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科技

News

“感觉良好”,中国载人航天30年的生动注脚

日期: 2022-04-16
浏览次数: 27

                                    “感觉良好”,中国载人航天30年的生动注脚

                                                                   2022-04-16   青野云麓


2022-04-16 来源:央视新闻


 

“感觉良好”,中国载人航天30年的生动注脚



“感觉良好!”“感觉非常良好!”北京时间2022年4月16日9时56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成功着陆,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结束了半年多的“太空出差”顺利返回,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星辰大海,浩然征途。这是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最后一次飞行任务,也是中国空间站在轨建设由关键技术验证阶段转入建造阶段过程中承前启后的关键之战。从开展空间站组装建造关键技术试验,到进行出舱活动安装相关装置,从进一步验证航天员在轨期间的健康、生活和工作保障技术,到进行航天医学、微重力物理领域等科学技术试验与应用……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了183天,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空间站建造关键技术至此得到了全面验证,为中国航天再创辉煌写下了坚实的注脚。


事实上,“感觉良好”的“招牌式回答”,不仅是航天员身体健康的真实感受,也是中国航天一步一个脚印的生动写照。神舟五号载人天地往返,神舟六号多人多天尝试,神舟七号航天员出舱,神舟八号到神舟十号交会对接,神舟十一号中期驻留,神舟十二号绕飞空间站。可以说,每一次突破和超越,振奋的是精神和气概,夯实的是自信和底气。作为中国航天迄今最长一次太空载人飞行,神舟十三号也实现了多个首次:首次利用空间站机械臂操作大型在轨飞行器进行转位试验,首次在太空跨年、过春节,首次在轨通过手控遥操作设备控制货运飞船与空间站对接,举办了中国人首次天宫画展。这是航天技术的创新突破,更是飞天梦想的培根筑基。


 

“感觉良好”,中国载人航天30年的生动注脚



梦想的引擎一经点燃,就能释放无可比拟的力量。每一次点火升空,是全民关注的盛事,也是前后相续的传承。“太空出差”期间,神舟十三号乘组专程进行了两次“太空授课”,让孩子们置身于浩瀚太空、领略宇宙奥秘,把航天梦、中国梦播撒到心中。可以说,来自全民的好奇和兴趣、热爱和推崇,正是中国航天事业澎湃不息的动力;源自中国航天事业欣欣向荣的发展,激扬的正是中国人的底气、志气、骨气。“要勇敢追梦,相信未来一切皆有可能”,航天员的瞩望,何尝不是中国航天的希望?


梦想无垠,步履不停。今年是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30年。从“嫦娥奔月”到“祝融驭火”,从“天和筑穹”到“墨子传信”,从“北斗联网”到“天舟穿梭”,浩瀚太空中出现了更多中国身影,留下了更多中国足迹。一代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成就了一个个“高光时刻”,创造了一次次“感觉良好”。正如在轨期间三位航天员在太空中所深情朗读的那样:“我知道,生活的激流是不会停止的,且看它把我载到什么地方去!”一飞冲天,一鸣惊人。我们也相信,对梦想的追求不会停歇,定会铸就中国航天的辉煌!


“摘星星的妈妈回来了!”返回现场里,王亚平、翟志刚、叶光富三位航天员神态自若。在搜索区域达数万平方公里的东风着陆场,返回舱的着陆姿态、时间地点快速精准,“越来越迅速、越来越熟练”。从容的姿态,也是雄厚的实力。今年是空间站建造决战决胜之年,困难更大、风险更高、任务更重。只要心怀梦想、奋勇拼搏,脚踏实地、勇往直前,“感觉良好”的声音必将更豪迈、更响亮、更硬核。


 

“感觉良好”,中国载人航天30年的生动注脚



中国载人飞船首次采用快速返回模式“回家”


