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资本

News

张高波:发展属于中国人的国际金融集团

日期: 2018-11-24
浏览次数: 68

张高波:发展属于中国人的国际金融集团

 

2018-11-24 青野鸿蒙

 

张高波,河南大学地理系81级毕业生,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现任东英控股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中国的金融才俊,要走出去到国际市场创业,可以怎么做?东英金融总裁张高波或许是少数有底气回答这个问题的人。


  来自河南乡村,未出茅庐的22岁研究生,跟在老师身后下地方调研,就得到省领导的欣赏,华丽变身“二号首长”——省长秘书。23岁主笔编制全省经济发展政策;24岁代表央行负责推动本地证券市场创立;27岁成为省级证券交易中心掌门人。28岁转战香港,从零开始创办横跨融资、证券、资管的金融集团,从第一批H股开始迎接两地市场融合……张高波“开挂”般异常丰富的青年时代,令他比多数人更早、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经济成长与香港金融业之间的内在耦合。


二十年后,他希望成为内地私募来港创业的引路人——东英旗下东英资管SPC基金平台推出半年,已经上线了近30家风格策略各异的私募基金,还有数百家在流程中。张高波对新浪财经指出,当今香港资产管理界,已经一半以上都是内地人,“香港和内地总有一天会融合”,“香港市场和内地的互补性越来越强”。



张高波:发展属于中国人的国际金融集团


香港市场走向没落?


  撰写经济规划的思路,一直影响着这个精密的大脑,“我们的大方向都是top down(由上而下)的,当年(90年代初)中国需要的就是外面的钱进来投资中国企业,到了04、05年开始中国资金需要投资海外”,而这两种方向至今还在不断交互作用,“这就是香港独特金融市场的位置,我们是看着资金在香港和内地来回跑,”张高波笑道。


  张高波认为,香港跟内地两个市场的“互补性”越来越强,“机会一下子在这边,一下子在那边”,当内地市场好,资金就积极进入内地,当内地限制加大了,上市困难了,外汇管住了,或人民币贬值了,资金又蜂拥而回,“做资管的经过几轮都知道,要做出点影响力,最好分散在两边投资,除了互补之外当前香港市场也是价值洼地,“长期投资的钱来香港,是非常好的机会”。


对于内地不少人觉得香港市场即将走向没落,张高波认为香港的确没有新加坡等对手进取,也不像过往那样进取了。例如阿里巴巴被监管机构以股权结构为由拦在门外, “1992年中国企业连公司法也没有,也能来上市,甚至连这些企业都不是投行选的,而是中国政府定的,也不见得都是好企业”,但他认为,是香港政府和港交所承担了其中的风险和责任,创造性地以各类上市条款来弥补没有公司法的缺憾,才开启了H股来港上市的新时代,“那个时候,大家的开拓精神真的很强”。



张高波:发展属于中国人的国际金融集团



 张高波认为,香港倾向保守的原因或许是其背靠内地的优势太大,赚钱已太过容易。“设计一个产品放在新加坡非常不容易,距离远,人力资源也差香港不少”,他认为与此相对的,新加坡的“进取心”也正是因为优势不如香港,“实在是香港做不了或批不了的产品,例如REITs(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才会去新加坡”。张高波预计,与上海等金融中心相比,香港领先度会越来越低,然而其特殊的地位依然无法取代,“日子还是会很好过”。


两地“庄家”一定会合流


  “我就像阿里巴巴,平台上的私募基金经理就像店主”,张高波这样形容自己的平台,“作为平台,我们不管你是什么策略”,张高波表示,“但我们在风控、合规上必须把好关,你跟投资者的约定和承诺必须遵守”。当前香港市场上细价股(指那些相对来说股票的发行股数比较少的股票)风格之“妖”令不少内地投资者都望而生畏,不过张高波认为,“如果你策略就是炒细价股,那就炒好细价股,投资策略必须按着办,那么你的投资者也知道这个风险”。


作为资深的香港基金业大佬之一,张高波并不认为香港应当用行政手段加强对细价股的监管和限制,而应该明确规则,加强透明度,让市场去选择。他坦言:“事实上参与细价股的人不多,不算是‘大路上的’,也很难注册成基金。”不过他也指出,任何一个市场中,总是有一批人在做这种事,内地有“非常大的一群人”,香港市场也有许多老庄家,“两地炒细价股的人一定会合流的”。因为香港的地位是一个平台,只要规则清楚了,不应有太多的限制,否则会扼杀市场的活力。



