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资本

News

地摊经济的复兴:北京有人摆摊3小时收入300元

日期: 2020-06-03
浏览次数: 118

                                            地摊经济的复兴:北京有人摆摊3小时收入300元

                                                                         2020-6-3   青野鸿蒙


新京报:“我们家小区门口的幼儿园为了自救,都摆摊卖彩色包子了,做得很漂亮,一般傍晚才出摊。”北京市民陈女士说。


近期,关于“成都地摊经济复苏”、“武汉幼儿园开烧烤大排档自救”等新闻层出不穷,一时间,摆地摊这种较为原始的交易方式重出江湖。地摊经济更是两度获李克强总理“点赞”,据中国政府网,李克强总理6月1日在山东烟台考察时再次强调,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


地摊经济到底对促就业、拉动消费有何作用?地摊经济需要怎样的监管思维?


 

地摊经济的复兴:北京有人摆摊3小时收入300元



疫情期之“摆摊初体验”


摆摊卖小龙虾3小时收入300元


“现炒的小龙虾,买一送一啦!”因为疫情影响,4月30日,休息在家的北京市民赵禾(化名)与其朋友开始了人生中的“摆摊初体验”,卖起了小龙虾,“我们取名为‘虾纪元’”。


“正好朋友也没开工,我也休息在家,就想着摆一次地摊就当体验生活。”据赵禾介绍,她们选址在小区不远处的地铁口,其实都是城市白领的她们开始根本不好意思开口叫卖,在三易“摊位”有了第一个顾客之后,反而比较放得开了,“本来也不是真的本着赚钱去的,目的性不强。”


 

地摊经济的复兴:北京有人摆摊3小时收入300元



赵禾说,“我们接触到的顾客都挺随和的,其中有一位大叔问我们是不是在创业,他买了一盒说支持我们创业,并给我们加油,其实还蛮感动的。”也有顾客买完回头问,“你们每天都在这边吗?想吃再来找你们。”


但对于“地摊货”,市民普遍警惕心比较强,也因此赵禾收获了一些复杂的眼神,或质疑或好奇。有几个年轻顾客上来就问,“这是什么牌子的?”得到答案是赵禾她们自己做的,便扬长而去。当被问及小龙虾的进货渠道,赵禾介绍称,“是当天朋友从旁边的海鲜市场买的活虾,加工而成的,其实比一般饭店的要更新鲜美味。朋友专门去江苏拜师学过一段时间,味道也不亚于饭店的小龙虾。”


“虽然是第一次体验,但其实收获还可以,一共卖出9盒(小龙虾),收入三百元左右。” 赵禾说,自己跟朋友都很知足,笑着说,“我们自己把剩下9盒都吃了。”


她还告诉记者,“其实摆地摊可能存在环境污染问题,所以我们从头到尾没有留下一点垃圾。现在国家开始倡导地摊经济,而如果在家闲着也不妨体验一下,或许还有一笔小小的收入。”


成都大连多地政策松绑“地摊经济”


市民:小区外一条街都是卖菜的


华灯初上,很多城市的街边小摊重出江湖,跟赵禾她们一样,等着过路行人的“青睐”。


近日,成都、陕西、大连等多地政策松绑“地摊经济”,划分专门地段鼓励秩序恢复地摊经济,鼓励失业、下岗等人群出门摆摊。


“去年我们小区门口那条路上还没有摆摊的,但今年4月份开始,早上去上班就看到一条街都是卖菜的,都摆在人行道上,虽然有点挡路,但我觉得也不是很影响生活。”成都市民张女士对记者说道。成都市民潘先生也感叹,现在路边摊多得很,卖水果之类的小摊多得是。


 

地摊经济的复兴:北京有人摆摊3小时收入300元



其政策背景是,今年3月份,成都即制定了“五允许一坚持”政策,主要包括允许设置临时占道摊点摊区、允许流动商贩贩卖经营及坚持柔性执法和审慎包容监管等,极大促进了当地地摊经济的盛行。


