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开幕:习近平致信祝贺
2018-9-17 青野云麓
习近平致信祝贺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开幕强调
共享数字经济发展机遇
共同推动人工智能造福人类
新华社上海9月17日电 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17日在上海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致信,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出席大会的各国代表、国际机构负责人和专家学者、企业家等各界人士表示热烈欢迎。
习近平在贺信中指出,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把握好这一发展机遇,处理好人工智能在法律、安全、就业、道德伦理和政府治理等方面提出的新课题,需要各国深化合作、共同探讨。中国愿在人工智能领域与各国共推发展、共护安全、共享成果。
习近平强调,中国正致力于实现高质量发展,人工智能发展应用将有力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智能化水平,有效增强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能力。中国愿意在技术交流、数据共享、应用市场等方面同各国开展交流合作,共享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希望与会嘉宾围绕“人工智能赋能新时代”这一主题,深入交流、凝聚共识,共同推动人工智能造福人类。

开幕式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宣读了习近平的贺信并致辞。他表示,习近平主席的贺信,为我们推动人工智能快速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上海要以面向全球、面向未来的视野,把握机遇,营造环境,全力打造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应用示范、制度供给和人才集聚高地。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出席开幕式并讲话。他表示,习近平主席专门发来贺电,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对本次大会和人工智能发展的高度重视。中国人工智能发展逐步走出了一条需求导向引领商业模式创新、市场应用倒逼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创新的独特发展路径。下一步,要坚持以需求引领发展,强化基础研究和基础设施,激发微观主体创新活力,大力加强人才培养。中国愿与世界各国共同努力,使人工智能向有益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9月17日至19日举行,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上海市政府共同主办。来自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企业家等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前沿、产业趋势和热点问题开展对话交流,200多家人工智能领域领军企业参加论坛和展示活动。

全球聚焦AI产业化落地 人工智能已悄然融入大上海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在行业出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不仅带来生产效率的提升,还催生了新的产品和商业模式,推动整个产业链的重构。这样的背景下,此次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将大力聚焦人工智能技术的产业化落地。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将于9月17日~19日在上海(西岸)召开。本次大会以“人工智能赋能新时代”为主题,以“国际化、高端化、专业化、市场化”为特色,将集聚全球人工智能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家和企业家,以及相关政府的领导人,围绕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前沿、产业趋势和热点问题发表演讲和进行高端对话,打造世界顶尖的人工智能合作交流平台。

嘉宾阵容豪华
从大会官方网站上了解到,大会嘉宾团阵容豪华,首日主论坛除了有中国互联网巨头主要负责人以外,谷歌云人工智能、机器学习首席科学家李飞飞和微软全球副总裁沈向洋也将出席。大会还邀请了包括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莱维特、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等在内的众多学术“大咖”。
在这场盛会上,不但会有无人车、无人机和各样机器人来吸引眼球,还有更大的亮点隐藏在背后,即不断进化的算法和解决方案,以及实实在在的技术应用。除了华为、商汤、阿里巴巴、小i机器人等行业龙头企业的技术应用外,平时更多隐在幕后的技术也将在大会上呈现在公众面前。
大会主办方表示:“这一轮人工智能的热潮是由深度学习技术推动的,但如今已经被应用在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与生物信息学等多个领域,从而赋能各个行业。”
就在大会召开前,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发布研究报告称,人工智能在未来十年有望为全球经济增速增加1.2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将对全球经济产生13万亿美元的贡献。

(阿里巴巴 马云)

(腾讯 马化腾)

(百度 李彦宏)
探营揭秘:AI将彻底改变上海城市面貌
为了让读者第一时间了解大会的精彩内容,记者提前去展馆进行了探营。在中国建筑上海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下称“中建上海院”)展位上,记者看到设计师兼讲解员袁渤巽正在摆放VR眼镜。袁渤巽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只要戴上VR眼镜,就可以体验在项目模型中实时拆卸各个构件,帮助公众更好地了解这类专业性较强的项目。
据袁渤巽说,基于人工智能的区域能源规划设计运用了物联网、最优化、数据挖掘、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算法等多种技能,整套设计可以把能源效率提升20%,实现人力节约70%、投资节约30%、可再生能源比例提高40%、环境噪音降低等多个好处。

在数据即时更新的大屏幕面前,申通地铁集团讲解员蔡峰表示,上海地铁每天接待的人次超过1000万人次,规模非常庞大。为了保障地铁安全并为乘客做好服务,申通地铁正在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尝试升级。目前,上海地铁70%以上的列车已经配备了实时故障上传机制,可以把列车的所有状况实时上传和呈现,供给监控中心及时判断和解决。“以前需要至少十几分钟来反馈故障,现在是实时的,加快了故障处理的时间。”蔡峰说,今年5月,申通地铁还推出了手机刷码过闸软件大都会,乘客直接刷码就可进入地铁而无需排队购票,打通了电子支付。推向市场3个多月后,该软件实名登记的用户现已达739万,覆盖约20%的地铁乘客。
由上海市新能源汽车公共数据采集与监测研究中心开发的EV大数据平台每一天都会对上海新能源汽车进行“素描”,即时监控和展示正在运行的新能源汽车。“这个应用平台的数据每30秒刷新一次,你看,目前正在运行的新能源汽车是25788辆车。目前已经接入了20万左右的新能源汽车,覆盖了全上海所有的新能源车辆。”该研究中心研究部高级项目经理张文杰告诉第一财经,每辆车的数据都从整车厂直接接入,通过这些数据,可以计算出这些新能源车辆的充电状况,以便政府对新能源车辆进行更好的引导和管理。

根据麦肯锡的研究模型预测,到2030年,全球将有70%的企业至少采取一种形式的人工智能,而相当大的一部分大公司则将全线采用人工智能技术。