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卡脖子”问题!上海将牵头制定中国集成电路技术路线图
2019010-19 青野云麓
摆脱“卡脖子”问题!上海将牵头制定中国集成电路技术路线图
2019-10-18 来源:文汇客户端

中国集成电路发展的“蓝图”即将面世。记者从今天举行的2019中国(上海)集成电路创新峰会院士圆桌会议获悉,上海将牵头制定“中国集成电路技术路线图”,担纲重任的是国家集成电路创新中心。
峰会以“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下的上海集成电路”为主题,探讨建设科技强国征途中,集成电路作为国之重器,如何通过加强合作和自主发展,摆脱技术上和产业上的“卡脖子”问题。会议汇聚了多位院士和集成电路领域的专家,从专家的发言中不难看出,他们对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集成电路发展之路信心十足。
集成电路技术路线图来得正当时
集成电路技术路线图有多重要?据悉,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自1992年开始编写半导体技术路线图(ITRS路线图),累计发布了九个版本,路线图给出了未来15年集成电路技术演进方案和设想,为国际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此次公布的《中国集成电路技术路线图(草稿)》(简称《路线图》)由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先进光刻工艺发展趋势等六大部分组成。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表示,上海牵头制定中国集成电路技术路线图是一种尝试,希望借鉴ITRS模式,结合中国IC产业实际,为产业发展提供帮助。

与会专家认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引领产业进一步发展,现在制定路线图很有必要、正当时。
值得注意的是,《路线图》并没有照搬“摩尔定律”的模式,而是关注了在集成电路发展上“弯道超车”的其他路线。这是因为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摩尔定律”已经逐渐逼近其极限,由于器件尺寸缩小出现的量子效应等挑战,继续“死磕”摩尔定律边际效益并不高,因此降低成本、系统小型化、提升效率成了《路线图》提出的主要目标。
《路线图》并非“一家之言”,而是充分考虑了学术界、产业界的意见。峰会现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研究员刘明就建议在路线图中写入更多有关新器件、三维集成的内容,得到许宁生的认可。

集成电路发展需要举全国之力
没有一个强大的国家,就不会有强大的集成电路产业。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毛军发的发言是这句话的最好注脚。他说,集成电路是一个国家综合科技实力的反映,也是一个国家国力的反映,除了需要全学科的知识积累,还需要庞大的市场。

世界发达国家在集成电路领域竞争激烈,仅英特尔一家企业去年用于芯片的研发投入就为199亿美元,美国和欧洲建起了为集成电路企业提供共性技术的非盈利机构:美国半导体制造技术研究联合体和欧洲微电子研究中心。
不少专家对中国集成电路的未来充满信心,他们认为,我国集成电路的整体实力已经与发达国家非常接近,为了继续向尖端、前沿冲刺,仍需要在国家层面整合资源,奋力一搏。在我国,由复旦大学牵头,联合中芯国际和华虹微电子的国家集成电路创新中心已经运作起来,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中国巨大的市场会催生出原创应用
企业能参与到《路线图》的制定之中吗?这一提议得到现场不少人的响应。许宁生表示,事实上,《路线图》中大约有80%的内容参考了来自产业界的意见,这一比例在真正版本的《路线图》问世时会更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九院科技委副主任赵元富认为,应该充分认识到中国市场在发展集成电路上的关键作用。他说:“应用为王的时代来了,中国巨大的市场和应用场景,一定会催生出富有中国特色的集成电路产品,这些产品一旦批量化生产,就能形成中国模式、中国标准!”
上海市科委副主任干频的发言恰好佐证了赵元富的说法。干频说,四年前,科委以每年3000万的投入支撑一款汽车上的工业器件共性技术的研发,现在,这款器件的国产率已经达到30%,价格也比以往大大降低。“我们通过差异化竞争、‘点’上突破,为国产集成电路开拓了市场。”他说。随着5G、物联网时代的到来,中国的高铁、手机等工业产品不断推陈出新,遍布全球,由中国应用催生出的集成电路产品会越来越多。
作者:沈湫莎 ;编辑:顾军;责任编辑:樊丽萍
制造业产业发展需攻克“短板”基础技术与关键装备
2019-10-17 来源:智能制造网
大到一架飞机,小到一支铅笔,没有相应的原材料和制造技术是无法生产出来的。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面貌与过去相比已经大不相同,制造业发展的环境也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纵观全局 制造业产业链体系较为全面
自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的制造业发展不断提速,制造业产品制造类型日益多样、产品制造效率稳步提升。与单纯依靠人力进行产品制造的传统方式所不同的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和机器设备的规模化应用,不符合实际需要的生产模式和生产结构已经逐步被摈弃,智能化技术、现代化设备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程度愈发深入,并给制造业相关产业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益的提升创造了有利条件。
众所周知,中国制造业具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条,中国制造业规模居全球首位,是全世界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基于此,许多国外企业纷纷到中国投资设厂,希望在降低产品制造成本的同时扩大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影响力,以此获取丰厚的经济利益。
国外企业的涌入,一方面为中外企业合资建厂、制造产品提供了方便,另一方面也使国内企业更加系统地了解到自身与行业巨头之间的差距,进而不断学习先进的制造技术和管理经验,从而更好地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

