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科技

News

曾庆存:一切为了祖国气象事业

日期: 2020-07-08
浏览次数: 37

                                                曾庆存:一切为了祖国气象事业

                                                             2020-7-8   青野云麓


2020-07-06  来源:科界


他是国际数值天气预报奠基人之一;他研究提出的“半隐式差分法”,成为世界上首个用原始方程直接进行实际天气预报的方法;他还为现代大气科学和气象事业的两大领域——数值天气预报和气象卫星遥感作出了开创性和基础性的贡献;他就是国际著名大气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庆存!


1月10日,85岁高龄的曾庆存院士以卓著成就登上了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荣获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曾庆存:一切为了祖国气象事业



为了国家需要,毅然改学气象专业,开启气象科研人生


1935年5月,曾庆存出生在广东省阳江市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纵然家境贫寒,但曾庆存的父亲对子女的教育却格外重视。在他的记忆中,父母每日都早出晚归地去田间耕作,年幼的他就以旁听生的身份跟着哥哥一起去学堂听课。1952年,曾庆存以优异的成绩顺利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当时的他对物理学有着浓厚的兴趣,还怀揣着原子梦。但是在那时,新中国刚成立不久,迫切需要发展气象事业,培养我国自己的气象学科人才。因此,北京大学物理系准备安排一部分学生去学习气象专业,其中就包括曾庆存。尽管这不是自己最初的兴趣,但是因为国家的需要,曾庆存还是毅然选择了改学气象专业,从此开启了他的气象科研人生。


 

 曾庆存:一切为了祖国气象事业



攻克气象学难关,奠定当今数值天气预报业务模式的动力框架基础


1957年,因为国内气象学科人才缺失严重,所以国家决定选派一批人到苏联学习气象专业,刚刚大学毕业的曾庆存就名列其中。到了苏联后他师从国际著名气象学家、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基别尔。


刚到苏联开始学习气象学,曾庆存就发现了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自己在国内学习的气象学知识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气象学科的理论研究学习需要有深厚的数学、力学和物理学基础,而他在国内学习到的知识远远不够。于是在求学期间,曾庆存开始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基础,经过一年半的刻苦学习,他在数学、气象动力学和大气物理等方面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导师基别尔在察觉到曾庆存的进步和才华以后,决定让他来完成一个难度极高的研究题目——应用斜压大气动力学原始方程组做数值天气预报的研究。在经过了反复的试验和失败后,曾庆存从分析大气运动规律的本质入手,终于摸索出了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分别计算不同过程的办法,即“半隐式差分法”,这也是世界上首个用原始方程直接进行实际天气预报的方法。该方法随即被用于实际天气预报业务,至今仍在应用。同时,“半隐式差分法”的提出也是一个划时代的进步,它为当今数值天气预报业务模式的动力框架奠定了基础。而“半隐式差分法”的提出者曾庆存也开始在气象学界崭露头角,成为了世界上成功应用原始方程进行实际数值天气预报的第一人。


 

 曾庆存:一切为了祖国气象事业



踏上归国路,勇攀气象科学领域最高峰


1961年,获得苏联科学院副博士学位的曾庆存,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归国之路,并决心要攀上气象学领域的最高峰。回国之后,曾庆存立即进入了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气象研究室工作。由于当时没有电子计算机,无法开展尖端数值天气预报的研究工作,曾庆存就带领团队集中精力研究大气和地球流体力学以及数值天气预报中的基础理论问题,并在数值天气预报与地球流体力学的数学物理系统理论研究中取得了重要成果。


1970年,国家决定开始研制自己的气象卫星。为了顺应国家的需要,曾庆存又一次服从安排,中断了自己多年来一直深耕的数值天气预报领域的理论研究,转而作为科学指导被紧急调派到我国气象卫星工程中,进入到自己完全陌生的研究领域,开始从事大气遥感的研究工作。在那段时间里,曾庆存克服重重困难,遇见不懂的问题就从头开始自学,终于解决了卫星大气红外遥感的基础理论问题。