早在3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强化稳就业举措的实施意见》中,就已提及“合理设定无固定经营场所摊贩管理模式,预留自由市场、摊点群等经营网点”。


5月份,中央文明办也发布消息称,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已明确要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


这无疑为城市逐步放开地摊经济吃了一颗“定心丸”,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其中。


成都近2月增加就业岗位超10万个


专家:地摊经济“三低”特征 促就业保民生促消费作用明显


不只是增添了城市烟火气,地摊经济更重要的还在于解决了大量就业。部分走在前头的城市已经“尝到了甜头”,据媒体报道,自3月出台政策允许商贩临时占道经营以来,截至5月21日,成都增加就业岗位超10万个,中心城区餐饮店铺复工率超过98%,这无疑与今年政府力图“保就业”的基调相符。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任兴洲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地摊经济对于促就业、保民生、促消费作用明显。第一,这种形式灵活方便,无论是对摊主还是对消费者来说,都很便利;其次,这种形式经济实惠,摊主不需要租店铺付很多租金,其经营成本会降低,反映到其提供的商品及服务上,成本也会下降,摊主及消费者都得到了实惠。第三,扩大了就业,从全国来看,地摊经济能解决大量人员灵活就业问题。因此,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地摊经济在保民生,稳就业、促消费中能发挥综合功能。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也对记者解释称,地摊经济本身具备“三低”特征,第一,创业门槛较低,没有门店租金的压力,同时,对学历及知识技能的要求也比较低;其次,经营风险较低,每个摊主的经营规模并不是很大,所谓的 “船小好调头”,因此,即便是卖某样东西不好卖,摊主也可以迅速调整方向;第三,商品价格较低。这其实丰富了商品供给的层次,照顾一些低收入人群的日常消费需求,也是一种实惠。正是由于这些特征,地摊经济对促就业有明显作用。


“在促消费方面,除了上述提及的地摊经济能丰富商品供给层次,满足不同人群消费需求外,其实还包括小商贩们因为摆地摊,就业问题得到解决,有了收入来源,自然也会去消费。归根结底,要想在短期内促消费,最根本还是要稳就业,地摊经济正是有稳就业的作用。”付一夫表示。


东北证券研报数据则显示,历史上“地摊经济”受到政策支持的阶段主要为2007年3月和2017年9月,不过,从宏观指标来看,失业人数在政策放松期有所减少,但社零提升不明显。


 

地摊经济的复兴:北京有人摆摊3小时收入300元



【追问1】


安全、卫生隐患何解?


分析:加强监管同时要摆脱“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循环


地摊重出江湖,有网友点赞称“一个城市瞬间增加了许多生机”。但也有网友表达了担忧,称“临时摆摊最怕的就是卫生问题和三无产品问题,若不小心吃了劣质食物很难追究责任。”


付一夫认为,地摊经济不能完全放开,因为其仍有一些内在问题,比如占道经营,会影响市容市貌及交通通畅;塑料袋、泡沫等垃圾乱扔,会造成环境污染;因成本较低,地摊上的商品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出现假冒伪劣、食品安全等问题,这些都是消费市场健康发展的隐患。


“因此,地摊经济应该在一定秩序或一定容忍度内放开,同时,可以设计一套比较科学有序的制度来管理,对违规行为应及时、有方法且不粗暴地处理,但若出现严重的违规,罚款制度也是可以考虑的。”付一夫称。


的确,从上述多个城市制定的政策来看,不仅允许流动商贩经营,也给这些商贩“定了规矩”,比如此前被总理点赞的成都,就制定了商贩摊主清洁卫生责任机制,要求及时恢复卫生环境,日产日清,同时,还建立了商贩摊区择优拓展机制,及时取消市民和商家都不满意的摊区,引导一批优质商家、商贩到自摆区,打造夜间经济场景。


