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2018-5-30 青野云麓
习近平:
各位院士,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隆重开幕了。这是党的十九大后我国科技界召开的一次盛会。首先,我代表党中央,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大家并通过大家,向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任务,描绘了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开启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必须具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总结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实践,观察大势,谋划全局,深化改革,全面发力,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

——我们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健全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体制,发挥党的领导政治优势,深化对创新发展规律、科技管理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的认识,抓重大、抓尖端、抓基础,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
——我们坚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健全国家创新体系,强化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支撑,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在前沿领域乘势而上、奋勇争先,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
——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明确我国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努力实现优势领域、关键技术重大突破,主要创新指标进入世界前列。

——我们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推出一系列科技体制改革重大举措,加强创新驱动系统能力整合,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通道,不断释放创新潜能,加速聚集创新要素,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我们坚持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强调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不断改善人才发展环境、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大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我们坚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深入参与全球科技创新治理,主动发起全球性创新议题,全面提高我国科技创新的全球化水平和国际影响力,我国对世界科技创新贡献率大幅提高,我国成为全球创新版图中日益重要的一极。

这些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科技界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国科技事业密集发力、加速跨越,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一些前沿方向开始进入并行、领跑阶段,科技实力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
——我们着力推进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化学、材料、物理等学科居世界前列,铁基超导材料保持国际最高转变温度,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多光子纠缠世界领先,中微子振荡、干细胞、利用体细胞克隆猕猴等取得重要原创性突破,悟空、墨子、慧眼、碳卫星等系列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发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上海光源、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等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为我国开展世界级科学研究奠定了重要物质技术基础。

——我们着力推进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战略高技术研究,超级计算机连续10次蝉联世界之冠,采用国产芯片的“神威·太湖之光”获得高性能计算应用最高奖“戈登·贝尔”奖,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取得“天宫”、“神舟”、“嫦娥”、“长征”系列等重要成果,北斗导航进入组网新时代,载人深潜、深地探测、国产航母、大型先进压水堆和高温气冷堆核电、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纳米催化、金属纳米结构材料等正在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我们着力引领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复兴号高速列车迈出从追赶到领跑的关键一步,超超临界燃煤发电、特高压输变电、杂交水稻、海水稻等世界领先,移动通信、语音识别、新能源汽车、第三代核电“华龙一号”、掘进装备等跻身世界前列,集成电路制造、C919大型客机、高档数控机床、大型船舶制造装备等加快追赶国际先进水平,龙门五轴机床、8万吨模锻压力机等装备填补多项国内空白,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深度学习芯片实现商业化应用,超导磁共振等医疗器械实现国产化替代,重大传染病防控和疫苗研制、重大新药创制等有力改善民生福祉。
——我们着力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基地形成系统布局,在科技计划管理、成果转化、评价奖励等方面大胆改革,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显著增强,科技创新人才加速集聚成长。

新华社评论员:激发第一动力 矢志自主创新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目标,深刻阐述第一动力的重要作用,深刻分析我国自主创新面临的形势任务,为坚定创新信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指明努力方向。
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在于经济和科技的比拼,而科技竞争的关键在于创新体系之争。国内外发展经验表明,只有提高创新链和产业链的一体化程度,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才能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使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当前,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时期。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契机,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杠杆培育新动能,突出先导性和支柱性,构建产业体系新支柱,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通过补短板、挖潜力、增优势,促进资源要素高效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推动产业链再造和价值链提升,满足有效需求和潜在需求,实现供需匹配和动态均衡发展,就能以“鼎新”带动“革故”,以增量带动存量,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实践一再证明,在科技创新的激烈竞争中,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核心技术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才能牢牢掌握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摆脱跟着别人后面跑、受制于人的局面。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需要明确发展方向、引来源头活水、筑牢创新基础。要强化战略导向和目标引导,加强对关系根本和全局的科学问题的研究部署,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力争实现我国整体科技水平从跟跑向并行、领跑的战略性转变,创造更多竞争优势。要激活基础研究这个科学体系的源头,开启工程科技这个推动人类进步的发动机,既抓住大趋势,下好“先手棋”,加快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又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经济建设和事关国家安全的重大工程科技问题,紧贴新时代社会民生现实需求和军民融合需求,在前瞻性、战略性领域打好主动仗。唯有如此,才能夯实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根基。

“只有自信的国家和民族,才能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上行稳致远。”广大科技工作者胸怀报国之志,坚定创新信心,勇于攻坚克难,必将以更加卓越的创新成果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的制高点,交出科技创新更加辉煌的精彩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