张高波:发展属于中国人的国际金融集团



张高波对平台的看法与创业孵化器颇为相似,对于东英自身来说,未来最主要的收入将是在于投资平台上的基金。“我会在背后,做一个大型的基金的基金(Fund of Funds,简称FOF),因为这些基金都在我的平台上,其实是同一个大账户里面的,转仓、赎回都可以说没有成本,甚至可以不用管理费,这样我这个FOF的收费就可以降低很多。”


  尽管在香港一二级市场上浸淫多年,更曾协助大量内地机构、企业资金进行海外配置,张高波却并不像许多投资大佬一样,开口闭口新兴市场成熟市场风险收益周期策略,他对于中国海外投资的方向可谓简单清晰:中国人的海外投资,动力还是在中国。


当前中国企业持有的现金是历史上最多的,但可投资的标的却是最少的,张高波认为,所谓海外的机会主要应着眼“中国缺什么”。资产荒下企业去海外买资产,高估值市场中企业去海外买被低估资产,缺乏高端产品技术的中国企业到海外并购相关企业。对于二级市场投资者来说,海外投资的大策略就是“中国没有的,而中国又需要的”,例如海外某些中国紧缺的技术类公司的股票,“一旦企业与中国市场链接上,就会发生爆炸式的增长。”



张高波:发展属于中国人的国际金融集团



中国L型经济并不悲观


  L型的经济走势预期令内地正出现资金外流,但亲眼目睹了多次经济起伏的张高波却并不悲观。“实体经济上,传统行业前两年真的很难过,但慢慢地转型真的在发生,新经济的带动力已经可以看出来了,这个力量可能超出原来的想象”。


  张高波认为,从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来看,出口取决于外需难以控制,投资并没有大幅下降,关键在于消费。“新经济带动消费的力量是很大的,物流等各种服务体系的增长非常大,带动的就业也很大,只是很多都统计不到”,他举例称,传统上来说经济下滑必然失业率大增,“但现在失业方面几乎看不到,招工还是那么难,这说明大家有地方赚钱!”


同时,B2B方面的技术进步正在大幅提升企业效率。张高波举例称,过去不少便利店效益很低,几乎难以生存,但是现在只需要一个B2B的APP,批发商和同一区域的便利店之间都联结起来,有了统一的物流,精准的大数据,“大家都知道什么好卖,货物品质迅速改善了,亲眼看着亏损的企业就开始赚钱了!”他指出,类似的改变还明显地发生在农药、建材、汽车配件等等领域,互联网正带动企业效率大幅提升,“这都是企业的竞争力,都是社会的活力。”


张高波:发展属于中国人的国际金融集团

也因此,张高波对于“供给侧改革”感到相当乐观,“需求是创造出来的”。由于互联网的发展,效率改善了,产品素质提升了,过去极少见的如定制类的服务一下子蓬勃发展起来,“中国经济的回旋余地真的很大”。


新浪财经对话张高波


  问:作为金融业内地来港创业的先锋,张高波先生有什么创业的感受、心得可以分享给今天进入香港资管行业的新秀们?


张高波:我们东英在1992年底到1993年头成立(投资银行),当时top down(从上到下)的大方向就是中国需要把外面的钱弄进来,在这种大局下,中国引进外资的主渠道在香港,我们跟实业家、银行家接触很多。我感觉真正熟悉中国的金融机构不多,尤其外资对中国情况不熟悉,大方向就觉得香港有条件崛起既熟悉内地,又熟悉国际的金融机构。




张高波:发展属于中国人的国际金融集团



 我那时每天走访各个金融机构、大学,读了三个月书。那时候老外有钱、有投资者网络,但是却不熟悉中国,就像有一辆好车,却没有好司机。我们当时没有钱,但有的是我们熟悉中国的情况。当年第一批H股在香港上市,内地没有公司法,会计制度跟海外不一样,老外是一头雾水的,我们就参与进去了,我们了解内地企业,也有熟悉海外市场合作伙伴,我觉得我们可以既有好车,也有好司机。


  一开始来上市的都是国企,他们并没有给股票(作为顾问、保荐费用)。到了2000年左右民企开始来上市,这些民企不愿意花现金买意见,但是愿意共享、给干股,这对我们刚好是一个机会。从那时开始我们的收入模型变了,从简单的收费到持有企业股票,渐渐关注企业股票走势,再到我们自己去投资。


这时候,大多数人都已经开始丧失耐心,感觉赚钱没那么爽了,恰恰我们认为这个节点没有大风险偏乐观,惟一要提防的海外,但我觉得在三季度不会出现,如果真出黑天鹅会在四季度出现。比如石油,天然气等大宗商品动荡、汇率/美国加息引起的金融动荡、中东伊斯兰等国际事件、南美等国家汇率崩溃等。



张高波:发展属于中国人的国际金融集团


问:东英从投行一开始是进入直投,那是怎样进入二级市场,后来又开始做基金的平台的呢?


