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院士:“中国芯”的天开始亮了
2022-05-17 青野云麓
2022-05-16 科技笛笛 河南科技领域创作者

芯片不仅被称为工业时代的粮食,如今更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准。作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芯片消费市场,我国近些年在该领域的进口额一度突破了3500亿美元,约合2.4万亿人民币!这是什么概念?是石油年均进口总额的两倍还多,相当于48艘辽宁号航母的造价!
而中企所用到的绝大部分芯片都是来自于美企,比如英特尔、ADM的PC芯片,高通骁龙系列的手机芯片,还有5G射频芯片、车载芯片等等。在半导体芯片领域起步最早的老美,是全球最大的出口市场。

可没想到的是,美企凭借着高价出口在中国市场捞金的同时,老美还妄图利用基础技术和专利优势来遏制我国高科的发展,多次修改规则,将华为、中芯国际、大疆、科大讯飞拉入实体管控清单就是最好的证明。可谓是既想吃中国饭,又想砸中国锅。
虽然老美的霸凌行为给华为等中企的发展带来的一定的影响,但好的一方面是,经历了此次“卡脖子”之痛,国内市场彻底认清了掌握核心技术的重要性,不再寻求“买办”,而是大力投资扶持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制定自力更生的“南泥湾”计划。

这不仅能解决当下美芯带来的卡脖子问题,而且能节省巨额开支,把买芯片的钱用到军工、航天这些关键的领域。
可自主造芯谈何容易,芯片虽然只有拇指盖大小,但所涉及的环节和产业却非常庞大,首先要从一粒粒沙子中提炼出纯度高达99.9999%的单硅晶圆,再切割成晶圆硅片,然后经过设计、光刻、蚀刻、封测等一系列复杂的工艺,方可实现商用。

也正是因此,在我国大陆市场制定于2025年实现70%芯片自给率的目标后,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就泼来冷水,表示芯片产业需要全球通力协作,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建立完善的芯片产业体系。
但在西方严密的技术封锁之下,国产芯片哪有知难而退的余地,无论多难都必须要完成突破。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举国上下的团结努力下,国内市场不断传出着在关键设备技术方面破冰的好消息,自力更生的造芯计划也初见成效。

据最新数据显示,在今年前四个月,我国进口的芯片数量约为1860亿颗,虽然看起来依然很多,但同比去年前四个月的2100亿颗,却大幅下滑了11.4%,减少了140亿颗。也就是说,平均每个月减少了约36亿,相当于每天减少了1.2亿颗!
在电子设备日益普及的今天,各行业的芯片消耗量也是水涨船高,国内芯片市场进口锐减绝非是因为我们的需求降低,而是自主化进程不断推进的成果。

对于这项关键数据,美科技界可谓是一片哀鸿,美国院士更是在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明确表示:中国芯片的天开始亮了。
要知道,虽然今年前四个月我国对芯片的进口比例下降了11.4%,但距离70%自给率仍然有不小的差距,何况,老美的封锁力度也丝毫没有减弱的迹象,为何美科技界会一篇哀鸿,中国芯片的天怎么就开始亮了呢?

首先,为了实现芯片自给自足,国内市场不仅对芯片产业实施了减免税收、激赏创新等扶持政策,而且还成立了世界级的东方芯港,覆盖了基础工业软件、设计、制造等几乎所有的芯片产业细分领域。
换句话说,中国芯的“地基”已经建好,没有细分领域的缺失,没有那种如空白一般的短板。海外市场有的,我们如今都有,或许很多关键设备技术不如人家的好看好用,但关键时刻却足以顶上。
很显然,此次芯片进口数量锐减只是开始,随着国产芯片良率、产能等技术的不断强化,这项数据将会更加惊人。

值得强调的是,国内市场在专项人才培养方面也是不遗余力,比如成立的南京芯片大学,清华新设的集成电路学院,中芯、中微等半导体巨头联手中科大所打造的产教合一模式等等。
有了源源不断的人才输出,未来国产芯片的竞争力就相当于有了保障,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再次出现任人鱼肉的隐患。

其次,老美对华为等中企的断供,让我们的国内芯片厂商对其产生了不信任,即便美企的设备技术更好,但只要有相应的国产替代产品,他们都会以国产为主。如今的国内芯片市场已逐渐形成了良性的内需循环。
对以出口为主的美半导企业而言,一旦被挤出了中国市场,不仅营收会受到巨大损失,而且其市场影响力也将大幅下滑,这将会导致他们在研发上的投入缩减、积极性降低,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综合来看,不管是智能手机SOC芯片、PC芯片,或者是5G基带芯片、车规级芯片等全领域的任何芯片,我们已搭建起了“护城河”,该有的一样不少,这或许就是四个月进口量锐减140颗的主要原因。
相比昂贵的美芯,100%技术可控的中国芯片物美价廉,显然更具市场竞争力,而且我国一直秉承着公平开放的贸易原则,在很多地区看来都比美技术更加可靠。因此,国产芯片未来将完全有机会取代美芯,成为全球芯片格局新的主导者。
这也就很容易理解为何美科技界会一片哀鸿,为何会有美院士表示中国芯片的天要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