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资本

News

31省份人均财力排行榜: 上海收入居首

日期: 2021-02-24
浏览次数: 23

                                                31省份人均财力排行榜: 上海收入居首

                                                                    2021-02-24   青野鸿蒙


2021-02-24 来源:第一财经


近期,各省份相继披露2020年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情况,而相比于各地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指标,人均指标则更接近地方真实财政经济现状。


根据粤开证券研究院数据,2020年31省份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上海以约2.9万元居首位,北京则以约2.5万元紧随其后,浙江、天津、江苏、广东均超1万元。而在去年31省份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西藏以约6.3万元领跑,上海、青海、北京均超3万元,分列二、三、四名。


多位财税专家对第一财经分析,各省份人均财政收入指标差异大,体现了我国地区发展的不均衡现状,而且由于考虑了人口因素,各省份人均财政收入排名跟收入总量排名有较大差别。而在各地人均财政支出排名中,一些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人均财政支出靠前,体现了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等加大对欠发达地区支持力度,有利于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31省份人均财力排行榜: 上海收入居首



东部地区人均贡献财政收入居前


从2020年31个省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规模来看,居前6名的分别是东部的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山东、北京;海南、青海、宁夏、西藏收入规模靠后。


辽宁大学地方财政研究院院长王振宇对第一财经分析,财政收入总量只是一个规模、体量的反映,人均指标优于总量指标,反映出以人为本的基本服务均等化的财政能力与水平。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体现出财政体制的初次收入状况,人均一般公共支出体现出转移支付后的二次分配效应。


从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排行榜来看,前六名均为东部发达地区,分别是上海、北京、浙江、天津、江苏、广东。而这上述六个地方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规模来看,除天津外,均居全国前列。


中国政法大学施正文教授告诉第一财经,地方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可以看作当地人均贡献财政收入,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财政收入规模高,人均财政收入居前。其中上海、北京、天津等地为直辖市,相比于其他省份人口规模相对较小,因此人均财政收入领跑。


尽管人均财政收入居前六为东部省份,但部分财政收入总规模靠后的省份,人均财政收入有了明显提升。


比如财政收入总规模不超过千亿的海南,人均财政收入达8636元,仅次于第一财政大省广东,位列第7。财政收入规模靠后的西藏、宁夏,人均财政收入排名位列第12和第15位。


中国人民大学财税研究所执行所长吕冰洋告诉第一财经,地区人口数不同,是造成财政收入人均与总量指标有很大区别的原因之一。


比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财力居首的广东省2019年末常住人口约为1.15亿人,而财力靠后的海南这一数字仅945万人。


去年由于疫情冲击,叠加减税降费影响,地方财政收入罕见出现下滑,31个省份中有14个省份财政收入出现下滑,因此有些地方人均财政收入不及上一年。


比如,受疫情冲击最大的湖北省财政收入大幅下滑,2020年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4237元,而2019年这一数字约为5717元。


 

 31省份人均财力排行榜: 上海收入居首



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平衡地区财力差距


相比于31省份人均财政收入排名,人均财政支出排名有更大差异。


去年,西藏以人均财政支出约6.3万元,遥遥领先;上海以约3.3万元位居第二,青海、北京均超3万元;新疆、宁夏、海南、内蒙古人均财政支出超过2万元,其他省份则在1万至2万元之间。


施正文告诉第一财经,各省份人均财政收入最高和最低相差近10倍,这体现了我国区域发展的不均衡现状。而人均财政支出地方相差倍数相对小,而且多数省份位于一两万区间,这主要是为了促进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央财政加大对欠发达地区财力支持力度,并主要体现在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力度。


财政部数据显示,1994~2019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增加了125倍,年均增长21.3%,高出同期中央财政支出增幅4.7个百分点,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从15%提高到36.5%,有效均衡了地区间财力差异。目前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主要投向中西部、东北等欠发达地区。


粤开证券研究院副院长罗志恒根据2019年各省份可用财力数据测算发现,西藏、青海、甘肃、黑龙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当地可用财力比重分别为9.8%、14.9%、21%和25.5%,中央转移支付占比分别为86.9%、72.1%、66.2%、66.9%;此外,宁夏、新疆、吉林、云南的中央转移支付占比均超过50%。


吕冰洋表示,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对均衡地区财力差距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施正文认为,区域发展不均衡是当前社会主要矛盾之一,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未来一段时间里中央财政还将继续大力支持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保持转移支付力度。