一分为二 发展成果与存在短板同样明显
纵观中国制造业产业发展的历程,不由得令人唏嘘不已。经历了多年的发展之后,中国制造业产业链体系已建立起来并日益完善,产品制造的效率和质量也实现了较大提升。目前,中国制造业正朝着智能化、自动化、高效化方向迈进,许多城市也通过打造智能制造产业园、成立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建设智慧工厂等举措来推动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
我国制造业发展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发展过程中所显现的一系列问题还有待解决。从整体来看,我国制造业仍然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部分产业链存在着严重的“卡脖子”问题,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引发担忧。
例如,通信装备产业的高端芯片、集成电路产业的光刻机、电力装备产业的燃气轮机热部件、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的轴承和运行控制系统以及飞机、汽车等行业的设计和仿真软件等。

把握关键 从基础技术和关键装备着手
我国制造业发展取得的成绩固然令人欣喜,但想办法补齐制造业发展的“短板”也同样重要。那么,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不足之处体现在哪?该如何改变相关状况呢?据国内专家分析,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一大短板在于基础技术不扎实、关键装备性能有待优化。
要攻克“短板”基础技术,业内人士可以从基础元器件和零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软件和开发平台等入手。集中力量攻克“短板”关键装备时,相关企业更要将电子制造装备、智能检测装备、工作母机等放在首要位置。
对于关系到国计民生、国防安全的“短板”基础技术和“短板”关键装备,政府部门需要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扶持,科研机构需要加大研发和攻关力度,力求取得新突破。此外,科技巨头也可积极行动起来,充分挖掘物联网、机器视觉、云计算等前沿技术与制造关键装备之间的关系,注重发挥创新引领作用,力争取得新进展,创造新成果。归根结底,就是积极动员各方力量,力争在较短时间内补上短板。
正如大船航行在广阔的海洋上难免遇到狂风暴雨,我国制造业这艘巨轮在驾驶向光明彼岸的征途中也会遭遇重重考验。把握好制造业基础技术、关键装备等要点,将有助于制造业这艘巨轮行得更稳、走得更远。
中国工程院原院长:我国制造业8类产业对外依赖度极高,光刻机、高端芯片等技术受制于人
2019-10-16 来源:半导体投资联盟
集微网消息(文/小北)在10月15日举办的2019国家制造强国建设专家论坛上,中国工程院原院长、院士、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周济指出,目前我国产业链“卡脖子”短板开始暴露,部分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受制于人。

2019年,中国工程院对26类有代表性的制造业产业进行国际比较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制造业产业链60%安全可控,部分产业对国外依赖程度大:其中2类产业对外依赖度高,占比0.77%;8类产业对外依赖度极高,占比30.8%。
与此同时,产业链“卡脖子”短板也开始暴露,部分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如集成电路产业的光刻机、通信装备产业的高端芯片、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的轴承和运行控制系统、电力装备产业的燃气轮机热部件,以及飞机、汽车等行业的设计和仿真软件等仍需进口。
面对目前的发展状况,周济院士认为,要按照“补链”“强链”和“整体提升”的思路提升制造业产业链发展水平。

“补链”主要针对“卡脖子”和“短板”产业。
周济院士表示,对于“卡脖子”的关键技术(如高端芯片、核心软件、关键材料等)和直接关系到国防安全、经济安全的战略必争产业(如5G、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建议实施“突破工程”——即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和体制优势,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倾全国之力集中攻关,由国家制造强国领导小组直接领导、统一指挥,实行特殊状态下的特别创新政策和产业政策,力争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突破“卡脖子”技术。
对于基础元器件和零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以及工业母机、电子制造装备等基础技术和关键装备,要实施“短板工程”。中央地方联动,国企民企齐动员,力争在较短时间内补上“短板”。

“强链”针对的是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
周济院士指出,要巩固提升我国通信设备、轨道交通装备、电力装备三大产业的世界领先地位,着力提升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新能源汽车三大产业等,通过实施“卓越工程”,培育世界领先产业,世界一流大企业以及“专精特新”冠军企业。
周济院士建议,到2035年,培育出50家世界一流的大企业、3000家“专精特新”冠军企业,通过深耕于基础零部件、元器件、材料、工业软件等细分领域,使中国拥有一流的产品质量、创新能力和人才团队,市场占有率位居世界前列。
此外,周济院士特别强调了产业集群的重要作用。产业集群的表现将对经济的成功与否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校对/图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