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科技

News

“稻田守望者”——袁隆平

日期: 2017-12-27
浏览次数: 124

“稻田守望者”——袁隆平

 

2017-12-27  青野云麓


“稻田守望者”——袁隆平


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是享誉全球的“杂交水稻之父”。先后荣获国家发明特等奖、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世界粮食奖”等20多项国际国内大奖,并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他所发明的杂交水稻,被西方专家称之为“东方魔稻”,比常规水稻增产20%以上,每年因种植杂交水稻而增产的稻谷可以多养活7000万人口,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人吃饭难的问题。如今,杂交水稻已经推广到全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仅为解决中国人的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更为世界和平和社会进步树立了丰碑。


“稻田守望者”——袁隆平


除了“杂交水稻之父”以外,袁隆平还有很多头衔和荣誉,并且还在不断增加:“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政协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2014年被挪威议员提名诺贝尔和平奖,2015年米兰世博会中国企业联合馆以“中国种子”为主题,袁隆平还欣然出任形象大使。


“稻田守望者”——袁隆平


平日,袁隆平会在上午9点来到他位于4楼的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12点左右回到家中吃饭休息,下午4点回到办公室再工作到6点。而只要在水稻生长期,袁隆平必定每天亲自下田观察。“他去田里看水稻就像人家看儿子一样,那不就是要每天去看吗?”他的工作秘书杨耀松这样向记者解释。袁隆平的学生邓启云后来也在采访中验证了这一点,他说袁隆平很难退休,因为他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就一心扑在水稻上面,“他的情感、习惯都集中在水稻上面了,所以他很难离开水稻,离开了心里肯定会缺很多东西。”

在袁隆平看来,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他说他是学农出身,研究杂交水稻既是职业,又是志趣所在。而且现在虽然年纪大,但身体好,“童心不泯”。他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感激老天对他的照顾,除了听力下降和一些小毛病以外,86岁的身体还十分硬朗,思维也仍清晰活跃,还可以继续做研究。“我原来和他们开玩笑,讲70多岁的年龄是50多岁的身体,30多岁的心态,20多岁的肌肉弹性。2010年我80岁的时候,中心搞游泳比赛我是第一名,我们中心的男女老少都游不赢我呢。”袁隆平不喜欢人家叫他袁老,更喜欢被称为袁老师,80多岁的时候自称“80后”,现在过了85岁则改称“90前”。


“稻田守望者”——袁隆平


虽然没有直言和杂交水稻的深厚感情,但只要一聊到超级稻,袁隆平立刻神采奕奕。超级稻即超高产杂交稻。国际水稻研究所于1989年正式启动了选育超级稻(super rice)的研究,原计划到2000年育成每公顷产12-12.5吨的超级稻,至今尚未成功。中国的超级稻育种计划于1996年立项,1997年启动,分四期,第四期原计划在2016到2020年实现每公顷15吨的产量。

就在2015年10月,袁隆平和他的团队选育的“超优千号”在位于湖南衡东县的超级水稻示范基地实现了每公顷16吨(每亩1067公斤)的产量,是继云南个旧、河南信阳后第三个每公顷产量达到16吨的百亩超级稻示范地。第四期超级稻计划提前超额完成,现在,第五期攻关已经启动。


“稻田守望者”——袁隆平


要了解每亩亩产1067公斤是什么概念,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对比,目前全世界水稻种植面积在22亿亩左右,平均单产为300公斤,即使是日本这样农业科技较为发达的国家,平均亩产也只有450公斤。

虽然示范基地的产量明显高于实际生产中的产出,新科技成果在实际运用中的推广也需要时间,以2012年为例,国内杂交水稻的平均亩产为500公斤,领先日本50公斤。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在2.5亿亩左右,占到了全国水稻总面积的57%,而产量占水稻总产量的65%。

但是,超级稻的研究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更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漫长的科研历程中曾遭受过比2014年安徽减产绝收事件严重得多的挫折。邓启云认为,是袁隆平超乎常人的洞察力、创造力和他目标坚定,方向明确,思路清晰的科研态度挽救了一度陷入危局的中国杂交水稻事业。“袁隆平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一旦提出一个研究方向,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之后如果出现一些波折,他也不会轻易退却,而是分析问题,最后通过解决问题向前迈进。


“稻田守望者”——袁隆平


袁隆平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研究杂交水稻,在50余年的研究历程中,他认为有三个较为重大的事件: 第一是1973年杂交稻实现三系配套;第二是两系杂交稻在1995年也获得了成功;第三是超级稻在2014年亩产突破了一千公斤。而这三大事件中的后两件都与邓启云关系密切。

邓启云1983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安江农校教书,在那里结识了当时已经获得了国家特等发明奖的袁隆平,1988年起跟随他工作至今,也是袁隆平的博士生。在他的印象中,袁隆平一直很朴素,并且非常实干,那时经常见到他打着赤脚在学校里走来走去,因为方便下田,“印象最深的是1987年秋季,他在北京申报了一个英国让克基金奖,那是他获得的第三个国际奖项,奖金有两万英镑。他回来非常高兴,在学校教职工会上竟还是打双赤脚在台上发言!”


“稻田守望者”——袁隆平


袁隆平最广为人知的事迹是第一个发现了水稻的杂种优势,并发明了三系法杂交稻育种系统(三系即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及恢复系),使得在实际生产中运用杂种优势成为可能。但是,他并没有因为这一震惊世界的重大成就而停下脚步,而是在杂交水稻研究的每个阶段都站在制高点,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两系杂交稻的成功就是一个鲜明的例证。

1973年杂交稻的三系配套实现后,尽管系统完善,但由于受到遗传方面的制约,在育种上进度缓慢。同年,石明松在湖北的一个国营农场发现了一株光敏核不育水稻,其育性随光照长度而变化,1981年提出利用这一特性进行两系法杂交水稻育种。这样一来不仅能省掉三系中的保持系,简化种子生产程序,并且能够实现配组自由,与三系相比有很大优势。


“稻田守望者”——袁隆平


然而,两系杂交稻在1989年遭遇过一次重大危机。据邓启云回忆,当时两系杂交稻已经开始在全国推广,但1989年长江流域出现了罕见的盛夏低温,结果导致过去认为是光敏的不育系出现了育性转换,两系杂交稻出现严重滑坡,很多从事两系杂交稻研究的专家都觉得光敏不育系育性不可控,意味着两系杂交稻走到了穷途末路。

但袁隆平没有轻易退却,他痛定思痛分析了两系杂交稻的一些问题,认识到这种材料的育性变化不仅与光照有关,还和温度有关,从而得出了两系杂交稻的核心问题在于其育性波动的温度临界点,最终通过降低温度临界点的方法解决了这一难题。“如果没有袁院士,当时两系杂交稻的研究就全线下马了,正是因为他的坚持和引领,才有今天全国两系杂交稻大面积推广的好形势,现在两系研究在全国都非常火热。”


Copyright © 2005 - 2013 上海青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X
3

SKYPE 设置

4

阿里旺旺设置

5

电话号码管理

  • 18101767197
6

二维码管理

返回顶部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