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科技

News

国家战略下的长三角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日期: 2019-03-09
浏览次数: 38

                                      国家战略下的长三角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2019-3-9 青野云麓

    

 

 长三角区域布局高端高新产业 深化产业一体化发展

记者从上海市经信委获悉,长三角区域产业协同和信息 化合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下一步将深化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根据国家总体部署,聚焦一体化示范区,高起点布局高端高新产业,高水平推进智慧智能示范区建设,打造以创新经济为引领、智能运行为特征、生态发展为底色的示范先锋。

企业信息化

此外,长三角区域还将深化产业一体化发展,深化产业链布局协同,编制好“长三角产业地图”,推进产业规划战略对接,优化重点产业项目区域布局;强化产业创新协同,联动长三角科技产业资源、制造业创新中心等,精准攻关一批关键核心共性技术;优化园区合作与企业服务,打造一批示范合作载体,联动三省构建跨区域企业服务网络。

深化信息化一体化发展,持续深化“网联、数联、智联”的区域信息化发展格局,加快5G、IPV6、量子通信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设施、工业互联网、数字经济等的提速发展,协同将长三角城市群打造为全球信息枢纽;在数据开放利用、便企便民服务等领域,着力提升跨区域智慧应用感受度。

据介绍,目前在长三角区域,产业合作载体加快建设,产业合作项目加速布局,产业合作创新加快推进。在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集成电路等领域,蔚来汽车、中国商飞、阿里集团、上海电气等龙头企业加快区域布局,延伸产业链、创新链资源配置,加速一体化合作进程。


 



此外,在创新平台方面,长三角区域成立了国家集成电路创新中心、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聚焦关键技术及器件结构、工艺连通等协同研发突破。

在创新生态方面,长三角区域设立了长三角协同优势产业基金、G60科创走廊人工智能产业基金等,以“硬科技”为主线,聚焦前沿技术与创新产品等发展要素精准对接,支持长三角地区优势产业集群培育。

信息化合作方面,长三角区域也取得了一系列成绩。比如在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协同布局方面,长三角区域率先开展5G应用示范,完成全国首个跨省四城5G视频通话互联,发布新型城域物联网专网建设导则,长三角各城市运营商基础网络完成IPv6改造,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及应用持续提速。

在工业互联网建设方面,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上海)正式上线,浙江华峰、上汽集团、中科云谷、上海核工院等一批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正式启动,推动“长三角百万企业上云上平台”,核电、船舶、新材料等重点行业的工业互联网企业应用加快部署。


 



进一步发挥长三角区域组合港优势,代表委员热议长三角一体化

Via:许琦敏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随着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其中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人才等要素流动等都成为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的热议话题。

曹阿民委员:加强长江三角洲区域铁路货物运输体系建设

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区域(长三角)道路交通呈现高速增长、高密度聚集、高强度使用的“三高”特征,机动车保有量和汽柴油消费量增长迅速,柴油消耗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交通流量密集,物流运输频繁,氮氧化合物(NOx)排放贡献突出。与此同时,长三角区域港口吞吐量位于世界前列,但主要依靠柴油动力货车运输,长三角区域各省货运量均在全国前十,但目前铁路货运量所占比例不足3%,远低于全国水平。区域内疏港通道基本依靠公路和内河航道运输,水铁联运、海铁联运明显不足。尤其公路集装箱卡车运输方式所占比例依然相对过高,给城市交通带来极大负担,同时造成严重的车辆拥堵、排放污染及安全问题。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学院副院长曹阿民将一份《关于加强长江三角洲区域铁路货物运输体系建设》的提案。

提案建议:加快推进长三角区域铁路路网建设,提升对内对外运输能力。尤其紧密结合江、浙、沪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求,以及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天然优势,积极推进打通沿海通道,补强沿江通道,提升皖南地区和苏中、浙北地区的铁路运输能力。

大力推动铁路进港,完善区域内多式联运网络建设。加强长三角区域铁路港站建设和自由港区或保税区建设发展规划统筹,积极引入直装理念,努力推动海铁联运零中转,为国际集装箱海铁联运中转作业提供高效、便捷、经济的运作环境。

进一步发挥长三角区域组合港优势,多措并举,提高区域整体运输效率和服务质量。把铁路运输信息管理纳入口岸信息管理系统,使各方都能在平台上及时沟通信息,减少运输延误和集装箱滞港,提高联运效率,满足集装箱追踪等需求。


 



林龙安代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互配合

日前,筹备多时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重磅出炉。随着《纲要》的出台,粤港澳大湾区这个涉及“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庞大市场,迎来了彼此深度融合的契机。全国人大代表、禹洲集团董事局主席林龙安表示,《纲要》中最重要的是把粤港澳大湾区内各个城市的功能挖掘了出来,打通了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充分发挥各个城市的优势,这对香港和整个大湾区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林龙安预计,粤港澳大湾区肯定将迎来一轮新的经济发展高潮。他希望,同粤港澳大湾区一样,长三角一体化能够更加深度地落地,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互配合。“长三角地区区域优势较为明显,但由于上海土地容量与浙江、江苏相比较为不足,造成了产业链对接存在一定的问题。不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再加上长三角各省市的高度重视,未来在经济层面上一定会有一个很大的提升。”


 



澎湃新闻:长三角制造业如何一体化发展?六位委员支了这五招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沪苏浙皖四省市的产业体系各具特色。在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长三角区域的制造业如何实现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钱锋、周锋、葛均波、陈义汉、郭长刚、冯丹龙六位在沪全国政协委员提交了一份联名提案,建议充分发挥区域内重点城市的优势和特色,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在国家急需、体现国家竞争力,特别是容易被人“卡脖子”的产业领域,率先谋划、合力攻坚,将长三角打造成为能与纽约湾区抗衡的全球超级经济地带。