王振宇认为,各省份人均财政支出没有考虑到地域、生活成本等因素,具有一定的不可比性,但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区域财政均等化的差异,有待于进一步优化现行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近些年,转移支付制度在不断完善,除了转移支付规模不断扩大(2020年预计达到8.4万亿元),转移支付体系已经基本健全,形成了以一般性转移支付为主体,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有效组合、协调配套、结构合理的转移支付体系。


未来,财政部将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推动财力下沉,提升基层公共服务保障能力。


 

 31省份人均财力排行榜: 上海收入居首



新年涨钱了!多地上调2021年最低工资标准


2021-02-24 来源:中国新闻网


新年涨钱了!近日,江西、黑龙江、陕西等多个省份宣布上调2021年最低工资标准,还有一些地方也确定上涨并在酝酿上涨方案。打工人,看看你能涨多少钱?


多地宣布上调最低工资标准


近日,江西、黑龙江公布调整最低工资标准的通知,决定从2021年4月1日起调整全省最低工资标准。


其中,江西省将现行月最低工资标准一类区域由1680元/月调整为1850元/月,二类区域由1580元/月调整为1730元/月,三类区域由1470元/月调整为1610元/月。非全日制用工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一类区域由16.8元/小时调整为18.5元/小时,二类区域由15.8元/小时调整为17.3元/小时,三类区域由14.7元/小时调整为16.1元/小时。


黑龙江调整后的月最低工资标准分为三档,第一档为1860元,第二档为1610元,第三档为1450元。调整后的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也分为三档,第一档为18元,第二档为14元,第三档为13元。


此外,陕西从2021年5月1日起上调最低工资标准。此次调整增加150元,一、二、三类区月最低工资标准由1800元、1700元、1600元分别调整为1950元、1850元、1750元;在非全日制用工的小时最低工资标准方面,一、二、三类区由18元、17元、16元分别调整为19元、18元、17元。


根据《最低工资规定》,最低工资标准一般采取月最低工资标准和小时最低工资标准的形式。月最低工资标准适用于全日制就业劳动者,小时最低工资标准适用于非全日制就业劳动者。


 

 31省份人均财力排行榜: 上海收入居首



还有一些地区也会上调


除了上述地区外,还有一些地区明确表示今年会上调最低工资标准。


吉林省在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调整全省最低工资标准。


天津近日发布《关于切实做好2021年市政府重点工作的通知》,明确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发布企业工资指导线,促进企业职工工资合理增长。天津市人社局称,已启动最低工资标准测算工作。


成都近日发布《成都市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2021年工作计划》,明确将调整2021年最低工资标准,发布人力资源市场工资价位、行业人工成本信息和企业工资指导线。


有助于增加低收入劳动者收入


目前,31个省份中,上海月最低工资标准最高,达到了每月2480元。上海、广东、北京、天津、江苏、浙江这6个省份月最低工资标准超过2000元。


劳动者的工资不能低于最低工资标准,因此,随着最低工资标准的上调,低收入劳动者的收入也会水涨船高,与最低工资挂钩的一些待遇标准也会相应上涨。


陕西省人社厅要求,全省各级人社部门和工会组织要加强对调整后最低工资标准执行情况的检查和监督,依法查处用人单位的违规违法行为,确保提供正常劳动的劳动者工资不低于调整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黑龙江明确,要进一步加强对用人单位执行最低工资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纠正并依法处理违法行为,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31省份人均财力排行榜: 上海收入居首



今年将成最低工资调整大年?


2020年,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基本“冻结”,绝大多数省份未调整最低工资标准,今年最低工资标准重启上涨,有何考量?


中国劳动学会特约研究员苏海南对中新网记者表示,按照规定,最低工资标准是两到三年调整一次,去年大多数省份没有调整最低工资标准,主要是受到疫情的冲击,经济增速放缓,考虑到企业的困难,在此背景下自然暂缓了最低工资标准的上涨。


苏海南认为,2021年中国经济持续向好,国际国内预判今年经济增速会高于去年,在新的形势背景下,再加上去年多数省份没有调整最低工资,有的省份可能自2019年就没有调整,所以,今年多地纷纷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既有经济增速回暖的支撑,也是遵循最低工资制度规定调整频次的政策要求,更是促进企业低工资劳动者提高收入的现实需要。


苏海南表示,最低工资调整要处理好保障职工最低劳动报酬权益和企业承受能力这两者之间的平衡关系,既要满足保障低收入劳动者及其赡养人口基本生活的需要,又要确保企业能够承受最低工资上涨推动的人工成本增加并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两者要把握好一个相互协调平衡的度。


Copyright © 2005 - 2013 上海青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