2022-04-16 来源:大洋网


4月16日9时56分,神舟十三号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从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分离到返回地面,全程仅用9个多小时,中国载人飞船首次采用快速返回模式“回家”。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载人飞船系统总体设计师、神舟十三号回收试验队技术负责人彭华康介绍,采用快速返回模式后,不仅航天员回程提速,整体舒适度也进一步提高。


快速返回模式,主要依靠减少飞船在轨绕地飞行圈数来实现。载人飞船撤离空间站后,需绕地飞行数圈后,择机进入大气层,返回地球。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采用的是11圈返回模式,绕地飞行一圈约需1.5小时。”彭华康介绍,神舟十三号任务在保持主要项目不减少的基础上,对返回过程中的部分飞行事件进行压缩和合理裁剪,将以前需要在绕地飞行11圈内完成的飞行事件压缩到5圈完成。


返回时间的缩短,对着陆场系统快速反应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研究员、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副总设计师卞韩城介绍说:“针对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采用5圈快速返回模式,东风着陆场反复推演不同情况下的搜救力量行动方案,做到正常情况有方案、异常情况有预案、极端情况有对策。”


据了解,我国今后的载人飞行任务,采用快速返回模式将成为常态。


 

“感觉良好”,中国载人航天30年的生动注脚



海外祝贺中国“太空出差三人组”回家:瑞思拜!


2022-04-16 来源:新华社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海外专家学者和媒体表示,该任务成功是中国太空探索计划的重大胜利,将有助于推进中国空间站的长期发展和全面运营,希望中国能够分享在科研和技术方面所取得的突破进展,继续加强合作。


“这是中国太空探索计划的重大胜利”


作为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发射的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此次飞行任务中实现了多个首次,不断刷新中国航天的纪录,展现了中国航天科技的新高度。


美国太空网站发文称,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是中国迄今在太空轨道上停留时间最长的一次任务,航天员王亚平成为第一位在太空行走的中国女性。三位航天员在为期半年的任务期间,进行了两次太空行走,完成了20多项不同的科学实验,并开展了两次“天宫课堂”,在空间站进行太空授课。


日本共同社16日对中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进行了报道,称3名航天员在空间站的核心舱“天和”舱进行了技术方面的验证等,中国反复进行航天员的轮换和物资补给,为空间站的运用做准备。


肯尼亚国际问题学者卡文斯•阿德希尔说,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完成是中国太空探索计划的重大胜利。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在太空科学方面的进步是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鼓舞。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天体物理学博士布拉德•塔克近日在堪培拉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完成对于推进中国空间站的长期发展和全面运营很重要。此次任务表明,中国航天员有能力进行长期的太空飞行,未来的相关目标和计划“令人兴奋”。


 

“感觉良好”,中国载人航天30年的生动注脚



“希望在航天领域与中国加强合作”


纳米比亚科技大学经济学讲师拉梅克•奥达达说,中国在空间站建设和太空探索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无与伦比”的,为人类探索宇宙贡献了中国力量。希望中国能够分享在科研和技术方面所取得的突破进展,继续与该国加强合作,“帮助我们培养自己的航空、航天人才,期盼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纳米比亚的宇航员能够登上中国的空间站。”


事实上,中国一直以来十分重视在航天领域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始终坚持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与俄罗斯、德国、法国、意大利、巴基斯坦等国家的航天机构,以及联合国外空司、欧空局等航天组织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与交流。


在非洲,中国在纳米比亚建立的航天测控站是中国海外航天测控站中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测控站之一。在拉美,中国帮助玻利维亚成功发射通信卫星“图帕克•卡塔里”,使玻利维亚拥有首颗卫星……


 

“感觉良好”,中国载人航天30年的生动注脚



心之所向,星辰大海


虽然航天英雄们的征程告一段落


但中国航天前进的步伐不会停止


宇宙那么大


让我们期待下一次的追“星”之旅!


Copyright © 2005 - 2013 上海青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X
3

SKYPE 设置

4

阿里旺旺设置

5

电话号码管理

  • 18101767197
6

二维码管理

返回顶部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