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企又曝造假丑闻 日本制造的“神话”被戳破?
2018-2-13 青野云麓
近日,“神户制钢”事件带来的舆论影响尚未消退,日本制造又曝出一重大丑闻,还犯了以前同样的错误,一向以匠人精神自居的日本制造再一次被送上舆论的制高点,个中滋味可想而知。
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有色金属巨头三菱综合材料公司于2月8日对外表示,旗下又有三家子公司出现造假问题,所以该公司总裁果断站出来承认错误并对外鞠躬道歉。
其实,日本三菱综合材料也不是第一次犯这种错误,作为国际大型有色金属材料供应商,原本就不应该出现这种原则性的问题,况且丝毫没有吸取此前的教训加以改正,从而规避这种重大过失,这于企业而言是不可饶恕的过错。

2017年11月,据媒体发布消息,三菱伸铜某厂在2016年10月18日到2017年10月17日整整一年期间出口的铜制品存在数据篡改,问题产品达到879吨,涉及到200家客户,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汽车制造领域。
而2个月都不到,又爆出三家子公司造假,据三菱方面预估,这次很有可能超过250家客户受到影响,较上次有过之而不及,且这次范围扩大到波音客机、核电站等高风险领域,如果仅仅因为材料问题又要上演福岛核泄漏的悲剧,那么三菱就是全人类的罪人。

日企又曝造假丑闻 日本制造的“神话”被戳破?
出处:央视新闻
9日,日本西铁城手表公司向外界公布了一份调查报告,承认旗下子公司存在大量篡改产品测试数据和零部件产地的行为。日本企业的造假丑闻呈现进一步蔓延趋势。
西铁城数据造假:1000小时产品寿命改为6000小时
调查报告显示,西铁城手表公司旗下的“西铁城电子”在2012年4月到2016年12月期间,篡改了21项LED零部件产品的测试数据,将实测1000小时的产品寿命篡改为6000小时。
另外,该公司还在2017年6月之前的7年多时间里,把中国子公司工厂生产的166种、超过13亿个零部件的产地篡改为“日本”并提供给119家客户企业,篡改比例占同一时期产品总数的6.7%。
此次涉嫌篡改数据和产地的零部件包括LED设备、开关和感应器材,主要用于手机和家电产品。相关问题产品可能已流入包括中国在内的海外市场。目前,西铁城电子公司社长等3名高层已被解除职务。

那些涉嫌造假的日企
2017年10月8日,日本第三大钢铁企业神户制钢承认,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期间,公司旗下的四家日本工厂所交付的铝、铜产品均存在篡改材料数据等作假行为。10月13日,神钢表示,其旗下9种铝、铜、钢铁产品也发现存在证书造假等问题,被波及的问题产品购买方增加至约500家。
日本有色金属巨头三菱综合材料株式会社2017年11月23日发布公告,承认旗下子公司三菱电线工业和三菱伸铜存在产品数据篡改的造假行为,受影响企业目前达到258家。
公告指出,三菱电线工业位于和歌山县的工厂在2015年4月至2017年9月间生产的橡胶密封圈被发现篡改数据,数量达到约2.7亿个,涉及229家客户。该产品广泛用于汽车、舰船、飞机引擎等设备。其中,航空航天类客户为70家。不合格产品涉及日本自卫队的舰船和飞机引擎。

2017年11月28日,日本化工巨头东丽株式会社曝出数据造假丑闻,东丽株式会社社长日觉昭广承认旗下子公司在检测数据上造假。
据报道,东丽涉事子公司主要负责汽车轮胎材料相关业务。东丽从2008年4月到2016年7月间,数据造假共计149例,波及13家企业客户。这些企业多为日本本土企业,造假数据主要涉及增强汽车轮胎强度的辅助材料。
东丽承认,历任质监部门负责人滥用职权,更改质检报告书,公司没有对质检结果进行二次确认。
2017年12月26日,日本东芝公司向外界公布,集团旗下一家从事通讯和电气设备的子公司在过去4年间长期存在财务造假行为。这是继2015年东芝大规模财务造假事件之后,该公司旗下发生的又一起造假丑闻。
东芝公司公布,集团旗下的东芝通信基建系统公司从2013年到2017年9月,在长达4年的时间里,多次通过压低亏损工程成本等方式虚报利润,涉嫌财务造假金额累计达到48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277万元。

