退裕如。胡亦自称在讲到专业领域时,自己总是自信满满。

入主高盛
自哈佛毕业后,胡祖六进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作,先后供职于亚太局、财政事务局和研究局,从事经济研究,参与对许多成员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磋商与技术援助工作。1996年,他担任了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首席经济学家。自那时起,作为较早进入国际金融组织的中国经济学家,胡祖六逐渐建立了与国内高层持续、广泛的人脉关系。
一位早年与胡祖六有过合作的人士称,1996年前后,胡祖六曾与世界银行专家合作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谈论当时的宏观调控和经济过热问题,颇具影响。借此机会,胡祖六与加州伯克利大学经济系教授钱颖一等人创办了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但胡祖六觉得非常寂寞。欧洲太安静了,而他的故土中国、亚洲却热闹非凡,当时“亚洲模式”正风光无限。深受导师萨莫斯入世风格影响的胡祖六,怎可能拒绝如此诱惑。恰在此时,一位在高盛工作的同学向公司推荐了他。正欲开拓亚太特别是中国市场的高盛投资银行对他非常感兴趣。

在投行模式中,高级经理人的经济学功力和话语权至关重要。只有你有足够的话语权,才能让别人听到你的声音,然后被你说服,让你替他在资本市场服务,然后收取佣金。而在高盛的眼中,胡祖六显然非常理想。双方一见钟情。
1997年,刚赴任的胡祖六几乎立刻遭遇亚洲金融危机的狂风暴雨。东南亚各国汇率极度动荡,金融危机导致经济危机,有的国家经济甚至在一夜之间被称为倒退十年。正值世人震惊困惑之时,各种经济学纷纷抛出假说,展开了异常激烈的辩论。
亚洲金融多米诺骨牌一个个倒下之后,加之中国出现了广信事件,世界经济界自然产生下一个猜想,即人民币会不会贬值,中国会不会发生金融危机。西方的经济学家大多预言中国难逃此劫,但胡祖六却根据自己的研究分析断言,人民币不会贬值。“当时我的判断和市场共识相左,受到一定压力。但能为政策判断提供支持,心里有莫名的满足感。”在对中国的很多不利分析的背景下,胡祖六的良好预期给中国高层留下了初步印象。

而胡祖六给中国高层留下深刻印象的是1999年4月,那时,朱基总理带着中国的诚意到美国,与克林顿总统会谈,在双方已经达成了全面协议后,最后签字时,克林顿产生了动摇,没有签字。胡祖六闻知后,立刻在美国《华尔街日报》发表文章,猛烈批评了美国政府,文章开头就写到,200多年前,英国公使向清乾隆提出了通商要求,被拒绝,清朝由此失去了一次重大机遇,而今天历史倒过来了。这篇文章在美国朝野引起震动,而胡祖六也因此在一些中国高层心目中拥有了地位。
胡祖六不愿评说他个人在高盛亚太的作用,但高盛肯定是世界十大投行在中国最成功的,中国电信、中石油、中国银行、南方航空乃至财政部的主权债都由高盛推介海外上市。
早在IMF期间,胡祖六即写过大量介绍中国的文章。在当时,中国人使用英语、以西方能接受的学术语言阐述中国经济的仍不多见,而能浸淫于国际金融前沿的中国人才亦是凤毛麟角。一位分析人士称,胡祖六等中生代“海归”在特定时代的桥梁地位令其受益颇深。

游走于学界与投行之间
在一些人看来,爱国和为跨国公司服务是一对矛盾。胡祖六说,我在国外投资者面前,更多讲中国的前景,而在国内,更多讲问题、讲差距。“我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这也许是胡祖六最坦诚的内心独白。
“经济学不同于数学,需要一种直觉,靠经验的累积,你越是参与现实中的各种思考和讨论,你的悟性会越好。”于是除了每日繁忙的工作,胡祖六喜欢写作,虽然并未如愿成为作家,却保持了写作的热情与才华。
早在2003年,胡祖六即对外表示:不应把实行浮动汇率制和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开放两个问题混为一谈,人民币汇率放开,依然可以对资本项目实行必要的管制。而2004年底,他更是积极宣称,汇率制度改革条件已经成熟。这些声音随着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币汇率改革而被证明是具有前瞻性的。

同时,胡祖六亦在各种场合积极呼吁,国内相关机构应消除外资进入金融业的“非理性恐惧感”,他的论据之一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个国家的银行不良资产率与该国金融开放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些论断凸显出了他的过人判断力,他在国内的影响力与知名度也与日俱增。
因其判断力,胡被评价为“轻声说重话”,也因此,你几乎意识不到他是高盛资本的代言人,更像是中国经济全球化的推动者。
今年3月初,胡祖六即将辞职的消息在金融界不胫而走。3月10日,高盛正式确认了这一消息,称年仅47岁的胡祖六自4月起“退休”,但将继续担任高盛的顾问董事。
对于退休后的去向,业界多有传言,或是效力于国有大型金融机构,或是进入私募投资(PE)领域。但无论胡祖六如何选择,正如平安保险董事长马明哲评论的那样:“无论是在体制之内还是体制之外,胡祖六都会在这个市场扮演重要角色。”

人物评价:
他被媒体评为中国最英俊、最富有绅士风度的经济学家,出生于中国内地,风华正茂时求学海外,顶着洋学位,在财富500强企业中搏击多年,拥有令人艳羡的收入。更重要的是,在中国人迎接全球化的努力中,他以跨国企业中国代表的身份成就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