1974年,曾庆存出版了《大气红外遥测原理》一书,这是当时世界上第一本系统讲述卫星大气红外遥感定量理论的专著,其中提出的“最佳信息层”和反演方法,在我国气象卫星的规划和研制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后,曾庆存又重新回归到自己所熟悉的数值天气预报研究领域,并于1979年出版了长达80万字的大气动力学和数值天气预报理论专著《数值天气预报的数学物理基础》第一卷。这部专著将数学、力学和气象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贡献了世界首创的数值天气预报理论研究成果,被中国科学院列为重大研究成果,同时也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赞誉。


 

 曾庆存:一切为了祖国气象事业



坚守科研一线,为国家培养气象人


从大学时学习气象学专业开始,多年来曾庆存始终坚守在气象学研究的科研第一线。青年时期,他勤奋好学,为了建设好祖国的气象事业而不懈奋斗;中年时期,他刻苦钻研,不断为祖国的气象事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晚年时期,他教书育人,为祖国大气事业培养出顶尖人才。几十年来,曾庆存为中国气象事业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研究生和青年学者,他们之中的大部分人已成长为国家大气科学研究和业务领域的骨干和顶尖人才。大气科学作为交叉学科,曾庆存在教书育人时,坚持广罗各专业的人才,立志为多学科交叉融合创造条件。他的学生中,除了大气科学专业的以外,也有来自物理学、力学、控制论和环境科学等领域的学生。除了为祖国培养优秀的大气科学研究人才,曾庆存还为发展中国家培养了多位留学生人才,其中,中科院首位外籍博士古拉姆•拉索尔回国后任巴基斯坦国家气象局局长。


现如今,已经85岁高龄的曾庆存仍然坚守在科研一线,从事着他所热爱的大气事业。从风华正茂到耄耋之年,曾庆存在气象科研领域深耕六十余载,他是中国气象事业发展过程的参与者,也是见证者。


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他曾立志要攀登上大气科学的珠穆朗玛峰,现在虽未登顶,但已在大约8600米海拔处建立了一个营地,供后人休憩、前行。让我们共同向这位大气科学研究领域的前辈致以崇高的敬意!


 

 曾庆存:一切为了祖国气象事业



曾庆存


曾庆存,男,1935年5月出生于广东省阳江市。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国际著名大气科学家。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61年在前苏联科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获副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大气物理研究所工作,曾任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理事长。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当选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1995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4年当选美国气象学会荣誉会员(该学会最高荣誉),是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第十三和十四届中共中央候补委员。曾庆存院士为现代大气科学和气象事业的两大领域——数值天气预报和气象卫星遥感做出了开创性和基础性的贡献,为国际上推进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发展成为现代先进学科做出了关键性贡献,并密切结合国家需要,为解决军用和民用相关气象业务的重大关键问题做出了卓著功绩。


2020年1月10日,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曾庆存:一切为了祖国气象事业



人物评价


曾庆存在大气环流、季风系统及其动力学、“自然控制论”、 参与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研究等方面都有很高的建树。(新华网评)


曾庆存是中国最早从事气象遥感卫星研究的科学家之一,他第一次把大气遥感问题发展成系统理论,他所提出的“最佳信息层”理论,为卫星遥感通道的选择提供了重要指引。曾庆存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气象科学家,还是一位推动中国科研发展的杰出领导者。如今耄耋之年的曾庆存院士,依然保持着对科研、对科普、对人才培养的热情,用自己的点滴行动,推动中国气象科学事业不断开拓前行,为创新性国家的建设多贡献一份力量。


Copyright © 2005 - 2013 上海青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X
3

SKYPE 设置

4

阿里旺旺设置

5

电话号码管理

  • 18101767197
6

二维码管理

返回顶部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