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开幕 65位世界顶尖科学家到会
2019-10-31 青野云麓
还记得去年10月滴水湖畔的“最强大脑”吗?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今天就要开幕了!这一次,“科学天团”的阵容规模更大,也更加豪华。65位世界顶尖科学家将到会,包括44位诺贝尔奖得主和21位沃尔夫奖、拉斯克奖、图灵奖、麦克阿瑟奖、菲尔兹奖等得主。其中,还可一睹4位2019年诺贝尔奖新晋得主的风采。
昨天下午起,随着一位位科学大咖的陆续到来,论坛主会场所在的上海滴水湖皇冠假日酒店已经星光熠熠。每一位手捧鲜花、佩戴着VVIP铭牌的科学家,都是当今世界科学界的巨星。请听本台驻临港记者赵宏辉发来的临港日记:《星光汇集滴水湖畔》

主会场里,180度的穹形大屏幕已经架好,长廊里也立起了一副副杰出科学家们的照片。酒店大厅里人头攒动,迎接陆续前来报到的科学家们。今年的签到还多了一个特别的环节,科学家们先在印有论坛标志的竹签留下签名,并在印泥上留下自己的手印。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亚耶利•瓦谢尔说:“这些设计让他感到新奇,也让他更加期待第二天的论坛。今年的论坛规模会更大,而且有更多的年轻科学家参会,我很期待能够和这些科学家们开展富有成效的讨论。”
尽管论坛还没有开幕,但是科学的氛围已经在会场内外蔓延开来。在酒店大厅的咖啡店里,一些科学家和参会代表们刚下榻不久,就三三两两聚在了一起,现场俨然变成了一场场小型研讨会。我见到了来自南方科技大学的一位青年科学家代表张宇,他告诉我,最期待的,是能够从这些世界顶级“大牛”口中,了解人工智能领域最前沿的方向。“有一个人工智能算法论坛,应该要听一听,希望能够听到其他学者分享一下现在他们各自最新的研究结果,从顶级科学家里学到一些东西,能够指点我一些方向。”
来自中科院高能所的阮曼奇同样也是青年科学家代表之一。他说,希望看到这些来自全世界的最强大脑们,如何推动科学这棵参天大树继续成长。“每个领域现在像一颗巨大的大树一样,我很希望能够看到,一方面大家对大树的主干的判断,另外一方面我们怎么样协调资源、能力,使大树进一步茁壮成长。把这么多大人物弄到一起,考虑人类整个共同的命运,确实是一件盛事。”

快接近傍晚的时候,我和记者同行们见到了刚刚风尘仆仆赶来的新晋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威廉•凯林。他刚一坐下,周围便被围得水泄不通。未来人类能够治愈癌症吗?我们什么时候能用上廉价的抗癌药?这些问题,既涉及专业,也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威廉•凯林说,科学家应该尽最大可能向世界分享他们的成果,而这,正是他来到这次论坛的目的所在。“我认为科学家、艺术家和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地成为世界公民,分享他们的思想和知识。我也很期待能够见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们,他们也许发现了我所不知道的东西,或者他们的想法和我略有不同,这都让我很激动。”
放眼全球,如此众多的顶尖科学家相约赴会、齐聚一堂,既是盛事,也是罕事。豪华“科学天团”何以对上海情有独钟?在短暂的交流采访中,科学大师们反复提到的一句话就是:“随着中国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上海创新影响力的快速提升,来上海、看中国,成为第一选择!”请听本台记者李雪梅、孙萍、胡旻珏发来的报道:参加这次论坛的4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有4位是今年新晋诺贝尔奖得主。在获奖后,很多人担心,他们是否还有时间成行?结果,4位全都明确表示,一定会到上海!在2019年物理学奖得主米歇尔•马约尔看来,上海让他感受到了一座城市对原始创新的尊重、对前沿科学的追逐。“我对中国非常感兴趣,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是一个大家庭。中国物理研究所的进步是惊人的,中国有巨大的天眼射电望眼镜,还有各种航天计划,我们也许在未来有一些航天方面的合作。”
创新是一座城市活力的不竭源泉,蓬勃发展的上海,正在成为不少诺奖得主眼中的“第二故乡”。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就像是打开了一扇窗,让全世界更加了解中国、了解上海,也将更多科学家们带到上海,开展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威廉•凯林认为,上海的扩大开放和创新发展,让人向往:“我认为国际合作非常重要,并且随着科学的复杂性增加,变得越来越重要。我们互相阅读论文,分享思想和知识。我们必须尝试以身作则。上海有这样的氛围,我很喜欢。”

