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向东:助推中国企业晋升世界级
2018-11-26 青野鸿蒙
杨向东,工商管理硕士。在高盛集团工作9年,曾任高盛的董事总经理、亚洲私募投资联席主管及亚洲管理委员会委员及太保寿险副董事长、太保资产董事。2001年加盟凯雷,同时担任在联交所上市的数码通电讯集团有限公司的独立非执行董事、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非执行董事。

2001年杨向东加入凯雷,一个月之后,郭士纳也从IBM转身凯雷。后者是杨向东的偶像。在他们人生轨迹交集的背后,运行着一个被称为“伟大试验”的运动:凯雷要面向专业化转型,要将国际化和本地化结合起来。
当时只要专注项目就好;十年后杨向东的身份从凯雷董事总经理又加上了全球最资深的合伙人之一以及凯雷亚洲基金联席主管,不仅有项目董事会的事情,还有整个公司人员、团队、战略等等都要考虑。
在远东的中国,这个试验直至2004年的表现形式是“套用美国模式”,这直接导致了凯雷在国内不仅项目比较少,还做得非常辛苦。“总部对我们的控制也是很强的。”杨向东说,“自由度是需要时间培养的。”本土团队要花三五年时间对亚洲形成足够了解,美国人对这个团队不够信任自然就不会放权。
徐工案横跨2003年到2005年,仿佛一个分水岭。之前凯雷专注并购,此后则更多地做少数股权投资。
2003年凯雷参与竞标,直到2005年10月其击败卡特彼勒、华平、AIG、摩根大通亚洲投资基金等竞争对手,与徐工集团和徐工机械签订了三方协议,作价3.75亿美元收购徐工机械85%的股权。

凯雷当时的这个控股型收购恰恰也是可行的,因为徐工愿意出售控股权。
徐工投资案的失败,使得凯雷中国开始反思其本地化策略与中国国情之间的不匹配,“2006年后我们做了很多少数股权投资。”杨向东说。从凯雷亚洲基金二号开始,凯雷就越来越重视民营企业的投资,其投资范围也从金融、制造业拓展到内需和服务行业。
事实上这并不是凯雷在中国才碰到的问题,他们在韩国的并购型投资也遭遇了阻碍。“我觉得并购投资在亚洲短期内都不会是主流,少数股权投资才是亚洲模式”,因为这里没有卖方市场,“没有卖出哪来的市场?”民营企业管理层职业化程度不高也是重要的阻碍。而凯雷并不想做恶意并购。
与此同时凯雷整体开始加大“沟通”力度,无论是和政府还是和公众。虽然是PE基金,其在全球和国内都有专人负责公共事务、政府关系,这一度成为业界新闻。
人民币基金的募集,是凯雷在中国的新起点。
然而如何使得这只人民币基金具有国际水准?这依然是杨向东的挑战。尽管他认为人民币基金从投资角度看和美元不会有太大差别,“但这仍需事实来检验”。但人民币基金到底投些怎样的项目?具体怎么投?以及如何使人民币基金和美元基金“成为一个基金而不是分立的”?也是凯雷和杨向东的新问题。

杨向东与凯雷的中国故事
不过2005年对凯雷投资集团和杨向东来说,都是好运的一年。
2005年12月19日,“当世界各地的人明天拿起报纸的时候,或者从电视机上听到我们消息的时候,他们会体会到我们的这种合作对全球的影响。为什么说它具有历史的里程碑的重要意义呢,因为这是到目前为止中国股本私人投资历史上最大的投资。”大卫-鲁宾斯坦致辞。
新闻稿指出,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公司今天与凯雷投资集团签署正式协议,双方以对等方式向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公司注资66亿人民币。凯雷携其战略投资伙伴美国保险公司保德信金融集团将在注资后拥有24.975%的太保寿险股份。
2006年国内寿险保险深度为1.7%,世界平均为4.5%;寿险密度为34.1美元,世界平均为330.6美元。中国保险市场是亚洲仅次于日本和韩国的第三大保险市场。市场规模大,并且仍然处于产业发展初期。
太保集团是在1991年5月13日成立的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保险集团公司,总部设在上海。

这一笔33亿人民币(4.1亿美元)的投资之前的沟通经历了三年,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杨向东介绍:我们认为,太保寿险目前存在的很多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由于在没有很大资本投入的情况下造成了偿付能力的不足,因此需要注资。
同时他也介绍:在管理团队任命上,凯雷可以提名管理委员会主席、投资总监、总精算师等其他一些职位上的人选,主要部门的管理人员也是由我们来提名。
2006年凯雷亚洲基金II成立,18亿美元。2006年4月以6500万美元投资国内主要无碱玻璃纤维生产商重庆国际复合材料, 2007年3月以8000万美元投资大口径无缝钢管生产商扬州诚德钢管。
扬州诚德董事长张怀德表示:凯雷是一家全球性投资公司,对全球大型的工业公司进行了多项投资,其中包括北美最大的钢管制造商 John Maneely Company。这庞大网络与关系将为扬州诚德提供重要资源,对未来的合作伙伴关系以及客户发展大有裨益。
经凯雷提名,双方同意,潘燊昌成为太平洋寿险经营委员会主席。潘燊昌介绍,管理委员会受太平洋人寿总经理监督,并对太平洋人寿董事会负责。
59岁的潘燊昌回忆起来,郭士纳私下说,“Patrick,有一个和我当初改革IBM一样的机会,你要不要去?”

