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科技

News

巡天7年 郭守敬望远镜获取1125万条光谱

日期: 2019-03-31
浏览次数: 33


                                              巡天7年 郭守敬望远镜获取1125万条光谱


                                                                           2019-3-31   青野云麓


来源:央视网 2019年03月30日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中科院国家天文台日前面向全球发布了郭守敬望远镜7年光谱巡天的成果,这也是目前世界上天区覆盖最完备、样本数量最多的天文数据集,为研究银河系的形成与演化等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郭守敬望远镜7年巡天,共获取1125万条光谱,相当于对上千万个星体进行了“人口普查”,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获取光谱数突破千万量级的天文项目。其中高质量光谱数达到937万条,约是国际上其他巡天项目发布光谱数总和的2倍。同时,此次公布的数据中还包括一个636万组恒星光谱参数星表,这也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恒星参数星表。

  郭守敬望远镜简称LAMOST,是中国天文学家自主研制的第一台大规模光谱巡天望远镜,能够同时观测4000个天体,是目前世界上光谱获取效率最高的望远镜。据了解,利用LAMOST此前发布的数据,国内外124所科研机构和大学的近800位用户正在开展研究工作,并在恒星物理研究、特殊天体搜寻等前沿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截至目前,共计发表SCI科研成果400多篇,引用4200余次。

据了解,目前中国、美国、德国、比利时、丹麦等国家和地区100多所科研机构和大学的用户正在利用这些数据开展研究工作,在银河系结构与演化、恒星物理研究、特殊天体搜寻等重要前沿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成果。

国家天文台为郭守敬望远镜最新一批数据发布搭建了专门的下载平台,科学用户可登录网站进行数据查询和下载。



《通过郭守敬望远镜取得新发现,我们改变了对银河系认知,哪变了?》


每日科学探索  2018-12-27 


我们大家生活的地球存在于太阳系中,相信有科学常识的人都了解吧,而太阳系则是围绕着一个更大的星系运转,这个星系我们把它命名为银河系,关于银河系其实我们人类对它的认知并不是很多的,因为我们的科学技术和航天水平并没有能够到达探索银河系的水准,所以我们对银河系的认知一般都是靠天文望远镜的观察和科学家们的推测得来的。曾经关于宇宙的理论一直是航天技术发达的美国比较有权威性,我们认为太空什么样子都是从它的口中得知,然而最近我国科学家通过郭守敬望远镜取得了新发现,让我们改变了对银河系的认知,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到底是哪变了?

 


虽然我国在航天领域发展的年数较短,但是我们却发展的相当之快,并没有与那些较早发展航天技术的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如今我们在外太空建立了自己的空间站,也发射过嫦娥号载人上天,去探索外太空,还有建设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天文望远镜等等这些,已经标志着我们已经成为一个航天强国了。

 


在对于宇宙探索中,我国的天眼给我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不亏为世界上单口径最大的射电望远镜,起初的目的我们是想利用天眼的信号搜索,来寻找外星文明的,在投入使用以后,天眼确实也没令我们失望,它发现了几十处脉冲星,相信未来某一天一定会帮助全人类达成发现外星文明的目标。

 


如果你认为天眼是我们的终极望远镜那就错了,刚刚我们也介绍过,中国的天眼是一台射电望远镜,主要是针对外星文明信号的探索,是一个信号感知器,而在探索宇宙中的主力其实应该数天文望远镜,那么我们就拥有一台非常先进的天文望远镜,它就是郭守敬望远镜。

 


这台望远镜给我们最大的一个贡献,就是对银河系取得了新发现,让我们有了个全新的认知,事实上我们这么多年以来对银河系的认知是错误的,之前我们认为银河系是一个约有十万光年直径的旋星系,在这个范围内,恒星比较集中,相对来说数量较多,而不在范围内的周边恒星的密度和数量都非常的小。

 