提案指出,沪苏浙皖四省市的产业重镇各具特色。上海科技资源密集,在高端装备制造业等领域具有雄厚的研发基础和产业化能力;杭州正致力于打造全球领先的信息经济科创中心;苏州制造业基础雄厚、企业众多;合肥正在构建大科学装置集群以支持其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长三角制造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就是要充分发挥区域内重点城市的优势和特色。”提案称,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制造业发展高地,推动长三角制造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无疑是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最主要的抓手之一,三省一市要抓住历史契机,将长三角打造成为能与纽约湾区抗衡的全球超级经济地带。


 


为此,提案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具体建议:

第一,聚焦“卡脖子”技术,构建需求驱动的长三角制造业协同创新体系。

瞄准当下国家最急需的领域,由三省一市的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发挥制度优势、组织需求侧和供给侧各领域的专家,以需求为导向,确定长三角制造业优先发展领域;对标“卡脖子”技术关键领域,以上海的科技资源为母核,在共赢的基础上吸引长三角优质创新资源,协调优化三省一市政府层面的管理体系,构建需求驱动的制造业协同创新体系。加快制定长三角协同制造技术标准以及产业链上下游间的服务规范,构建高水准的制造业服务体系。

第二,以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为载体,推进技术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融合。

统筹三省一市的重点产业发展,推进技术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融合,在一些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力争“颠覆超越”。如汽车产业,可以充分发挥上海科技资源和资本的优势、发挥苏浙皖在劳动力、土地要素方面的优势,发挥区域内重点科研机构的作用,集中力量联合开展针对发动机、新能源动力、轻量化材料、智能驾驶等领域的技术开发项目,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并实现产业化,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

第三,优化重点产业布局,建设长三角石油基清洁能源与新材料先进制造创新中心。

围绕“石油基清洁能源与新材料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高端制造”,依托长三角地区的石油、化工、汽车、家电、装备等大型企业、高等院校和中科院研究院所等,建设长三角石油基清洁能源与新材料先进制造创新中心;建立开放协同的创新体制,强化技术扩散与转移转化,建设新时代生态化工业园区,打造中国版“墨西哥湾”。


 



第四,健全长三角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网络,激发区域创新活力。

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健全长三角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网络能够有效激发区域创新活力;推广上海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经验,辐射知识产权“三合一”行政执法模式;进一步开放上海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平台,吸引苏、浙、皖知识产权工作者来沪合作交流,带动长三角地区的知识产权行政水平。

第五,加强生态环境共治共保,推动环保协作与制造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深度融合。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更要兼顾好社会效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长三角要做足“联”字功夫,强化大气、水污染防治专项协作平台同区域一体化合作平台联动;围绕长江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改善工程等重大项目联合攻关,加大现有的“科技创新行动计划”长三角科技联合攻关领域项目的覆盖范围和支持力度。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迎“双湾区”发展格局

 地理沙龙号

03-0715:57

在地理学中有一个理论叫“中心地理论”,这里的“中心地”是指向周围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很多地理事物我们可以看成是一个中心地,比如商店、学校、酒店等等都是中心地。城市是一个区域的中心,也在向周边提供货物和服务,也可以看成是一个中心地,在城市化的早期阶段,我们优先支持各个城市的发展,从而通过城市这个中心地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区域的发展,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

如今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经接近了60%,我国各区域特别是中东部地区的城市化发展已经到了中后期,已经出现了“城市群”现象,所以不能再通过“以点带面”为主的方式来发展经济了,而是应该以更高层级的“以群带面”的方式来发展经济。这里所说的“群”就是指城市群,而这里的“面”应该是更为广阔的区域,甚至是全国。所以我国重点发展一些城市群,并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

 


长三角区域位置图

2019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时,在2019年政府工作任务中指出: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编制实施发展规划纲要。这是继2019年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之后,我国在城市群规划和建设方面的又一战略布局,我国的上海、浙江、江苏和安徽四省市将迎来发展新机遇。

 


长三角城市群范围图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地区历来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三大区域“引擎”,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最高的区域,其中长江三角洲的规模是最大的,在国家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后,作为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也顺理成章的上升为了国家战略。

 


粤港澳大湾区

相比较于“粤港澳大湾区”而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既有优势也有不足的方面。在优势方面,首先显然长三角区域的规模更大,长三角地区的规模体现在面积、人口数量和GDP总量都比“粤港澳大湾区”要大。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规划中,总共有26座城市划入其中,包括上海、杭州、南京、苏州、无锡和宁波等六座GDP超过1万亿元的城市。

 


上海

其次,对全国发展而言,长三角区域的位置更优越,经济腹地更大。粤港澳大湾区也是沿海地区,对外交通边界,对内珠江水系也有一定的航运功能,但是和长江的“黄金水道”来比就规模小的多了。长三角区域位于我国海岸线的中点,又是长江的入海口区域,可以说是“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地理位置。

 


长三角城市群综合交通网规划示意图

如果从劣势方面分析,在区域一体化整合难度方面粤港澳大湾区更具有优势,因为大湾区主要就是广东省,另外加香港和澳门,彼此之间语言相通,文化相近,整合合作更加便捷。而长三角区域涉及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三省一市,在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出现同质化竞争,如何来协调不同的省市发展,使之能够真正实现一体化,需要我们拿出大智慧来迎接这个发展机遇。

 

长三角区域夜间灯光图


Copyright © 2005 - 2013 上海青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X
3

SKYPE 设置

4

阿里旺旺设置

5

电话号码管理

  • 18101767197
6

二维码管理

返回顶部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