潘燊昌,香港大学毕业后最初是公务员,28岁时考取香港第一张英国精算师执照。后来在台湾创立安泰人寿,也有称其为“台湾保险之父”的,围绕他有两本畅销书,即《听老板就错了》和《胆大包天》。当时在接受《商业周刊》采访时谈到期许:五年时间,要成为亚洲够水准的公司,最好成为第一名,其实,如果三年内搞不好,就不用做了;而且能不能做得成,一年内我就会有答案。
较之团体险,个人保险,尤其是期缴业务是发展趋势,太保顺应了这一转变,之后被总结为“聚焦营销渠道,聚焦期缴业务”的转型策略。
太平洋寿险公司董事长金文洪对《环球企业家》表示:“凯雷的投资,最大的意义在于战略层面,也就是通过优化股权结构,促进了法人治理结构的健全和完善。”
当然杨向东们在其他方面的努力仍然在进行中,2007年7月,人们注意到,重庆市商业银行在年度报告中称,凯雷投资集团以4300万美元收购公司部分股权的提议未获监管部门的批准,因其“不符合当前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之前的4月,凯雷已同意将其在太保寿险股份转为太保集团股份,最终凯雷将持有太保集团19.9%的股份。此时是每股4.27元的价格。这个过程中,“凯雷是有追加,但追加的具体金额没必要披露,因为对投资者投资决策意义不大。”2007年12月中国太保投资者关系部一位负责人在电话里答复《证券时报》。
2007年12月25日,中国太保董事长高国富敲响了开市铜锣,中国太保在A股上市。开盘51元,收盘48.17元,涨幅60.57%。“太保本次是以集团的形式实现了整体上市,并无任何分拆上市计划。应该说,不分拆上市是太保集团的一个长期目标,并非短期目标。”高国富在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时表示。
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太保财险是国内第二大财产保险公司,太保寿险是国内第三大寿险公司。
事后,杨向东回顾这一庞大的投资,如果做不成功,他们损失巨大,“我可能就不做PE了”。

穿越金融风暴
2007年年末,圣诞树业务显然是倍受压力。
凯雷对媒体表示,“鉴于多项不利因素如激烈市场竞争、销售价格压力、人民币升值、原油及钢材等有关原材料价格以及工资激升等影响,使经营环境非常艰巨。”
外部市场影响是一个方面,背后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压力,投资环境发生变化,同时新的投资机会开始出现。
2008年7月7日。凯雷投资集团和圣奥集团共同宣布,凯雷将向圣奥注资8700万美元。圣奥是中国最大的对苯二铵(PPDs)供应商。对苯二铵是橡胶生产尤其是轮胎产品生产中不可欠缺的原材料,可以防止橡胶过早老化。
凯雷指出,由于本地汽车市场增长,以及全球轮胎生产越来越多的向中国转移,中国的橡胶消费尤其是轮胎消费正迅速崛起。

有知情人后来透露,公司当时有两个思路,第一收购美国弗莱克斯公司的相关业务,这涉及过桥贷款,第二是在美国上市。
2009年9月20日,广东雅士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宣布,凯雷投资集团、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已经向雅士利注资,分别占有雅士利17.3%和6%股份,成为战略股东。
这是两家合作的一个契机,人们谈到仲雷。复星集团总裁助理兼国际发展部总经理,仲雷1994年毕业于外交学院,1996年毕业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获得工商管理硕士,注册金融分析师(CFA)。曾在基金Wasatch Advisors和资产管理公司威灵顿工作,入选2010《环球企业家》四十岁以下商界精英,他的一个思路是,“要和世界第一流的投资者走在一起。”
2010年2月24日,凯雷投资集团与复星集团签署协议,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将共同设立并管理一只联合品牌人民币基金。

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 说:“复星集团有发现和识别中国机会的独特能力和通过优化管理为企业增加价值的能力,和凯雷投资集团的全球范围内私人股权投资领域的强大实力和经验结合起来,是典型的强强联手。我非常看好我们合作的未来前景。”
杨向东的观点是,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已经成为一个资本输出国,未来将有更多的本土资本合作者。
4月13日,凯雷投资集团宣布,旗下亚洲基金第三支基金(CAP III)已成功募集总计25.5亿美元。
杨向东表示:“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经济的强劲表现已经使这里成为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投资之地。我们在中国各地、各个领域都能看到非常好的投资机会。我们相信2010年将会是一个非常合宜的投资时机……”
在接受《经济观察报(微博)》采访时,杨向东介绍:这只基金开始募集到现在差不多有一年多时间,期间确实也是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金融危机使得PE的融资一度差不多停滞,但最近的6-9个月,投资者的信心有了明显的增加,对我们基金在短期之内完成募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7 月 30 日,凯雷投资集团宣布北京凯雷人民币基金完成首次交割,可即时进行投资。 该基金的最终目标规模为人民币 50 亿元,投资对象为北京及中国各地的大型增长企业。

2006年后凯雷实践了少数股权投资,这属于商业模式和市场实际的相互磨合。杨向东总结,“我觉得并购投资在亚洲短期内都不会是主流,少数股权投资才是亚洲模式。”
应该是2010年10月的时候,大卫-鲁宾斯坦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指出趋势: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多的人口,过去这些人口是制造业的优势,但现在,人口的消费优势已经开始体现,在未来的15-20年,更多的建设、升级的产品和需求,会不断保持增长。
消费升级,人们对食品安全更为关注,稍早前,“雅士利食品质量安全委员会”成立。主席Robert Ennis Brackett博士,是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食品安全和应用营养中心前任董事。
当年年末的时候,杨向东参与《60位精英致未来的一封信》,在《未来十年我们满怀憧憬和期待》一文中他写道:未来十年,乃至更长的时间里,中国需要在一些前沿性的领域、自身目前还不够强大的领域,做出开拓性的工作,才能立于世界经济的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