但真相并不是如此的,通过郭守敬望远镜的观测我们得出结论,虽然说确实是根据银河系位置恒星的数量和密度会有变化,但是并没有我们原来想象的变化那么大,在银河系的边远地区依然存在着很多恒星,并且还有很多刚诞生的恒星。除此以外我们以前认为银河系的直径范围为十万光年,这也是不正确的数据,实际上它的范围要比我们原来认识的银河系大两倍,大约有二十万光年的直径。

 


再就是银河系的形状了,我们原先一直以为银河系是旋状的,但是如今我们发现其实它的形状为中心地带为圆的,边缘地带为扁的,有点类似于橄榄球的形状。这是因为在很久以前,银河系与另一个星系曾发生过碰撞,两星系内的天体相融,最后导致了如此的形状。

 


如此我们又进一步的对宇宙有了新的认知,虽然现在还只能通过天文望远镜来观测及理论上的推断,但是小编认为我们人类在科学领域才发展了短短几百年的时间,就已经能够达到如此先进的水平,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能够突破太阳系,像银河系及更远的地方迈进,进行探索之旅。

(本文由小越州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郭守敬望远镜有重大发现! 》

2018-08-16 10:39  宇宙


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郭守敬望远镜发现:太阳系在宇宙中并不是特例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这一发现为寻找“第二个地球”提供可能性。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恰逢七夕前,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发布:人类一直认为“银盘”状的银河系不是平面状态,而是被“银晕”包裹的“球体”;太阳系在宇宙中并不是特例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这一发现为寻找“第二个地球”提供可能性……国际权威科学期刊《自然•天文》及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国内外媒体纷纷予以报道,刷新认知的科学发现震惊世界,承德市兴隆县成为全球瞩目焦点。

 


这些重大发现是建于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的郭守敬望远镜一期光谱巡天观测的结果。兴隆观测站坐落于承德市兴隆县境内燕山主峰南麓,地理位置和生态条件优越,大气透明度好,晴夜天数多,具备得天独厚的天文观测条件。在观测站,中科院国家天文台高级工程师陈颖为告诉记者:“郭守敬望远镜是我国科学家自主创新研制的首台天文大科学装置,地球上没有第二家,它能够对4000个天体同时进行观测。”陈颖为介绍,自2012年启动一期巡天(为期5年)以来,共观测了近3000个天区,已捕获上千万条光谱,比世界上所有已知光谱巡天项目获取的数据总和还多。

 


银晕内扁外圆结构示意图(国家天文台刘超绘制)

改写银河系晕的结构特征,确立为内扁外圆的新结构,这一清晰的证据推翻了前人关于恒星晕是一个轴比不变的扁圆体的猜测,对于了解银河系恒星晕的形成历史和演化提出了新的挑战。

应用郭守敬望远镜获取的海量数据,以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为首的科研团队取得了重大科研成果。过去天文学家普遍认为银河系的半径约为5 万光年,它的中心附近存在一个棒状结构,外面呈现盘状结构(银盘)。而科研证实:银河系的半径可达约10 万光年,尺寸被改写;银河系是内扁外圆结构,即内部是扁的“银盘”,外面是圆形的“银晕”,改写了之前“银晕是扁圆”的假设。陈颖为:“这些新发现,促使天文学家重新审视星系形成及宇宙演化的一般规律。”此外,郭守敬望远镜首次测量了近700 颗系外行星的轨道偏心率和倾角,发现约八成的行星轨道都如同太阳系的近圆形轨道,“这表明太阳系在宇宙中并不是特例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为寻找‘第二个地球’提供可能性。”

 


郭守敬望远镜是我国科学家自主创新研制的首台天文大科学装置,地球上没有第二家,它能够对4000个天体同时进行观测。陈颖为摄

郭守敬望远镜一期巡天已结束,自2018年9月持续至2023年的二期光谱巡天将升级,确定了拍摄“天体视频”等科学项目。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这些重大科研成果正是我们登上高峰的旗帜。

                                              记者/寇亚男、于东文、郭立武、韩元信   编辑/赵萌


Copyright © 2005 - 2013 上海青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X
3

SKYPE 设置

4

阿里旺旺设置

5

电话号码管理

  • 18101767197
6

二维码管理

返回顶部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