这些年,诺贝尔奖得主与中国的交集越来越多。从1986年第一次到访上海,199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德国生物物理学家埃尔温•内尔近几年基本保持着每年至少两次来华交流的频率。2016年,因为“上海氟”在业界的广泛声誉,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巴里•夏普莱斯主动向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递出合作的邀请,如今由他领衔的实验室已产出多项重量级科研成果。
而在诺奖的背后,“中国身影”也越来越多。就在本月初,2019年诺贝尔奖刚刚揭晓之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肾脏内科陈楠教授,对新晋三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的基础研究表达了深深的谢意。基于这一基础发现,陈楠团队在全球率先完成了肾性贫血新药“罗沙司他”的临床试验。
随着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深入推进,上海正成为高水平科学家、高科技企业家常来常往的“世界会客厅”,来沪拓展“朋友圈”,成为科学大师们喜欢上海的另一个理由。
全世界最聪明的大脑汇聚在一起,不同学科领域的顶级学者展开对话,这样的跨学科交流无论对谁,都是一次十分难得的机会。接下来的三天会期,科学天团成员的每一篇演讲和每一次回答,都会是一次思想的碰撞和激辩:“莫比乌斯”论坛。创意源自数学及哲学概念:无穷大,无极限。65位顶尖科学家将每人介绍1张PPT,独立发言3分钟,预言未来20年科学、宇宙和人类的样态;在“国际大科学计划”战略对话中,10多位国内外战略科学家,将进行200分钟不间断讨论。而在“桌布讨论”,他们还将与来自全球的100位优秀青年科学家,展开跨领域的代际思想交锋与互动,为未来科学发展孕育发现与创新的“种子”。来自以色列科学与人文科学院的尤妮娜•艾尔达对能在顶尖大咖面前展开“路演”推介自我,充满期待:“[能够听到诺贝尔奖获得者、一流科学家他们对不同主题的研究和看法将会非常有趣。我研究的领域是人工智能、医学成像等等。即使这些研究和想法不会立即影响到我自己的研究,但是或许能在思考问题的方式上给我带来新的启发。”

首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成功举办后,临港地区的创新“新引擎”和改革“点火器”便开足马力。新片区挂牌两个多月来,临港新设企业数量达1329家,涉及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和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的企业集中签约项目62个,总投资超过260亿元。其中,不乏临港卫星研制基地、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等国家重大战略新兴产业和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
基础研究是一切研究的基石,没有基础学科“深蹲助跑”,就无法实现原始创新和技术突破的“起飞跳跃”。今天,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将于临港开幕。与2018年首届论坛举办时不同,今年论坛举办地上海临港,在不久前刚刚完成“身份转换”——8月20号,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正式揭牌。从“潮来一片汪洋,潮去一片芦苇”的滩涂开启新一轮华丽转身,临港新片区正向着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新高地迈进。[B]而今,65位世界顶尖科学家聚集此地,人数较上一年更多,人们的期待也更盛:通过世界“最强大脑”的巅峰激荡,探究全球最前沿科技发展趋势,增强上海创新策源能力,彰显上海开放包容的城市品格。上海,正以更前瞻性的视野和更开放的胸怀,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东广早新闻)

习近平向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2019)致贺信
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2019)10月29日在上海召开。国家主席习近平向论坛致贺信。
习近平指出,科学技术是人类的伟大创造性活动,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加强科学研究,密切科研协作,推动科技进步,应对时代挑战。
习近平强调,中国高度重视科技前沿领域发展,致力于推动全球科技创新协作。中国将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依托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等平台,推动中外科学家思想智慧和研究成果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希望与会代表围绕“科技,为了人类共同命运”这个主题,推动基础科学、倡导国际合作、扶持青年成长,为共同创造人类更美好的未来作出贡献。

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
“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World Laureates Association Forum)”系由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发起的论坛,每年10月底,邀请一批诺贝尔奖、沃尔夫奖、拉斯克奖、图灵奖、麦克阿瑟天才奖等全球顶尖科学奖项得主与中国两院院士科学家、全球顶尖青年科学家共同讨论人类当前与未来面临的科技挑战、人类命运的可持续发展等宏大主题,聚焦基础科学和源头创新,发布最顶尖科技成果与思想理念,成为科技创新的起源地与创新思想的策源地,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学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