任兴洲坦言,一直以来,一些地摊经济因脏乱差和安全问题受到诟病。而成都的做法我认为是行之有效的。比如商贩摊主清洁卫生责任机制、对摊区设置隔离栏,指导安全用气等,避免占用盲道等,这些做法既让地摊经济活跃起来,又通过一定的规则进行必要管理,使其安全有序地发展,这是一个多赢的局面,也考验一个城市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其他城市也可以参考这种做法,因地制宜,制定适合当地的管理规定。


“总的来说,政府主管部门和监管机构一方面要放宽准入,不能随意取缔地摊经济;另一方面也要加强管理,特别是对食品安全和操作安全问题要更加关注,不能一放了之,而是让它们在合理的规范内发展。同时,要做好服务,将相关扶持政策落实到位,这样地摊经济才能摆脱‘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循环,才能实现健康良性发展。”任兴洲表示。


 

地摊经济的复兴:北京有人摆摊3小时收入300元



【追问2】


是否会影响实体门店?


专家称会对同质商品店铺造成冲击


另外,也有人担心,地摊经济的盛行是否会对实体店铺造成冲击?一位网友就表示“受冲击最大的还是那些路边的小餐馆、小超市,毕竟需求是固定的,这边吃了一大口,另一边就只能吃一小口了。”


对此,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彭波也认为,估计门店经济会受到一定影响,一方面,网上购物的方式已经较大的影响到了线下消费,另一方面,地摊成本更低,也会对售卖同质商品的店铺造成一定的冲击。但我们也要看到,地摊经济的放开更有利于扩大低收入群体的就业,解决基本生计,降低社会生活成本,有利于经济的迅速恢复,在疫情及贸易战带来的叠加冲击之下,这其实也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和权衡。


也有业内人士观点认为,摆地摊卖得东西和在门店铺面并不完全重合,比如一些高档服装、化妆品,一般消费者都会去门店消费,而买便宜的衣服,则会去地摊消费。又比如请人吃饭一般会直接上门店消费,但自己一个人吃饭可能会选择路边摊,总的来看,地摊经济会对路边小餐馆等同质消费造成一定影响,但对于有差异性的、略微高档的门店冲击并不会太大。


 

地摊经济的复兴:北京有人摆摊3小时收入300元



新浪财经:地摊经济火热中,促进就业动力强


地摊经济,正在成为拉动地方经济的关键词之一。界面新闻整理公开信息发现,目前至少已有15个省份的城市推出了鼓励地摊经济的相关意见。


“摆地摊”这个在过去一度被认为是污染环境、有损市容的经营模式,在新的政策规范和引导下,正在承担起激发城市活力和便利居民生活的责任,更成为增加就业的新动力。


多地开放地摊经济


3月14日,成都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印发《成都市城市管理五允许一坚持统筹疫情防控助力经济发展措施》,提出疫情防控期间对商家和经营者实施审慎包容监管政策,是较早释放复苏地摊经济信号的城市。


政策推行至今,成效颇丰。根据成都市城管委公布的数据,截至5月28日,成都市设置临时占道摊点、摊区2230个,允许临时越门经营点位17147个,允许流动商贩经营点20130个,增加就业人数10万人以上,中心城区餐饮店铺复工率超过98%。


继成都之后,浙江、湖北、江苏、山东、河南等省份的多个城市也陆续出台指导意见,为摆地摊“松绑”。


比如,5月29日,长春市发布“城市管理领域八项措施”,第一条即鼓励支持发展夜市经济——允许利用有条件的公园、广场、空场,在不扰民、不影响交通、不影响市民休闲、不污染环境的前提下,开办夜市、排档。随后,长春市宽城区借此推出主题夜市,根据不仅有夜食,还有夜购、夜娱、夜健、夜展、夜游,打造多元的夜间消费市场。


再如,6月2日,郑州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 进一步做好为民造福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县(市、区)、开发区明确规划布点,落实管理措施,充分利用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和闲置土地,按照定时间、定地点、定业态、定费用、定管理的原则,设立市集和特色跳蚤市场。