  张高波:其实我们并没有特意的规划,做金融就是客户要走去哪里就去哪里。我们做了一段时间以后就有客户会说,你们有经验,也帮我投资一下;有些投二级市场,也有投资非上市、上市前的(企业),渐渐就进入投资、资管业务。这个大方向是这样的,到了大概2004、2005年中国的对外投资开始了,我们是跟中国投资者,当时主要是企业,一起投海外的。以前我们是把钱向中国引,后来中国有钱了,但开始缺资源、缺市场。


  一开始,我们是在香港市场上寻找“中国机会”的标的来投资,后来发现这个业务有局限性。越来越多的人,熟悉中国的人来了香港,原本东英在熟悉中国这个程度上的超然地位逐渐弱化了。同时市场也开始细化了,我们一开始证监会只有两张牌照,现在有九种牌照了。在上市方面,H股刚开始上市时我们参与很多,但这个状况很难维持,中国的门打开了,对外交流越来越多了。


不过这个时候另外一个机会来了,更多人进入香港金融业创业,参与者多了,对平台的需求就产生了。现在大背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早期是外资主导的,金融危机后外资弱化很厉害,市场比重下降非常快。在市场参与者个数方面,最初只有十几二十家,现在是数以千计,大规模地增加。其中一部分是外资机构弱化后,拆分变成很多机构,还有不少内部出来的创业者,另一边是中资大量的来港,很多面临同样的问题,就是缺乏有效的平台服务。



张高波:发展属于中国人的国际金融集团


 问:张总曾经说香港资管市场从业者过半来自内地,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这样大规模来港的现象?主要的诱因有哪些?


  张高波:我们可以看证监会的牌照发放数量,以前四五百家,现在资管界发了超过1200张牌照,新增的超过一半都是内地来的。中国经济实力冒起,香港和内地总有一天会融合,所以大家都很快跑过来。


  香港金融市场位置很独特,我们一直看着资金在香港、内地来回跑,尤其过去的半年机会多了很多。一方面中国对外投资加快,香港这边配资业务机会多了很多,一些业务原来都在内地进行,人民币换成外汇再对外投资,但是今年上半年外管局加强了外汇管理,需求也都跑回来了。就像上市,国内突然封死,大家又跑回来了。香港独特的地方是和内地需求形成互补,所以做资管的人,经过几“轮”就都知道要做点影响力,最好两边都分散投资。就算内地做得好的时候也要在香港、海外分一点投资。


机会就是这样,一下在这边,一下在那边,比如去年人民币一贬值,大家就都跑过来香港。



张高波:发展属于中国人的国际金融集团


问:现在舆论对于香港金融市场趋向越来越保守,也有一定批评声音,你怎样看这些声音?


  张高波:现在跟以前是不一样。阿里巴巴因为不能同股同权,香港证监会就不接受他们来上市。但1992年那时,内地企业连公司法也没有,没有公司法的公司也能来上市。这些企业甚至不是投行选的,都是中国政府定的,也不见得都是好企业,也很多烂企业,但是就开了H股这个门。


那一代的香港高层,的确是更加愿意探索。他们接受内地的现实就是没有公司法,没有公司法那就制定一些必备条款,香港当年这样做其实是要承担很大的风险,但是港交所承担了这个责任,这才让香港真的成为了国际市场。当时大家的开拓精神就是很强。



张高波:发展属于中国人的国际金融集团


另外,我也看好供给侧改革,以前是有钱买不到东西,但需求是创造出来的,现在很多定制类的服务因为互联网而一下子发展起来,整个社会的生态环境都改变了。中国人的学习能力强,市场很大,梯度很大,中国经济回旋余地真的很大。而且当你产品好了,也会改善出口的情况 。

 



Copyright © 2005 - 2013 上海青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