美媒称日本制造业模式正在倒下 影响国家声誉
出处:参考消息网
美媒称,日本制造业曾以高品质和高效率,扭转了该国战后经济状况,也改变了全世界的商业实践,并且催生出大量管理和商业类书籍。如今,这种模式正在倒下。

质量丑闻触及品质根基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2月5日报道,神户制钢所、三菱综合材料公司和斯鲁巴公司都在最近几个月里承认在质量检查中舞弊,尽管这些公司都自称没有发生安全问题。2017年,高田公司宣布破产,该公司此前承认向三菱汽车公司供应了5000多万件有问题的安全气囊,并曾隐瞒汽车缺陷和篡改油耗数据。
世界第五大汽车制造商日产汽车公司2017年9月承认,该公司的几家日本工厂由不具备资格的技术人员进行车辆最终检验,这种违规行为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在审计期间,领班通常会让无证人员佩戴认证检验员的标识。

日产公司在日本召回了120万辆汽车,几乎是该公司在事发前三年内的全部产量。但该公司说,他们在安全问题上从不马虎。
报道称,企业舞弊事件在全世界都很常见,但日本的这些丑闻触及日本品牌保持畅销的根基,也影响了日本整个国家的声誉。日本品牌曾是品质的代名词,在此前的众多质量调查中均表现优异,然而美国君迪新车质量研究公司的调查显示,在过去两年里,美国汽车品牌已经超过日本品牌,其他制造商也正在进步。
报道认为,这些丑闻可能加速侵蚀日本制造业产品在全球市场的份额,让主要竞争对手中国受益。中国正在向全球最大经济体迈进。这也让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管理和制造理论受到质疑。

工匠精神失去制度保障
曾被《哈佛商业评论》等刊物追捧的日本模式,关键在于贯彻了“持续改善”的经营理念。在实践中,这意味着排除那些不必要的活动,削减多余库存,以及通过团队合作解决出现的问题。
这赋予一线工人巨大的责任,他们需要从事日常操作并提出创新。这些工人被很多日本人视为工匠,公司会向他们提供终身岗位,以换取他们对企业的忠诚。
今天的问题在于,很多日本企业已经不能向一线工人提供终身就业保障。赋予一线工人如此大的权力,容易导致造假和舞弊的问题,也让管理者得以推卸责任。
一名在神户制钢所工作了30年的老员工说,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后,一线工人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他说,质检人员成为主要裁员对象之一,因为他们看起来不像生产线工人那么忙碌。于是,生产线工人被要求自己检验质量,一些检查项目被外包。一些参与数据造假的工人认为,他们别无选择,因为必须保持生产运转,而一些急单客户有时也能接受并不合格的产品。
神户制钢所在一份书面声明中说,管理者对利润的追求和生产时效的压力,是导致错误行为的根源之一。
报道称,日本仍是制造业大国。该国的制造业产出排名世界第三,每年的出口额高达7000亿美元。日本工业实力的动力,是二战后形成的制造业模式,当时日本企业希望通过提升产品质量来实现复苏。从1950年至1990年,日本的出口额增长了130倍。

管理层不过问经营问题
对日本企业的研究认为,日本的求同文化、禅宗佛教和武术,都起了很大的作用。福特汽车公司和一些企业都曾向日本模式学习。
但日本模式也暴露出一些缺点。管理专家彼得·德鲁克曾在1981年发表于《哈佛商业评论》的文章中说,日本的企业管理者几乎没有时间去处理经营问题,他们把精力都放在处理与客户、银行家和政府官员的关系上。
报道称,即使在今天,日本很多制造企业的管理者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管理培训。早稻田大学管理学教授长内厚说,生产问题很少会上升到管理层去解决。

日本制造商开始用临时工替代享受带薪休假和退休工资的终身固定工。松下电器产业公司说,该公司家电部目前只有1/3的一线工人是终身工。
一些日本工业专家认为,最近爆发的一连串丑闻,是问题正在暴露和解决的积极信号。还有一些人指出,日本的一些质量标准高得不符合实际。
长内厚教授说,相信自己的产品质量过硬的制造业工人可能认为,即使提供一些不是符合所有标准的产品也无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