 

地摊经济的复兴:北京有人摆摊3小时收入300元



拉动就业是关键


地摊经济兴起的背后是稳就业和保民生的压力。受新冠疫情影响,我国就业市场面临近十年来最严峻的挑战。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今年1-4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354万人,同比少增105万人,4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0%,同比上升1个百分点,环比上升0.1个百分点。


4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在重申“六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的同时,政治局首次提出“六保”——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无论是“六稳”还是“六保”,稳就业都排在首位。


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发布的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也花了大量笔墨谈稳就业。报告指出,今年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努力稳定现有就业,积极增加新的就业,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各地要清理取消对就业的不合理限制,促就业举措要应出尽出,拓岗位办法要能用尽用。


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助教授唐荣胜对界面新闻指出,地摊经济是涉及到最底层人群福利的重要问题,既关乎就业,也关乎收入。


“李克强总理前几天在‘两会’记者会上说,中国人均年收入是3万元人民币,但是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这个数据是很吓人的。”唐荣胜说,从这个角度来讲,非常有必要从类似地摊经济的微观层面帮助这部分人提升收入。这对于社会公平、共同富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他进一步指出,眼下来看,地摊经济可能是政府促进就业的短期政策,但它也可能具有长期效应。“其实这样的经济模式也是鼓励大家从事零售行业、或简单的创业。短期来看是要面对疫情维持生活,但长期来看,也说不定会发现商机,越做越大。”


5月13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在参加北大直播活动时也指出,稳就业不仅要有宏观政策,还要从微观视角切入,增加街道就业,即地摊经济,非常有助于稳就业。


“我们国家5人以下的小微企业占到城镇就业的一半以上,所以稳就业、保就业的主力军应该是小微企业。”姚洋说。


李克强总理近期也高调为“地摊经济”点赞。6月1日,他在考察山东烟台一处老旧小区时强调:“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


 

地摊经济的复兴:北京有人摆摊3小时收入300元



松绑不松管理


近年来,由于占道经营、无证经营带来的市容混乱和食品安全等问题,“地摊经济”一直不受地方政府的欢迎。这次地方政府在重开地摊经济的同时,也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隐患和问题提出配套政策,从规划特定区域,到摊区安全防护和商贩摊主清洁卫生,不一而足。


比如,成都规定,商贩在确保不占用消防通道、盲道和不侵占他人利益前提下,允许设置临时占道摊点摊区、允许临街店铺越门经营、允许大型商场开展占道促销、允许流动商贩贩卖经营,坚持柔性执法和审慎包容监管,对轻微违法以教育劝导为主。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日前在界面新闻撰文指出,地摊经济是城市治理能力的试金石,既可以检验城市管理者的执政理念是否与时俱进,也反映城市管理能力能否适应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应修订涉及地摊经济的上位法和规范性文件,不应对地摊经济一禁了之,而应对其加以规范和扶持发展。


针对如何规范的问题,上海师范大学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王岩于2018年发表的文章指出,应该构建“政府规划引导,社会组织监督,专业公司运营”一体化的地摊经济管理体系。


他指出,政府可以指定行业准入制度,从利民和环境角度划分鼓励经营和限制经营的行业;社会可以成立地摊行业协会,从诚信和合规方面对摊贩进行监管;政府还可以通过招投标方式,向社会招标具有相关管理经验的专业公司,对地摊实行连锁经营或加盟经营,便于整合各种资源。


通过合理有效的管理,地摊经济或许不仅可以创造经济价值,还可以成为都市软文化的构成部分。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首席经济学家李铁近日也撰文表示,在加强对地摊卫生监管并防止欺诈行为发生的同时,通过对地摊经营者进行业务培训,提供相对稳定的营业空间,各种地摊模式甚至可以形成城市的特色文化景观。


Copyright © 2005 - 2013 上海青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